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0年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建筑技术开始被动地、成规模地引入重庆,从而开始了中西建筑体系的交汇与融合。近代重庆建筑结构除保留原有木结构技术外,又结合西方传入的工业化建筑生产类型,形成了多样的重庆近代建筑类型。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反映出社会结构改变而形成的特殊的过渡期建筑类型。
关键词:近代重庆 建筑结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3. 1捆绑吊脚楼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开埠、设市及陪都的影响重庆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建筑类型逐步丰富。重庆原有的穿斗技术、吊脚捆绑技术已很成熟,并且取材方便、工艺简单且速度快造价低,因而仍被。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空间狭小呆板无法适应新型建筑功能需求;结构安全性较差,材料多为易燃材料,过高的建筑密度存在严重的防火安全隐患等等。而砖木建筑相较于传统木结构更加安全、相较于石结构更加快速与价廉,这些优势使之成为重庆近代城市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整个近代重庆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混合的模式。按其结构类型分为传统木、竹结构;石木结构;生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木结构及砖木结构。
1传统木、竹结构建筑
1.1捆绑结构技术
自庆开埠之后,大量人员流向重庆,原有城市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逐步向外扩张,房屋供不应求,用房紧张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应对“房荒”,大量民用居住建筑更多地采用捆绑式结构吊脚楼(图1),捆绑连接相较于传统榫卯连接,对施工工艺要求较低,且建造速度快,因而被中下层社会群体广泛应用,城市中涌现出连片的这种捆绑式“吊脚楼’,成为近代重庆城市一大风貌。但这种捆绑式“吊脚楼”民居为简易木结构,且房屋密度大,因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极易遭受火灾。
1.2穿斗结构与抬梁结构技术
传统的穿斗与抬梁等木结构体系,仅在近代重庆少数建筑采用,尤其是抬梁式建筑耗费工造价高因而这时期使用很少。
如位于瓷器口的钟家院子(图2)是清朝宫廷人士钟云亭在约1880年时修建。虽是川东民居,却又兼具北方四合院特征,属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是重庆主城区内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之一,木穿斗结构。前厅、正厅等建筑主体木结构保留比较完整天井宽敞,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韵味和皇家园林风范,但其建筑材料所用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斗屋架又极具南方民居特色。
2生土结构建筑
生土建筑技术在重庆地区使用已久,重庆地区多雨,生土墙却又怕水,因此重庆地区的生土建筑墙体的做法多为:墙体下用砖石、条石等做墙基,建筑周围着重排水,重庆地区的生土建筑的墙体做法多为夯土板筑墙。这种墙体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加工技术简易,因而抗战时期部分建筑中也有所使用。如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图3)位于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桥镇天马山村(付家院社),现为私人住宅。2006年沙坪坝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在迁回南京后,该地由部队使用并修建了一些房舍,部队搬迁以后,将房屋交给虎溪电机厂作为职工宿舍使用。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于抗战前,在近代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如重庆美丰银行、重庆商业银行等都为 4-8 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著名建筑师杨廷宝于 1934 年受康心如的聘请设计重庆美丰银行大厦(图4),建筑造型是中国“布”币式样,建筑高 6 层,局部 7 层,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底部用青岛崂山黑色花岗石贴面,上部用泰山无釉面砖;主入口用钢卷门、板门、玻璃门共 3 层;还用钢窗,内设电梯。底层营业大厅面积约 200 平方米,厅高贯穿两层,3~6 层作办公室,7 层曾作钟楼。这是近代重庆较早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近代银行建筑。
4石木(石)结构建筑
4.1石木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的承重主要有石材承受,水平则是以木为主。重庆由于地处山城,盛产石料,且石材的运用历史悠久,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都是以石材建造为主,如汉代的石阙,宋代的石塔,现存明清的61座牌坊均为石质牌坊。足以说明石材加工相当成熟。
重庆近代建筑中,石材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主体全部采用石材的也不在少数。小型的居住建筑如怡园。北碚区北温泉公园内,周恩来、蒋介石、朱德等国共领导人曾居住过的“数帆楼”(图7)为双层石木结构。重庆大学工学院(图5):建于1930-1935年,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重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石木结构,主体四层,局部三层,“L”形状平面,对角线对称布局,风格朴实,外观厚重。
4.2石屋
当时这类花园大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依山势的起伏修筑幾层平台以各式大台阶将平台相连,平台前沿有雕石栏杆,可供散步。观景平台下方空间有的做成石屋,有的做成拱券式洞穴,或做成置放雕像的壁龛。这种石屋的上面可支撑一个平台,下面的开放式室内空间也可作些艺术雕刻供人观赏还可避雨、游玩。由于重庆的山形地貌和意大利郊外园林坡地相似,使得两种园林文化有了相互交流的可能,在国外园林的各种造型手法中,重庆私家花园主要仿造的是石屋。石屋不但有可资炫耀的外形,为花园增加一种神秘的气氛,而且处于半地下状态室内凉爽宜人,正好可以抵挡山城夏季难耐的酷暑。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均不断有商贾富人达官显贵在自家花园中修建造型各异的石屋。
欧阳桦.依山而建的园林景观——重庆近代花园式石屋 [J].中国园林.2004,9.P66]实例如:下九湾石屋,江北石家花园石屋(图6)。
5砖木结构建筑
砖木结构是抗战时期最重要、使用最广的一种结构体系,这类建筑基础部分多为石材,屋架多为木屋架。再按照建筑材质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组合方式有可细分为:砖墙类;砖柱砖墙类;砖柱木墙类;石、砖混合墙类等类型。
砖柱木墙类的实例有北碚梁秋实旧居(雅舍,图9)。从梁秋实《雅舍小品》的描述:“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很清晰的知道雅舍的建筑形式。
砖柱砖墙类的如及胡子昂故居(图10)等,砖柱的作用多为支撑外廊。石家花园的主人房(图11)
砖、石混合墙体类如北碚将军楼,在砖墙砌筑的过程中将石材混入其中,产生了一中不同于纯砖墙的立面效果。实例如北碚梁漱溟旧居。(图12)
重庆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反映出近代重庆传统的农耕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碰撞,在建筑上呈现中西交融,新旧共存的状态,是重庆城市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其结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其建筑特色,作为近代历史建筑研究的一部分,为今后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隗瀛涛. 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 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重庆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 杨秉德着.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嵩林.抗战时期历史建筑的类型与特征[Z].2007.
[5]欧阳桦.依山而建的园林景观——重庆近代花园式石屋 [J].中国园林.2004,9
[6] 李睿.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陈卓.重庆近代居住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近代重庆 建筑结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3. 1捆绑吊脚楼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开埠、设市及陪都的影响重庆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建筑类型逐步丰富。重庆原有的穿斗技术、吊脚捆绑技术已很成熟,并且取材方便、工艺简单且速度快造价低,因而仍被。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空间狭小呆板无法适应新型建筑功能需求;结构安全性较差,材料多为易燃材料,过高的建筑密度存在严重的防火安全隐患等等。而砖木建筑相较于传统木结构更加安全、相较于石结构更加快速与价廉,这些优势使之成为重庆近代城市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整个近代重庆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混合的模式。按其结构类型分为传统木、竹结构;石木结构;生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木结构及砖木结构。
1传统木、竹结构建筑
1.1捆绑结构技术
自庆开埠之后,大量人员流向重庆,原有城市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逐步向外扩张,房屋供不应求,用房紧张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应对“房荒”,大量民用居住建筑更多地采用捆绑式结构吊脚楼(图1),捆绑连接相较于传统榫卯连接,对施工工艺要求较低,且建造速度快,因而被中下层社会群体广泛应用,城市中涌现出连片的这种捆绑式“吊脚楼’,成为近代重庆城市一大风貌。但这种捆绑式“吊脚楼”民居为简易木结构,且房屋密度大,因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极易遭受火灾。
1.2穿斗结构与抬梁结构技术
传统的穿斗与抬梁等木结构体系,仅在近代重庆少数建筑采用,尤其是抬梁式建筑耗费工造价高因而这时期使用很少。
如位于瓷器口的钟家院子(图2)是清朝宫廷人士钟云亭在约1880年时修建。虽是川东民居,却又兼具北方四合院特征,属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是重庆主城区内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之一,木穿斗结构。前厅、正厅等建筑主体木结构保留比较完整天井宽敞,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韵味和皇家园林风范,但其建筑材料所用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斗屋架又极具南方民居特色。
2生土结构建筑
生土建筑技术在重庆地区使用已久,重庆地区多雨,生土墙却又怕水,因此重庆地区的生土建筑墙体的做法多为:墙体下用砖石、条石等做墙基,建筑周围着重排水,重庆地区的生土建筑的墙体做法多为夯土板筑墙。这种墙体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加工技术简易,因而抗战时期部分建筑中也有所使用。如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图3)位于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桥镇天马山村(付家院社),现为私人住宅。2006年沙坪坝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在迁回南京后,该地由部队使用并修建了一些房舍,部队搬迁以后,将房屋交给虎溪电机厂作为职工宿舍使用。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于抗战前,在近代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如重庆美丰银行、重庆商业银行等都为 4-8 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著名建筑师杨廷宝于 1934 年受康心如的聘请设计重庆美丰银行大厦(图4),建筑造型是中国“布”币式样,建筑高 6 层,局部 7 层,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底部用青岛崂山黑色花岗石贴面,上部用泰山无釉面砖;主入口用钢卷门、板门、玻璃门共 3 层;还用钢窗,内设电梯。底层营业大厅面积约 200 平方米,厅高贯穿两层,3~6 层作办公室,7 层曾作钟楼。这是近代重庆较早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近代银行建筑。
4石木(石)结构建筑
4.1石木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的承重主要有石材承受,水平则是以木为主。重庆由于地处山城,盛产石料,且石材的运用历史悠久,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都是以石材建造为主,如汉代的石阙,宋代的石塔,现存明清的61座牌坊均为石质牌坊。足以说明石材加工相当成熟。
重庆近代建筑中,石材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主体全部采用石材的也不在少数。小型的居住建筑如怡园。北碚区北温泉公园内,周恩来、蒋介石、朱德等国共领导人曾居住过的“数帆楼”(图7)为双层石木结构。重庆大学工学院(图5):建于1930-1935年,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重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石木结构,主体四层,局部三层,“L”形状平面,对角线对称布局,风格朴实,外观厚重。
4.2石屋
当时这类花园大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依山势的起伏修筑幾层平台以各式大台阶将平台相连,平台前沿有雕石栏杆,可供散步。观景平台下方空间有的做成石屋,有的做成拱券式洞穴,或做成置放雕像的壁龛。这种石屋的上面可支撑一个平台,下面的开放式室内空间也可作些艺术雕刻供人观赏还可避雨、游玩。由于重庆的山形地貌和意大利郊外园林坡地相似,使得两种园林文化有了相互交流的可能,在国外园林的各种造型手法中,重庆私家花园主要仿造的是石屋。石屋不但有可资炫耀的外形,为花园增加一种神秘的气氛,而且处于半地下状态室内凉爽宜人,正好可以抵挡山城夏季难耐的酷暑。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均不断有商贾富人达官显贵在自家花园中修建造型各异的石屋。
欧阳桦.依山而建的园林景观——重庆近代花园式石屋 [J].中国园林.2004,9.P66]实例如:下九湾石屋,江北石家花园石屋(图6)。
5砖木结构建筑
砖木结构是抗战时期最重要、使用最广的一种结构体系,这类建筑基础部分多为石材,屋架多为木屋架。再按照建筑材质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组合方式有可细分为:砖墙类;砖柱砖墙类;砖柱木墙类;石、砖混合墙类等类型。
砖柱木墙类的实例有北碚梁秋实旧居(雅舍,图9)。从梁秋实《雅舍小品》的描述:“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很清晰的知道雅舍的建筑形式。
砖柱砖墙类的如及胡子昂故居(图10)等,砖柱的作用多为支撑外廊。石家花园的主人房(图11)
砖、石混合墙体类如北碚将军楼,在砖墙砌筑的过程中将石材混入其中,产生了一中不同于纯砖墙的立面效果。实例如北碚梁漱溟旧居。(图12)
重庆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反映出近代重庆传统的农耕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碰撞,在建筑上呈现中西交融,新旧共存的状态,是重庆城市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其结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其建筑特色,作为近代历史建筑研究的一部分,为今后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隗瀛涛. 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 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重庆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 杨秉德着.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嵩林.抗战时期历史建筑的类型与特征[Z].2007.
[5]欧阳桦.依山而建的园林景观——重庆近代花园式石屋 [J].中国园林.2004,9
[6] 李睿.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陈卓.重庆近代居住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