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我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着重在“读、思、讲”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性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特长为出发点,在知识渗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主体地位 锻炼语言 典故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新教材实行后,我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始实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教学,注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譬如,在讲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时,我留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回忆在第二章第二节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激发他们主动地、充满兴趣和好奇地投入对“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的“阅读”探索。这样使教学环节衔接自如,让学生有充分地想象和探新的余地,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不能只给学生“金子”,必须教会学生“点金术”要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讲,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从而应付考试,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分析、去比较、去批判性判断,为以后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判断奠定基础。我想,这也就是对“读史使人明智”的理解吧!
比如,我在讲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走上“新政”之路,而德、意、日走上法西斯这条路,这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社会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学习,明确历史中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哪些教训可供我们吸取。
我认为“思考”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一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对历史的学习思考,才会有“通古今之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这需要教师非常熟悉和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勤于推理、精于剖析,以达到借鉴历史、考察当今、预示未来之目的,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的。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社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大学,为了给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必须利用课堂的一席之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敢于主动站起来直抒己见,人人参与,使学生能够在“读”的基础上把“思”的内容“讲”出来。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创“典故教学”
选择的典故必须与教材相吻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楚汉战争这一问题时,穿插暗渡陈仓、霸王别姬这两个熟知的典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这样叙述: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有一将军叫韩信,他善于打仗。韩信想要攻打项羽,但表面上却筑栈道回军,麻痹了项羽,然后他暗中率大军东出陈仓,偷袭项羽,最后打败了项羽。这样既能说明楚汉之争的激烈性,又使学生明白刘邦战胜项羽是有多种原因的。另引霸王别姬这一典故,讲得是项羽虽败,但尤令人难忘的壮烈场面。项羽在垓下被围困,夜里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悲痛的与自己的爱姬分别,最后自刎而亡。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也就结束了。通过运用这两个典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水平。又如,在讲解秦汉对外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讲得不显枯燥,又能突出张骞与班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统一的多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运用典故达到这个目的。如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先介绍班超这个人物,可写出两个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典故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但不知与谁有关系。投笔从戎讲班超青年时期随母住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于是他就投笔去参军了,后来出使西域为国立了不少战功。运用这个典故告诉学生班超少时就有宏志大愿,在国家需要时弃文从武,为国效力,这种急祖国所需、抛个人利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讲班超在出使西域时,困难重重,有生命危险。班超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杀掉匈奴使者,使被匈奴控制的鄯善国陷入绝境,不得不与汉朝永结为好。这种大胆的实践、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引用这两个典故使学生深刻地懂得了班超这个人物,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加巩固。以后不管什么时候读到班超这个人物,都会想起他的重要贡献。再如,讲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时,可引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出征时苻坚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扛,足断其流”,在交战中苻坚战败,士兵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活着逃命的士兵一听到风吹鹤叫声,都以为晋兵追来了。这样讲使学生既获得了历史知识,又增强了综合知识。通过以上具体运用,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我还在活动课上,组织学生举办“纪念建国六十周年演讲会”、“澳门回归历史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有自己的天空,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充分地发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着重从“读”、“思”、“讲”三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我相信,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会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主体地位 锻炼语言 典故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新教材实行后,我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始实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教学,注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譬如,在讲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时,我留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回忆在第二章第二节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激发他们主动地、充满兴趣和好奇地投入对“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的“阅读”探索。这样使教学环节衔接自如,让学生有充分地想象和探新的余地,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不能只给学生“金子”,必须教会学生“点金术”要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讲,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从而应付考试,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分析、去比较、去批判性判断,为以后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判断奠定基础。我想,这也就是对“读史使人明智”的理解吧!
比如,我在讲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走上“新政”之路,而德、意、日走上法西斯这条路,这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社会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学习,明确历史中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哪些教训可供我们吸取。
我认为“思考”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一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对历史的学习思考,才会有“通古今之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这需要教师非常熟悉和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勤于推理、精于剖析,以达到借鉴历史、考察当今、预示未来之目的,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的。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社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大学,为了给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必须利用课堂的一席之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敢于主动站起来直抒己见,人人参与,使学生能够在“读”的基础上把“思”的内容“讲”出来。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创“典故教学”
选择的典故必须与教材相吻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楚汉战争这一问题时,穿插暗渡陈仓、霸王别姬这两个熟知的典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这样叙述: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有一将军叫韩信,他善于打仗。韩信想要攻打项羽,但表面上却筑栈道回军,麻痹了项羽,然后他暗中率大军东出陈仓,偷袭项羽,最后打败了项羽。这样既能说明楚汉之争的激烈性,又使学生明白刘邦战胜项羽是有多种原因的。另引霸王别姬这一典故,讲得是项羽虽败,但尤令人难忘的壮烈场面。项羽在垓下被围困,夜里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悲痛的与自己的爱姬分别,最后自刎而亡。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也就结束了。通过运用这两个典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水平。又如,在讲解秦汉对外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讲得不显枯燥,又能突出张骞与班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统一的多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运用典故达到这个目的。如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先介绍班超这个人物,可写出两个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典故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但不知与谁有关系。投笔从戎讲班超青年时期随母住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于是他就投笔去参军了,后来出使西域为国立了不少战功。运用这个典故告诉学生班超少时就有宏志大愿,在国家需要时弃文从武,为国效力,这种急祖国所需、抛个人利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讲班超在出使西域时,困难重重,有生命危险。班超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杀掉匈奴使者,使被匈奴控制的鄯善国陷入绝境,不得不与汉朝永结为好。这种大胆的实践、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引用这两个典故使学生深刻地懂得了班超这个人物,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加巩固。以后不管什么时候读到班超这个人物,都会想起他的重要贡献。再如,讲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时,可引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出征时苻坚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扛,足断其流”,在交战中苻坚战败,士兵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活着逃命的士兵一听到风吹鹤叫声,都以为晋兵追来了。这样讲使学生既获得了历史知识,又增强了综合知识。通过以上具体运用,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我还在活动课上,组织学生举办“纪念建国六十周年演讲会”、“澳门回归历史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有自己的天空,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充分地发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着重从“读”、“思”、“讲”三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我相信,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会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