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经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在20世纪末期曾一度傲视全球,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然而,自2000年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经济每况愈下,在2000~2004年的4年时间里,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只有2.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恶化和低迷,经济发展陷入二战以来罕见的困境。去年以来情况虽有所改变,总体经济呈现反弹复苏态势。但台湾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无论产品销售还是原料供给均来自岛外,因此,如果有一天失去国际市场的支撑,台湾经济必将窒息而亡。
众所周知,出口经济与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的主要特征和杠杆,外部经济环境特别是美国经济表现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形势持续走软,企业盈利下降,使得高度依赖美国的台湾经济也难逃厄运,对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连年出现负增长。2004年年中以来,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美国等主要经济国家为防范通货膨胀,纷纷调高利率水平,国际经济景气复苏进程开始回落。受此影响,台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股市一蹶不振。尽管台湾当局不顾经济现实,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经济预测和估算,但股票市场依然毫无起色。2001年,台湾股市加权指数曾一度从10000点跌破4100点关口,跌至4040点的“心防大线”。2004年以来,股价指数虽有所上升,但攀至5800点处便震荡徘徊,不再前行。股市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台湾股市徘徊不前,反映出投资人对台湾经济前景的信心动摇。
如果说,信心动摇对台湾经济造成的是一种无形的阻碍,那么,持续不断的物价走高,以及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岛内经济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威胁。在过去的几年里,台湾经济一直面对物价下跌和通货紧缩的忧患。通货紧缩直接导致市场需求不旺,企业利润减少。但2004年以来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国际市场高油价的推动下,台湾岛内批发物价指数和零售价指数大幅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日益显现。这是民进党上台以来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困难局面。据台湾方面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l)年增率2.36%,其中商品类价格指数上扬3.93%,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0.57%;批发物价指数(WPI)年增率则达12.02%,创1981年5月以来的新高,其中“国产”内销物价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4.52%和13.95%,出口物价指数上涨7.01%。物价不断上涨,导致台湾“民生痛苦指数”大幅升高(即失业率与物价指数上涨率之和)。2004年7月,台湾物价年增率为3.32%、失业率为4.62%,民生痛苦指数为7.94,创下近8年来的新高。
台湾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陈水扁当局对大陆采取敌对政策。在分裂意识主导下,台湾当局违背经济规律,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于两岸经贸关系,不是积极推动,而是极力阻挠;不是希望交流,而是强调封闭,设法限制,结果扼杀了台湾经济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3月,台湾肥料有限公司(简称台肥)改为民营,失去原有的原材料补贴,经营成本升高。为摆脱困境,给企业闲置设备寻找用武之地,台肥公司准备来大陆设厂,并签订了投资协议书。对于这样一种纯属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台湾当局却横加指责,称台肥公司在大陆刚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之际,“钱”人大陆,是到对岸去“资匪”、“资敌”,主管部门要“全力禁止、严格把关”。一时间,岛内外台湾企业疑虑重重,备感压力,严重恶化了投资环境,挫伤了台湾经济的锐气。台湾岛内许多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长此以往,目前台湾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趋势将无法改观。
然而, “经济双赢,互补互惠,共创和平”,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和大势所趋。连战赴大陆“和平之旅”,北大演讲以及“共同市场”理念获得胡锦涛总书记正面回应之后,有更多的台湾民众开始向大陆倾斜。许文龙、张荣发、曹兴诚等台湾企业巨子带头奔向大陆;面对大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台湾农民翘首企盼,农业团体、企业跃跃欲试。据台湾《联合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得到了岛内超过60%民众的支持。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满意的为43%,不满意的为37%,是此次调查的台湾各主要政党中惟一好评超过负面评价的政党。而陈水扁的满意度则由今年3月份的41%降到目前的34%,是陈水扁2000年上任以来的最低点。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评价也明显下滑,满意度由去年9月的36%减少为26%,不满意率由46%增加到54%。另外,近年来,在两岸工商产业界的强烈呼吁和大陆方面长期不懈的务实推动下,两岸经贸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岸关系愈加紧密。据统计,1979年大陆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以后,两岸贸易额呈现加速增长,从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780多亿美元,增长了1600多倍。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大陆实际利用台资超过400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台湾就从大陆获得近500亿美元的出口顺差。如今,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应当说,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不仅因为台湾与大陆具有血浓于水的手足同胞之情,有着五千年的共同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背景,还得益于便利的地理位置。两岸隔海相望,近在咫尺,通商可以降低费用,节约时间,减少能耗。当然,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深入规划和长期推广,通过构建新型的经济合作体制,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来完成。不论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如何不遗余力地制造麻烦破坏两岸和平,岛内民众已经看到,改善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不仅可以带来好处,而且是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好处。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台湾经济发展,出路在大陆。连战访问大陆取得成功,标志着国共两党为了民族振兴的大格局,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既把握现实又面向未来,为两岸人民描绘出一幅良性发展的宏伟蓝图。
众所周知,出口经济与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的主要特征和杠杆,外部经济环境特别是美国经济表现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形势持续走软,企业盈利下降,使得高度依赖美国的台湾经济也难逃厄运,对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连年出现负增长。2004年年中以来,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美国等主要经济国家为防范通货膨胀,纷纷调高利率水平,国际经济景气复苏进程开始回落。受此影响,台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股市一蹶不振。尽管台湾当局不顾经济现实,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经济预测和估算,但股票市场依然毫无起色。2001年,台湾股市加权指数曾一度从10000点跌破4100点关口,跌至4040点的“心防大线”。2004年以来,股价指数虽有所上升,但攀至5800点处便震荡徘徊,不再前行。股市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台湾股市徘徊不前,反映出投资人对台湾经济前景的信心动摇。
如果说,信心动摇对台湾经济造成的是一种无形的阻碍,那么,持续不断的物价走高,以及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岛内经济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威胁。在过去的几年里,台湾经济一直面对物价下跌和通货紧缩的忧患。通货紧缩直接导致市场需求不旺,企业利润减少。但2004年以来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国际市场高油价的推动下,台湾岛内批发物价指数和零售价指数大幅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日益显现。这是民进党上台以来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困难局面。据台湾方面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l)年增率2.36%,其中商品类价格指数上扬3.93%,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0.57%;批发物价指数(WPI)年增率则达12.02%,创1981年5月以来的新高,其中“国产”内销物价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4.52%和13.95%,出口物价指数上涨7.01%。物价不断上涨,导致台湾“民生痛苦指数”大幅升高(即失业率与物价指数上涨率之和)。2004年7月,台湾物价年增率为3.32%、失业率为4.62%,民生痛苦指数为7.94,创下近8年来的新高。
台湾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陈水扁当局对大陆采取敌对政策。在分裂意识主导下,台湾当局违背经济规律,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于两岸经贸关系,不是积极推动,而是极力阻挠;不是希望交流,而是强调封闭,设法限制,结果扼杀了台湾经济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3月,台湾肥料有限公司(简称台肥)改为民营,失去原有的原材料补贴,经营成本升高。为摆脱困境,给企业闲置设备寻找用武之地,台肥公司准备来大陆设厂,并签订了投资协议书。对于这样一种纯属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台湾当局却横加指责,称台肥公司在大陆刚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之际,“钱”人大陆,是到对岸去“资匪”、“资敌”,主管部门要“全力禁止、严格把关”。一时间,岛内外台湾企业疑虑重重,备感压力,严重恶化了投资环境,挫伤了台湾经济的锐气。台湾岛内许多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长此以往,目前台湾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趋势将无法改观。
然而, “经济双赢,互补互惠,共创和平”,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和大势所趋。连战赴大陆“和平之旅”,北大演讲以及“共同市场”理念获得胡锦涛总书记正面回应之后,有更多的台湾民众开始向大陆倾斜。许文龙、张荣发、曹兴诚等台湾企业巨子带头奔向大陆;面对大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台湾农民翘首企盼,农业团体、企业跃跃欲试。据台湾《联合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得到了岛内超过60%民众的支持。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满意的为43%,不满意的为37%,是此次调查的台湾各主要政党中惟一好评超过负面评价的政党。而陈水扁的满意度则由今年3月份的41%降到目前的34%,是陈水扁2000年上任以来的最低点。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评价也明显下滑,满意度由去年9月的36%减少为26%,不满意率由46%增加到54%。另外,近年来,在两岸工商产业界的强烈呼吁和大陆方面长期不懈的务实推动下,两岸经贸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岸关系愈加紧密。据统计,1979年大陆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以后,两岸贸易额呈现加速增长,从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780多亿美元,增长了1600多倍。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大陆实际利用台资超过400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台湾就从大陆获得近500亿美元的出口顺差。如今,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应当说,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不仅因为台湾与大陆具有血浓于水的手足同胞之情,有着五千年的共同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背景,还得益于便利的地理位置。两岸隔海相望,近在咫尺,通商可以降低费用,节约时间,减少能耗。当然,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深入规划和长期推广,通过构建新型的经济合作体制,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来完成。不论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如何不遗余力地制造麻烦破坏两岸和平,岛内民众已经看到,改善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不仅可以带来好处,而且是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好处。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台湾经济发展,出路在大陆。连战访问大陆取得成功,标志着国共两党为了民族振兴的大格局,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既把握现实又面向未来,为两岸人民描绘出一幅良性发展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