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在进步,小学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传统的说教式、注入式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08-02
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全过程,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认识与做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數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且数学问题大多数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催生出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焦点和亮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课堂背景资料,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人、事、物等方面作为立足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玩游戏、竞赛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因势利导,从课的伊始便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主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划船。要去租船了,你们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去?要租几条船?每条船上坐多少人?剩余的人怎么办?……在学生抛出这么多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地提供信息和问题,然后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租船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大大的活跃其创造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其思维的萌芽,标志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思考能力。但由于小学生在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前,有可能怕提问不好被老师批评、怕成为同学的笑料、怕被人瞧不起而“怕提问”。要想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刨根问底,教师就应传递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情感信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衍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疑”在哪里?“惑”又于何处?才能结合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看似不靠谱的问题,看做是“意捣乱或是歪门邪道,采取压制的话,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因此,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诸要素中,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为目的,注入式多,探究性少,大部分学生一碰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能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学习较好,但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存在。所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正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要秉持关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递进性原则、扩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多余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反思,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只是要求学生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大体的过程和结果,再要求学生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捷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当某个教学环节出现多个答案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把模糊、肤浅的认识变得清楚、深刻,并把各种不同的答案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各种答案进行比较、辨析、提炼、分类,从而在反思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反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是积极的,但却不是互动的,面对一些难题,优秀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一部分中下生是不理解其中的道理的,有些老师便抢过话题,急于进行解释,并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之处或精彩之处没有及时追问,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学生会变得呆板,缺乏创新。正确的做法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经历知识产生的初始状态,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体验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激活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意识
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广泛应用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在面对实际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面对新的知识时,能自主地探索其应用价值,发现其现实背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仅要弄清楚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掌握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知道怎样利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处理相关问题,使所学知识为现实生活和社会所用,真正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是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人民币的认识之后,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所熟悉的书本、课桌、教室、家具的长和宽,同学、爸爸、妈妈的身高,称一称自己的体重,算一算逛商场所需的总价钱等。这样贴近生活的实际操作,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也在这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更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学有定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领悟到学习的窍门,感受到学习的成效,体会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之后,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年2期.
[2]韦晓丹.小学数学以“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J].期刊论文读与写(上,下旬),2015(8).
[3]多金荣.数学课堂巧设疑—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08-02
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全过程,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认识与做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數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且数学问题大多数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催生出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焦点和亮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课堂背景资料,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人、事、物等方面作为立足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玩游戏、竞赛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因势利导,从课的伊始便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主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划船。要去租船了,你们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去?要租几条船?每条船上坐多少人?剩余的人怎么办?……在学生抛出这么多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地提供信息和问题,然后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租船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大大的活跃其创造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其思维的萌芽,标志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思考能力。但由于小学生在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前,有可能怕提问不好被老师批评、怕成为同学的笑料、怕被人瞧不起而“怕提问”。要想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刨根问底,教师就应传递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情感信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衍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疑”在哪里?“惑”又于何处?才能结合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看似不靠谱的问题,看做是“意捣乱或是歪门邪道,采取压制的话,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因此,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诸要素中,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为目的,注入式多,探究性少,大部分学生一碰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能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学习较好,但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存在。所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正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要秉持关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递进性原则、扩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多余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反思,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只是要求学生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大体的过程和结果,再要求学生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捷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当某个教学环节出现多个答案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把模糊、肤浅的认识变得清楚、深刻,并把各种不同的答案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各种答案进行比较、辨析、提炼、分类,从而在反思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反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是积极的,但却不是互动的,面对一些难题,优秀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一部分中下生是不理解其中的道理的,有些老师便抢过话题,急于进行解释,并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之处或精彩之处没有及时追问,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学生会变得呆板,缺乏创新。正确的做法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经历知识产生的初始状态,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体验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激活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意识
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广泛应用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在面对实际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面对新的知识时,能自主地探索其应用价值,发现其现实背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仅要弄清楚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掌握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知道怎样利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处理相关问题,使所学知识为现实生活和社会所用,真正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是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人民币的认识之后,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所熟悉的书本、课桌、教室、家具的长和宽,同学、爸爸、妈妈的身高,称一称自己的体重,算一算逛商场所需的总价钱等。这样贴近生活的实际操作,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也在这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更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学有定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领悟到学习的窍门,感受到学习的成效,体会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之后,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年2期.
[2]韦晓丹.小学数学以“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J].期刊论文读与写(上,下旬),2015(8).
[3]多金荣.数学课堂巧设疑—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