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坠机终结的英国航空雄心
二战刚结束时,引领全球民航潮流的并非美国或苏联,而是英国。1949年,英国率先研制出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款喷气式客机“彗星”。闪闪发光的铝制机身、简洁流畅的后掠式机翼……再加上飞行高度达到1.2万米,乘客们可以通过舷窗鸟瞰地面风景。如此时髦的飞行体验立即将简陋嘈杂的螺旋桨客机比了下去。从1952年正式服役,短短数月,英国从伦敦飞往世界各地航线就纷纷出现“彗星”的身影。一时间,英国成为全球客机领导者。
可惜英国在这个宝座上并没有坐多久。1953年5月2日,一架“彗星”客机从印度德里起飞后不久坠毁,造成43人死亡。当时调查结果显示,飞机遭遇强对流天气导致解体坠毁。作为应对手段,英国航空公司给飞行员印发了新的操作手册,强化应对特殊天气培训。但悲剧接连而至,1954年1月10日,一架“彗星”客机从意大利罗马起飞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目击者称,客机在空中发生爆炸。机上2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英国赶紧下令所有“彗星”停飞并进行调查。技术人员始终没找出确切的事故原因,最终只能猜测还是“飞行员操作失误”。英国决定继续运营“彗星”客机。不到3个月,悲剧再次上演。1954年4月8日,一架“彗星”客机在意大利空中解体,机上14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如梦初醒的英国这对“彗星”展开全面调查。当时还没有黑匣子,调查人员最终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彗星”为减轻机体重量,大幅削减外壳厚度,同时为在万米高空飞行,采用了增压舱技术。由于缺乏经验,当时没人认识到这些设计会让“彗星”的传统矩形舷窗周围出现金属疲劳,最终导致机体破裂。此后各国客机纷纷改用圆角形的舷窗设计。
但对于英国而言,这样的改进为时已晚。尽管1958年改进后的“彗星”抢在美国波音707之前实现跨大西洋航班运营,但仍未能扭转颓势,属于英国航空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
“超音速白天鹅”
最后的“哀鸣”
半个世纪前,英国和法国率先提出建造超音速客机的计划,它能装载100人、以两倍音速跨大西洋飞行。1963年,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将这款客机命名为“协和”号。几乎在同一时间,苏联也提出了类似的超音速客机计划。该项目由著名的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代号图-144。
尽管起步比英法晚,但“苏联速度”让西方瞠目结舌:1968年12月31日,图-144首飞成功,成为全球第一种超音速客机。3个月后,“协和号001”也在法国图卢兹首飞成功。1973年6月,两种超音速客机如同一对体态优美的白天鹅,齐聚巴黎航展。
6月3日上午,“协和”号率先起飞表演,随后上场的图-144显然需要做出更精彩的飞行动作,才能彻底赢得观众。表演过程中,意外突然发生——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左侧机翼撕断,飞机失控坠毁,6名机组成员和地面8名平民遇难。由于众目睽睽之下的坠毁,严重影响信誉。直到1977年11月,图-144才开始执飞航线。但飞行时震耳欲聋的噪音让它恶评如潮。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1978年5月23日,一架升级版的图-144D在试飞时坠毁,苏联被迫叫停图-144的客运服务。
相比悲剧的图-144,“协和”号在2000年之前保持着安全无事故的良好记录。但一场坠机事故改变了一切。2000年7月25日,一架“协和”号客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拖着长长的火焰强行起飞,随即在空中解体,机上109人遇难。调查显示,起飞时“协和”号轮胎爆炸产生的碎片碰到油箱引发大火是事故主因。此后搭乘“協和”号的旅客骤减,再加上油价上涨等因素,2003年,“协和”号退出现役,人类超音速商业飞行时代就此暂告终结。
被坠机浇灭的航空巨头热情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洛·马公司的前身)公司是全球头号军火巨头,它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L-1011“三星”式宽体客机时,曾信心满满地认为凭借从军机上移植的先进技术,可轻松压倒竞争对手。然而它刚交付使用仅8个月,一场空难不期而遇。
1972年12月29日深夜,美国东方航空公司401号航班(使用刚交付的“三星”式客机)正在空中排队等候降落。根据机场塔台的指令,401号航班将飞机高度保持在2000英尺,并放下起落架待命。晚上11时34分,地面塔台收到401号航班的通报:“看来我们还得绕一圈,前起落架指示灯没有亮。”黑匣子的机舱通话记录显示,此后401号航班的机组成员主要都在研究该如何解决起落架故障。
此刻,危险越来越近。原来“三星”式客机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甚至可以自动降落。机长在研究起落架指示灯为何不亮时,将操纵杆设置为“自动驾驶”模式。但这种先进技术有个致命的缺陷——只需要稍微一碰操纵杆,就会解除“自动驾驶”模式。在机舱人员忙着研究起落架故障时,有人无意识地碰到了操纵杆,客机已经脱离自动驾驶,正在缓慢地下降高度。由于机舱人员过于注意起落架指示灯问题,没人留意到警报提醒。几分钟后,地面调度人员注意到这一异常情况并发出紧急呼叫,然而为时已晚,飞机一头撞进附近的沼泽地并燃起大火。
作为“宽体式喷气客机的第一次坠毁事故”,此事的后续调查让洛克希德公司焦头烂额,民众对其先进技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再加上为向日本兜售三星式客机而行贿的丑闻曝光,更致大量订单流失。亏损严重的三星式客机生产只好提前结束,洛克希德公司进入民机市场的努力也就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