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展示了本专业的一些建设成果。
关键词:专业建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覃日强(1960-),男,壮族,广西上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罗洪波(1977-),男,壮族,广西忻城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57-01
2007年10月,财政部和教育部确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单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被批准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于2008年5月被批准通过。示范性建设项目于2010年3月通过自治区级验收。项目实施3年以来,坚持开放办学、校企深度交融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其他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面向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企业”的专业建设方案。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改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标志性教改成果。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和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对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面临着人才怎样培养,专业师资、实训、课程等方面怎么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校内其他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形成“面向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企业”的機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通过实践探索,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建成与地方企业结合紧密、具备生产性等实训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系统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运作等,为兄弟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范例。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职业活动导向,以机电一体化人员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主线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典型工作任务实施”为主线,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化,使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教程中得到具体体现与实施。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实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融合一体来培养。
1.分析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对柳州地区及周边区域企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活动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进行归纳和教学转换,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职业能力的构成确立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包括:机械结构应用分析能力、电气控制应用分析能力及其相关设备操作的能力,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明晰课程的内容、顺序等相互关系,给课程体系的排序提供依据。
3.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设计课程序列
职业成长:学生要成长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其职业成长要经历“学徒工-产品制造操作人员-产品装调维修人员-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四个层次。根据这一成长规律和各阶段必须具备的相应能力要求,分析序化课程顺序。
4.通过第二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通过专业课程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第二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5.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开发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把当地的相关企业引进来,共同完成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渗透企业的元素。
6.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企业挂职、高校深造、业余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三、项目成果
1.探索创新“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柳州市的工业背景,结合企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的成长特点,本专业把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的典型工作案例作为专业课程的项目开展教学,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同时,结合“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承担制造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以及企业设备维修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工作中学习。把项目教学、设备维修管理工作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职业素质训练与养成融入其中,形成“工学双线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条件
(1)构建“两个基础,两层次综合”结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根据专业工作分析会的结果,梳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得出支撑本专业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专业教学分析,按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及认知规律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构建“两个基础,两层次综合”结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校企合作开发与制订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两个体系核心课程标准。自2007年开展示范建设工作以来,邀请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合作编写讲义及教材。
(3)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聘请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进入核心课程团队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等方式,重点建设多门核心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三年来,邀请多家企业的专家合办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研讨会。针对多门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问题开展研讨。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将企业先进的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技术融入教材中,共同编写了有利于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适合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特色的专业教材(讲义)。
3.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按照学院“系部领导班子有老总,专业带头人当中有总工,骨干教师有能工巧匠”的思路,实施“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国内外进修、企业挂职、学历提升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聘请企业老总、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业水平高、改革意识浓、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4.建成具备生产性实训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
利用校内机械制造类实训基地作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设备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实现一个基地同时承担两类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之举。
5.通过企业技术服务促进专业教学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以服务地方中小企业为宗旨,建立了机电技术研究所数控自动化中心,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在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设立技术服务工作站,长期派驻专人负责企业的数控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成为企业职能机构之一。
四、结束语
经过“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的痛苦而充实的建设过程,现阶段项目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创新的“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机电设备类专业建设的范例。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为全国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文件。我们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多门专业课程,成为了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我们还创新了可供参考和推广的设备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还在多家企业设立设备维修服务工作站,创新了“植入式”技术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8,(3).
[2]徐兴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3]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0,(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专业建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覃日强(1960-),男,壮族,广西上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罗洪波(1977-),男,壮族,广西忻城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57-01
2007年10月,财政部和教育部确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单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被批准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于2008年5月被批准通过。示范性建设项目于2010年3月通过自治区级验收。项目实施3年以来,坚持开放办学、校企深度交融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其他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面向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企业”的专业建设方案。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改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标志性教改成果。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和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对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面临着人才怎样培养,专业师资、实训、课程等方面怎么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校内其他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形成“面向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企业”的機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通过实践探索,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建成与地方企业结合紧密、具备生产性等实训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系统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运作等,为兄弟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范例。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职业活动导向,以机电一体化人员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主线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典型工作任务实施”为主线,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化,使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教程中得到具体体现与实施。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实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融合一体来培养。
1.分析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对柳州地区及周边区域企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活动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进行归纳和教学转换,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职业能力的构成确立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包括:机械结构应用分析能力、电气控制应用分析能力及其相关设备操作的能力,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明晰课程的内容、顺序等相互关系,给课程体系的排序提供依据。
3.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设计课程序列
职业成长:学生要成长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其职业成长要经历“学徒工-产品制造操作人员-产品装调维修人员-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四个层次。根据这一成长规律和各阶段必须具备的相应能力要求,分析序化课程顺序。
4.通过第二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通过专业课程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第二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5.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开发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把当地的相关企业引进来,共同完成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渗透企业的元素。
6.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企业挂职、高校深造、业余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三、项目成果
1.探索创新“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柳州市的工业背景,结合企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人才的成长特点,本专业把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的典型工作案例作为专业课程的项目开展教学,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同时,结合“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承担制造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以及企业设备维修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工作中学习。把项目教学、设备维修管理工作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职业素质训练与养成融入其中,形成“工学双线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条件
(1)构建“两个基础,两层次综合”结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根据专业工作分析会的结果,梳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得出支撑本专业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专业教学分析,按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及认知规律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构建“两个基础,两层次综合”结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校企合作开发与制订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两个体系核心课程标准。自2007年开展示范建设工作以来,邀请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合作编写讲义及教材。
(3)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聘请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进入核心课程团队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等方式,重点建设多门核心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三年来,邀请多家企业的专家合办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研讨会。针对多门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问题开展研讨。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将企业先进的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技术融入教材中,共同编写了有利于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适合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特色的专业教材(讲义)。
3.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按照学院“系部领导班子有老总,专业带头人当中有总工,骨干教师有能工巧匠”的思路,实施“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国内外进修、企业挂职、学历提升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聘请企业老总、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业水平高、改革意识浓、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4.建成具备生产性实训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
利用校内机械制造类实训基地作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设备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实现一个基地同时承担两类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之举。
5.通过企业技术服务促进专业教学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以服务地方中小企业为宗旨,建立了机电技术研究所数控自动化中心,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在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设立技术服务工作站,长期派驻专人负责企业的数控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成为企业职能机构之一。
四、结束语
经过“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的痛苦而充实的建设过程,现阶段项目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创新的“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机电设备类专业建设的范例。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为全国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文件。我们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多门专业课程,成为了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我们还创新了可供参考和推广的设备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还在多家企业设立设备维修服务工作站,创新了“植入式”技术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8,(3).
[2]徐兴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3]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0,(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