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展示作业的能力。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教学的实效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索小组合作下应该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团队合作、互动、建设高效课堂,是当前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集体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把课堂教学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学习小组这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中学是学生性格和学习能力最具塑性的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建设。
一、尊重学生差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能从学生的个性、能力、思维等方面帮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进步。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学习知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小组当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充分融入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在实施小组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合作当中的角色定位,比如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小组的发言部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做一些记录、收集小组的作业等,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身的合作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交换观点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师生互动,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教学的主体分为师生两部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课堂互动的模式,和学生在课堂能够不断交换意见,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流。上课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学生敢说、敢表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甚至是课堂生活的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能总结自身的不足,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研读《伤仲永》一文时,教师提出文言字词的知识点后,让初中生讨论、解释字句或根据自己的所知造句,再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汇,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并举手示意。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进行答疑,形成高效循环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得初中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好,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推动学生的语文持续学习与发展。
三、组织小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沟通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受到教育界的普遍欢迎。所以,初中教师和学校要尽可能地对学生“放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主人翁感”,在课堂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收获。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一些小组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角色朗读、角色扮演以及小组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良好的探究探索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以及情绪体验。
举例来说,学生在学习七年级语文教材《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的苏州园林景观介绍,让学生在充当导游的过程中,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更加熟悉,其次,学生可以在介绍景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意愿,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当中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构建生动立体的语文课堂情境,使得小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互动。
四、完善小组评价,善用激励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评价、个体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等,更要重视激励性评价,尽量地运用正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不应该只说“好”或者“好”,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太草率,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要尽量运用具体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的闪光之处,运用激励教育促进学生的语文持续学习。例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可以批注一些改善作文的意见,给予学生重要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以及学生很难发现自身的写作问题并且作出改正。
总结
总之,初中教师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从学生的语文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以及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侯明紅.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2017.
[2] 铁海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A].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团队合作、互动、建设高效课堂,是当前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集体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把课堂教学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学习小组这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中学是学生性格和学习能力最具塑性的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建设。
一、尊重学生差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能从学生的个性、能力、思维等方面帮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进步。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学习知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小组当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充分融入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在实施小组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合作当中的角色定位,比如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小组的发言部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做一些记录、收集小组的作业等,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身的合作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交换观点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师生互动,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教学的主体分为师生两部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课堂互动的模式,和学生在课堂能够不断交换意见,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流。上课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学生敢说、敢表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甚至是课堂生活的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能总结自身的不足,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研读《伤仲永》一文时,教师提出文言字词的知识点后,让初中生讨论、解释字句或根据自己的所知造句,再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汇,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并举手示意。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进行答疑,形成高效循环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得初中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好,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推动学生的语文持续学习与发展。
三、组织小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沟通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受到教育界的普遍欢迎。所以,初中教师和学校要尽可能地对学生“放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主人翁感”,在课堂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收获。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一些小组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角色朗读、角色扮演以及小组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良好的探究探索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以及情绪体验。
举例来说,学生在学习七年级语文教材《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的苏州园林景观介绍,让学生在充当导游的过程中,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更加熟悉,其次,学生可以在介绍景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意愿,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当中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构建生动立体的语文课堂情境,使得小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互动。
四、完善小组评价,善用激励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评价、个体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等,更要重视激励性评价,尽量地运用正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不应该只说“好”或者“好”,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太草率,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要尽量运用具体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的闪光之处,运用激励教育促进学生的语文持续学习。例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可以批注一些改善作文的意见,给予学生重要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以及学生很难发现自身的写作问题并且作出改正。
总结
总之,初中教师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从学生的语文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以及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侯明紅.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2017.
[2] 铁海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A].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