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信仰的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八大将诚信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被上升到一种很高的地位,社会频发的失信行为使人们更加的关注诚信危机。但是在诚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理性工具凌驾于信仰工具之上、社会范围的信仰危机、善恶因果律的紊乱等原因,诚信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种信仰困境。这种困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诚信建设。如何从困境产生的背后原因出发探索突破困境的思路,增强社会成员的诚信信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诚信 建设 信仰 困境
  作者简介:张佳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023-02
  诚信,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乃至古代和近代的社会发展中都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而诚信建设的信仰问题更是其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毋容置疑,诚信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重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诚信内化到大众的思想中,成为一种信仰,是很多学者在不断探寻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析信仰与诚信的关系以及诚信信仰困境背后的原因来探究诚信建设之道,助力社会发展。
  一、诚信可以成为一种信仰
  (一)信仰的内涵
  一提起信仰,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宗教或迷信,其实这是对信仰的一种误读。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它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信仰。魏长领将信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从狭义说,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从广义说则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万俊人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一书中对信仰给出了比较确定的定义:“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陈新汉教授也多次提到过:“信仰是社会价值观念在主体意识中的沉淀。”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信仰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其次,它的地位要远高于其他一般的价值观念,不是所有的价值观念都可以成为信仰;最后,信仰包含着两个条件即“信”和“仰”,一方面是对这种价值观念的确信,另一方面是对这种价值观念保持一种孜孜以求并为之努力的精神状态。
  (二)诚信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种信仰
  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诚信是一种信仰吗,或者说诚信可以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吗?
  首先,诚信是一种价值观念,而且是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诚信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是从社会众多的价值理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核心性和代表性。诚信是社会和个人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所以,诚信与信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满足了成为信仰的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诚信在可以为人们所确信,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所始终奉行的行动准则,甚至可以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信仰不仅是可信的而且是确信的,即确定不移的相信诚信。从古至今,很多家庭或是企业都将诚信作为家训或者是企业的成功秘诀而奉行终身。所以说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为人们所确信的。
  最后,从信仰的分类上看,有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宗教信仰等,那么在这种分类基础上,诚信就是属于道德信仰的一部分。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历经千年文化变迁而被保留下来的,所以在最开始诚信是从属于道德范畴之内的。本文所关注的也是道德意义上的诚信。
  二、诚信信仰困境的表现
  我们说信仰危机不代表人们已经没有信仰,而是说信仰在弱化。“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普遍肯定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信仰弱化的困境也在不断加深。
  在经济活动中,诚信的意义更多的偏向“信”,即做生意讲求信用。但是“诚”的方面却很缺乏,很多企业用一些有毒原料或者化学添加剂制造食品,在社会上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在这里,诚信变成了交易的一种工具,一种规则,而并没有正真的成为一种信仰。在自由市场中,诚实守信的个人和企业因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人们便将诚信视为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种交易资本。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信仰也在弱化。近几年,厚黑学颇为流行,甚至有人专门研习它,而所谓的老实人也成为大家嘲讽讥笑的对象。一味的讲求诚信在社会交往中反而会受挫,这对人们的诚信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诚信不再成为很多人始终奉行的价值观念,人们对诚信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此外,社会上频发的失信行为也对人们的信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诚信建设的信仰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信仰危机频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前有很多学者在质疑“中国人有没有信仰?”,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只是这种信仰遭受了危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一直处于转型期,社会出现了很多危机。在各种危机中,信仰危机是一种带有总体性从而具有深刻历史影响的思想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不是以明确具体的数据来体现的,而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的。信仰危机不是一种看得见的危机,而是隐藏在人的脑海中的危机,是人的思想文化上的危机。正因为其是思想上的危机,所以对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社会范围内的信仰危机对诚信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诚信信仰提供了一个不利的环境。
  (二)理性工具逐渐凌驾于信仰工具之上
  中国当代的大部分问题探求原因时,大都可以用社会转型来概括。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变化,这是现今社会问题的一个总的大背景。在思考诚信建设的信仰困境时也应首先从此处着手。
  信仰虽然可以划分为理性信仰和非理性信仰,但是不管是理性或是非理性信仰都带有情感因素,而大部分的信仰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的现代性逐渐增强,理性工具越来越为人们所肯定,西方的契约原则在中国很有市场。人们似乎在有意的避免受情感的控制,在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时,人们往往都会提出“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法律和制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期盼这些理性工具能彻底根除很多社会问题。现代性的转向使得宗教性的信仰面对工具理性原则而变得淡漠,而人的心态结构也发生了区别于传统的变化。法律和规则的盛行反而使得“人情味”更加的淡薄,人的诚信信仰也在弱化。理性工具在日常的經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凌驾于信仰工具之上,使信仰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   (三)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和紊乱
  善恶因果律一般应用于伦理学领域,但在诚信信仰方面也同样适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善恶因果律呢?樊和平认为,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所谓“善恶因果律”,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品行的善恶和人的际遇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内涵就是中国哲学中所揭示的“性善者得福,性恶者得祸”,亦就是中国老百姓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里并不是在强调所谓的“报应”,而是在说明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之间的关系。善的德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或者好的回报,这样才能鼓励社会上更多的人行善。
  可是现实的境况是,有时奉行诚信会被别人讥笑为“老实人”,甚至会上当受骗。所谓的善恶因果律在“厚黑学”、“成功之道”面前显得不那么应验了。善恶因果律的紊乱使诚信行为缺少了激励和震慑,不利于诚信信仰的确立。
  四、突破困境的思路
  诚信信仰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想要突破诚信建设的信仰困境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仅针对上文的原因提出几条思路供学者批判。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前文说到,社会范圍内的信仰危机对诚信信仰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那么要想突破诚信建设的信仰困境就要使整个社会环境首先好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要消除社会的信仰危机,而要消除信仰危机,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扩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信仰的危机也能够消除,人们对政权的拥护会使社会更加稳定,也有利于改善整个的社会环境。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环境还牵涉到方方面面,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环境都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发展,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乐于去做一个诚信的人。
  (二)信仰应居于工具理性之上
  这就要求将信仰摆到一个高于工具理性的地位上,小到个人要有自己的信仰,大到社会也要有自己的信仰。这方面主要是国家导向的问题,国家应该转变政策,更多的关注诚信的思想文化层面。有学者认为从“性恶论”出发认为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在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不在于道德说教。内因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所以规章制度只能治标不治本,诚信根本上还是一个思想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重视诚信规章制度的建立,而是比起规章制度更加注重人们深层次的思想方面的。目前,我们国家也正在往这方面努力中,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将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无疑是肯定了其重要地位,给了广大民众一个重要的信号。
  (三)建立良好的道德奉献和回报机制
  现代社会是个注重个人权益的社会,那种一味奉献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道德奉献和回报机制的建立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我们忽视甚至敌视个人的正当利益,把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视若洪水猛兽,只讲道德义务,不讲道德权利。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正当利益是可以保证的,权力和义务是相对应的。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的同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道德权力。
  比如现在被广泛热议的道德银行机制,一个始终讲求诚信的人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其善行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社会给予其回报是合理的。同时,这种回报机制是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基础上,比如诚信档案的建立。诚信档案的建立是开展回报机制的先行条件,完善的诚信回报机制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激励人们树立诚信信仰。
  在诚信建设的诸多困境中,信仰困境是最根本也是最难解决的困境。要突破诚信建设的信仰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诚信信仰困境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其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其解除困境的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各方面来协同合作,这样才能取得行之有效的结果。社会上的诚信危机通过有效的对策和人们的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明显的改善,完善的诚信文化和机制也会在社会上传播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魏长领.谈谈信仰.光明日报.2005-02-22.
  [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新汉.社会价值观念认同和共识中信仰的哲学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2015)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论文集.
  [4]魏长领、方兰欣.诚信的信仰基础和现代性困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7).
  [5]常丽丽.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及重建.科技信息.2011(6).
  [6]阮博.“反思与突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诚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3(1).
  [7]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3).
  [8]程秀波.论信用道德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媒体领域的发展迅速,且为校园凌霸事件的曝光做出了较大贡献.作为校园欺凌事件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传播问题以及青少年权益保护不仅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
期刊
期刊
农村生源大学生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在做好对城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更应突出做好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文基于当前在校农村大学生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决定了大陆与台湾有着同样的命运、一样的苦难.中国近代的历史无情地展现了这样的残酷事实:当祖国弱时,台湾便屡遭列强入侵,祖国积弱不起时,台湾就被侵占沦
“博士”一词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博士”概念不同,其指的是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术型博士”.卡耐基曾经将博士培养的最终目标界定为学科的“看护人”,博士生应该成为该学科
期刊
全国迄今为止无统一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迫切需要一个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评定大纲,根据这一现实需求,笔者医法结合,还借鉴了法治国家的先进经验,拟定
衡水市工程橡胶产业从没有到壮大,逐渐发展成为支撑本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产品遍布全国各地,获得了无数荣誉.上世纪90年代末,本地生产企业数量激增,市场陷入了低价竞争的不良循
全国通用普通话 ,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学法》颁布实施。普通话的形成 ,源远流长 ;汉语拼音亦经国际标准组织认证、联合国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它将传统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这将给中国实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