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应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工作模式、工作理念、工作格局上转型,以更加主动深入的教育、更加全面有效的覆盖、更加扎实和专业化的力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转型;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相对封闭的校园拓展到开放的社会和无限的网络空间;大学校园从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的发展诉求、面临的困难、压力和思想困惑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覆盖广度、工作深度、力度、有效度等方面,还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多发、高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都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借鉴积极心理学方法论,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探索“三大转型”,即在工作模式上,从问题导向的被动干预模式转变为发展导向的主动助长模式,实现“全过程育心”;在工作理念上,从聚焦心理危机重点人群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全方位育心”;在工作格局上,从以专职教师“单兵作战”为主转变为专兼结合、校院协同、多方参与的“全员育心”大格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学校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水平领先、效果显著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工作模式转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全过程育心
  传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以对问题学生的咨询治疗和危机事件的应急干预为主,充当被动的“消防员”角色。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不仅多发,而且早发、频发。问题类型多样,既有新生适应、人际交友障碍,也有学业、就业困难等,几乎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这种状况下,被动型的工作模式愈发显得低效凌乱,治标不治本,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转变工作理念,教育先行,通过教育“普洒阳光”,主动增强学生心理能力,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成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疲于应付危机事件的被动局面,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1.开设必修课,主动为学生普洒心灵阳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除部分心理类选修课外,学校坚持在“第一课堂”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健康技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处理冲突、面对困惑、应对挑战,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自我宣传的最佳契机,破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让学生了解学校有丰富、强大的心理健康支持资源。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针对性和吸引力
  作为素质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结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选取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补充心理“能量”。针对大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确定了“启发心理自助、鼓励心理互助、学会心理求助”教学主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通过网络微课、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心理图书阅读推介、心理健康宣传作品设计展示等鲜活生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学校还将2学时的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必修课教学模块,利用校内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包括攀岩、独木桥、断桥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3.“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无缝对接,强化育人效果
  根据“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5.25心理健康节”“新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月”、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等工作,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汇演、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主题辩论赛、“悦心”读书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最美宿舍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第一课堂”的知识理念在“第二課堂”的活动中内化、践行,实现自我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
  工作理念转型,聚焦重点辐射全体,实现全方位育心
  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和危机事件的干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但不是重点。在传统被动应对的工作模式下,80%的学生工作力量用于解决20%的学生发生的问题,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致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近年来,危机事件的多发,部分原因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实现真正的全覆盖,工作存在“死角”或盲点。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视角投向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不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所有学生提供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而且通过辅导员全覆盖的深度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关心送给每一个学生。在心理健康工作领域,则需要将工作重心前移,做好更大范围的日常监测和预警,把温暖提前送给有需求的学生,最大限度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三大体系,即关注预警体系、支持援助体系、危机干预体系。
  1.坚持常态化、持续性、全覆盖的心理危机监测
  完善的预警体系应坚持定期普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及时有效发现问题苗头。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运用专业化量表对全体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每学期的心理危机排查,则依托辅导员日常的深度辅导来开展,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心理危机排查观测关键指标,辅导员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评估,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由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组织专业力量进行访谈,鉴别、筛查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或治疗的学生。此外,随着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生行为大数据监测分析也是危机预警的一个有效渠道,可以实现心理危机监测与预防工作实时性和动态化。   2.构建动态有效的学生心理援助机制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既有遗传与生理因素,也有校园和社会因素,常见的有学业困难、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网络依赖、人际压力、情感困扰、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等。学校将防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通过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加强学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改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辅导等工作,消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对于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与辅导员一同会商,针对其问题的根源,逐一确定对这些学生实施援助的方法和手段,如为学业落后的学生安排党员进行“1 1”结对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介绍实习或就业岗位,对于需要更专业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还会帮助学生与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教师取得联系,确定学生与心理教师的约谈时间。
  3.完善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的相关制度流程
  2012年,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及善后工作制度》《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危机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确定了学校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完善系统、处理果断”的原则,明确了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十二类重点关注对象,规定了“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步走工作流程,规范和细化了各层级、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为学校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工作格局转型,建设两级多维工作体系,实现全员育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在统筹全校范围的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责落在学院,提升学院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加强和后勤宿管部门、校医院、保卫处、学校办公室等部门的联系,拓展危机发现系统;建立和校外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联系,提升危机处置效率。从而在工作格局上,形成了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基础,以学院为主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家长、专科医院等社会力量适度介入的“全员育心”格局。而在“全员育心”大格局中,学院这一基础阵地最为关键。
  1.重心下移,夯实基础,建好学院心理素质教育阵地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基础上,要求各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置专门场地,配置专门仪器和团体辅导设备,配备专门辅导员并进行专业化培训,开展学院特色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和咨询辅导。学校把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情况纳入对学院工作的年度考核,督促学院自觉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责,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增强心理工作意识和能力,不仅关注心理危机重点群体,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全方位的心理成长,从而夯实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管理的网格化、全方位、全覆盖。
  2.校院对接,分工协作,层层落实心理健康工作职责
  学校心理中心的专职教师分工负责,作为“特派员”与学院建立“结对”关系,运用其专业能力对口指导各学院心理工作。帮助辅导员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帮助培训班主任、导师、学生心理委员等队伍,指导学院开展特色化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对学院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持续咨询辅导并与学院会商,保持密切沟通联系,第一时间协助学院处理危机事件。在专职辅导员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过程中,心理专职导师全程跟进,帮助辅导员学习专业知识、定期培训、协助试讲,真正做到“传、帮、带”。由此,使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在学院层面基础更扎实,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
  3.量化考核,以评促建,形成鲜明心理健康工作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考评指标纳入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考评系统,通过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评价各学院工作的成效,做到奖励有依据、督促有方向。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每年组织学院心理健康品牌项目评选,鼓励各学院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扬优成势。例如:学校外国语学院的“断·舍·离”大学生活加减法班会;计信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法学院的宿舍关怀团体辅导活动;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心理健康微视频大赛等校园心理健康品牌项目,多次在北京市比赛中获奖。學校连续多年获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通过三大转型实现“三全育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201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获评2015—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成功实现三大转型,构建起了实践性、参与式、立体化、开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新模式,基础扎实,普及率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危机事件大都得到科学预警和有效干预,并固化为长效机制,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已经引发了许多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不完善,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和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网
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育模式和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备受关注.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将微课应用于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弥补
“恢复性司法”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受害人、量刑情节和受害人谅解与中国刑事诉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受害人谅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时应注意的主要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物理这门科目的知识与
实物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石,实物性是博物馆及其陈列的本质属性。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博物馆陈列尤其是纪念类陈列存在较为严重的实物匮缺现象。为解决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期刊
医学文献检索(以下简称文检)课在国内医学院校开展已有十几年,已在高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进行普及。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教学安排针对本科生的特点,规定合理的课时,选择
农村教育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农民摆脱贫困。文章从实现多元化办学,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媒体优势,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解决问题和克服难点的基本对策.
通过对2007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暨全国竞走锦标赛,男子50 km竞走比赛的技术判罚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出目前国际级裁判对本次比赛男子50 km竞走技术判罚的特点,试图对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