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著书立说是文人雅士的一件大事。而我既非文人更非雅士,只是觉得做新三板两年多来,经历了很多人和事,有收获也有教训,这些经验如果能整理成册,或许可以帮到很多企业。这是我写书的初衷。
新三板是2006年在北京中关村试点,2012年扩容到全国四个地方,到2013年年底正式放开到全国区域。而我在2014年9月就有幸参与到新三板的浪潮中,也成为2014年、2015年新三板疯狂扩张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我进入新三板领域也是机缘巧合。2005年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当时的我懵懵懂懂,进了一家电视媒体做记者,而且一干就是8年。不过,我时刻对记者的职业生涯感到危机重重。
在电视媒体工作了6年之后,我终于开始准备转型,计划就是通过考取CPA资格跳到投行部门工作。复习CPA是从2011年7月开始的,每天6点起床,一刻不停,复习到中午12点。然后花半个小时吃完饭,休息10分钟,继续复习,直到下午两点,开车去单位上班。晚上回到家11点,复习一个小时,到12点或凌晨1点上床休息。没日没夜,没有休息日。除了睡觉的六个小时,一天几乎都与CPA有关,在书桌前看书,在路上听录音,工作的时候也用手机看讲义。我彻底地癫狂了,疯狂了,痴迷了,沉沦了,也因为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幸福着。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年半。现在想来,也是不寒而栗的。之后一次6门全部通过,又在2013年通过了综合,两年拿到了CPA证书。与此同时,我也申请调到了同一集团的财务部工作。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拿到了CPA的证书,获得了财务部门工作的经验,而时间也来到了2014年年初,这个时候,新三板全面放开了,各个券商疯狂扩张,我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一个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券商垂青,进入该券商的投行部门负责新三板承做岗位。
我入职之后,新三板开始了疯狂之旅,2014年年底新三板挂牌数量达1572家,2015年突破5000家。而我本人也在2015年签约了近60家新三板,挂牌了近20家,彻底经历了疯狂的市场洗礼。
2014年、2015年的两年时间里,每个月出差时间在20天以上,经常一天飞2个城市,最疯狂的时候一天飞了3个城市,看了5个企业。刚出来的新生事物,企业积极性也高,加上市场上不时传来九鼎、中科招商等挂牌企业大量募资的消息,给企业打入了兴奋的鸡血,市场一片亢奋。而后,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从2016年年初开始,监管持续趋严,新三板挂牌数量增长速度放缓,但绝对数量仍在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企业挂牌新三板的数量已经超过9700家,年底突破1万家已经毫无悬念。
然而,与企业挂牌的热情相比,新三板的流动性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窘境。
2016年开年以来,新三板市场成交量一直不尽如人意,进入第三季度以来,虽然分层制度顺利落地,同时做市商扩容等好消息不断出现,但三板成指继续延续之前的颓势,继续低迷,做市指数也是连续下跌。与2015年年底三板成指和做市指数相比,跌幅分别达到约21.93%和24.62%。
从融资情况看,2016年1至8月完成募资的企业数量均在150家以上,而在3月达到顶点330家之后,就开始一路走低。虽在6月、7月、8月下降幅度趋缓,每月在200家左右,但9月完成募资的企业数量却是遭遇“跳水”,跌破百家,仅有84家企业完成募资,不及上个月176家的一半,下降幅度高达52%,10月截至目前完成增发的企业仅53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1929家公司完成增发,已超过2015年全年发行融资公司总数,但平均每家公司融资规模却与2015年有明显差距,2015年平均每家公司融资接近6500万元,而2016年截至10月13日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4586万元,10月首周平均每家公司只融资2560万元。 从定增预案公布到定增募资完成的平均耗时上看,2015年1月,平均时间是59天;而在整个2015年上半年,基本不超过80天。2015年6月股灾来临之后,受二级市场的影响,新三板定增预案完成融资平均耗时明显延长,由平均不超过80天延长到100天以上。而2016年2月到5月,單月耗时分别是101天、105天、105天、104天。根据公开市场数据,3个月内搞定的难度正越来越大。2015年10月公布的224个定增融资预案中,有23个在15天内搞定,占比10.27%;37个在30天内搞定,占比16.52%。2016年3月整个新三板公布了354个定增融资预案,15天内完成的只有1个,30天内完成的只有4个,占比分别为0.28%、1.13%。实际上,在2016年3月公布的融资案中,60天搞定融资的比例只有13%。2016年以来,已经有227家公司发布股票发行延期公告,其中延期4次的有6家,延期3次的有3家,延期2次的有72家,延期1次的有146家。与此同时,终止或撤销股票发行的公司家数也在增多,尤其在2016年4月,有53家公司宣布终止发行,是2月的2倍还多。从整体数据上看来,市场流动性枯竭、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随着新三板处罚力度持续加大,无论是挂牌企业还是拟挂牌企业,合规性被重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也随着冷静下来,开始觉得,是时候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了。因此,《决胜新三板》这本书就应运而生。首先,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整本书几乎囊括了目前所有的已经挂牌企业的反馈问题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整理,按照法律、财务两大类进行区分,然后再按照每个细分领域的问题点,将案例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法律问题方面,就涉及股东资格、股权架构、合法合规等问题;财务方面,就涵盖了持续经营能力、收入与成本、现金流量分析、资产与负债质量等问题。其次,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有人对新三板挂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系统、专业的总结。一方面是对国内企业新三板挂牌工作的一个大梳理,同时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对于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因此,《决胜新三板》作为一本新三板方面的专业书籍,无论是企业家想要作为枕边书,作为自己挂牌的参考,还是投行专业人士作为挂牌实务的工具书,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本书对新三板挂牌的常见问题都有涉及,而且每个问题都会有详细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有点有面、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推荐大家看一看,对于提升投行专业水平一定会有帮助。
做新三板两年,最大的体会是中国企业家的淳朴善良以及融资艰难,也让我慢慢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份事业来做。我经常想,希望我的工作能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做点贡献,哪怕是小小一份力量,也能汇集成巨大的正能量,为这个国家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新三板是2006年在北京中关村试点,2012年扩容到全国四个地方,到2013年年底正式放开到全国区域。而我在2014年9月就有幸参与到新三板的浪潮中,也成为2014年、2015年新三板疯狂扩张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我进入新三板领域也是机缘巧合。2005年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当时的我懵懵懂懂,进了一家电视媒体做记者,而且一干就是8年。不过,我时刻对记者的职业生涯感到危机重重。
在电视媒体工作了6年之后,我终于开始准备转型,计划就是通过考取CPA资格跳到投行部门工作。复习CPA是从2011年7月开始的,每天6点起床,一刻不停,复习到中午12点。然后花半个小时吃完饭,休息10分钟,继续复习,直到下午两点,开车去单位上班。晚上回到家11点,复习一个小时,到12点或凌晨1点上床休息。没日没夜,没有休息日。除了睡觉的六个小时,一天几乎都与CPA有关,在书桌前看书,在路上听录音,工作的时候也用手机看讲义。我彻底地癫狂了,疯狂了,痴迷了,沉沦了,也因为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幸福着。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年半。现在想来,也是不寒而栗的。之后一次6门全部通过,又在2013年通过了综合,两年拿到了CPA证书。与此同时,我也申请调到了同一集团的财务部工作。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拿到了CPA的证书,获得了财务部门工作的经验,而时间也来到了2014年年初,这个时候,新三板全面放开了,各个券商疯狂扩张,我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一个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券商垂青,进入该券商的投行部门负责新三板承做岗位。
我入职之后,新三板开始了疯狂之旅,2014年年底新三板挂牌数量达1572家,2015年突破5000家。而我本人也在2015年签约了近60家新三板,挂牌了近20家,彻底经历了疯狂的市场洗礼。
2014年、2015年的两年时间里,每个月出差时间在20天以上,经常一天飞2个城市,最疯狂的时候一天飞了3个城市,看了5个企业。刚出来的新生事物,企业积极性也高,加上市场上不时传来九鼎、中科招商等挂牌企业大量募资的消息,给企业打入了兴奋的鸡血,市场一片亢奋。而后,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从2016年年初开始,监管持续趋严,新三板挂牌数量增长速度放缓,但绝对数量仍在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企业挂牌新三板的数量已经超过9700家,年底突破1万家已经毫无悬念。
然而,与企业挂牌的热情相比,新三板的流动性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窘境。
2016年开年以来,新三板市场成交量一直不尽如人意,进入第三季度以来,虽然分层制度顺利落地,同时做市商扩容等好消息不断出现,但三板成指继续延续之前的颓势,继续低迷,做市指数也是连续下跌。与2015年年底三板成指和做市指数相比,跌幅分别达到约21.93%和24.62%。
从融资情况看,2016年1至8月完成募资的企业数量均在150家以上,而在3月达到顶点330家之后,就开始一路走低。虽在6月、7月、8月下降幅度趋缓,每月在200家左右,但9月完成募资的企业数量却是遭遇“跳水”,跌破百家,仅有84家企业完成募资,不及上个月176家的一半,下降幅度高达52%,10月截至目前完成增发的企业仅53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1929家公司完成增发,已超过2015年全年发行融资公司总数,但平均每家公司融资规模却与2015年有明显差距,2015年平均每家公司融资接近6500万元,而2016年截至10月13日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4586万元,10月首周平均每家公司只融资2560万元。 从定增预案公布到定增募资完成的平均耗时上看,2015年1月,平均时间是59天;而在整个2015年上半年,基本不超过80天。2015年6月股灾来临之后,受二级市场的影响,新三板定增预案完成融资平均耗时明显延长,由平均不超过80天延长到100天以上。而2016年2月到5月,單月耗时分别是101天、105天、105天、104天。根据公开市场数据,3个月内搞定的难度正越来越大。2015年10月公布的224个定增融资预案中,有23个在15天内搞定,占比10.27%;37个在30天内搞定,占比16.52%。2016年3月整个新三板公布了354个定增融资预案,15天内完成的只有1个,30天内完成的只有4个,占比分别为0.28%、1.13%。实际上,在2016年3月公布的融资案中,60天搞定融资的比例只有13%。2016年以来,已经有227家公司发布股票发行延期公告,其中延期4次的有6家,延期3次的有3家,延期2次的有72家,延期1次的有146家。与此同时,终止或撤销股票发行的公司家数也在增多,尤其在2016年4月,有53家公司宣布终止发行,是2月的2倍还多。从整体数据上看来,市场流动性枯竭、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随着新三板处罚力度持续加大,无论是挂牌企业还是拟挂牌企业,合规性被重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也随着冷静下来,开始觉得,是时候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了。因此,《决胜新三板》这本书就应运而生。首先,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整本书几乎囊括了目前所有的已经挂牌企业的反馈问题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整理,按照法律、财务两大类进行区分,然后再按照每个细分领域的问题点,将案例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法律问题方面,就涉及股东资格、股权架构、合法合规等问题;财务方面,就涵盖了持续经营能力、收入与成本、现金流量分析、资产与负债质量等问题。其次,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有人对新三板挂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系统、专业的总结。一方面是对国内企业新三板挂牌工作的一个大梳理,同时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对于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因此,《决胜新三板》作为一本新三板方面的专业书籍,无论是企业家想要作为枕边书,作为自己挂牌的参考,还是投行专业人士作为挂牌实务的工具书,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本书对新三板挂牌的常见问题都有涉及,而且每个问题都会有详细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有点有面、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推荐大家看一看,对于提升投行专业水平一定会有帮助。
做新三板两年,最大的体会是中国企业家的淳朴善良以及融资艰难,也让我慢慢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份事业来做。我经常想,希望我的工作能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做点贡献,哪怕是小小一份力量,也能汇集成巨大的正能量,为这个国家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