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浅析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到了一生中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根本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事实上在我们对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专业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体现。正在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也同样提倡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审美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专业修养?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中,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如早晨,那迎着你上学的澄碧如洗的天空,灿烂的云霞,辉煌的朝日,欢飞的鸟雀,晶莹的露珠;还有那雨过天晴曾出现的彩虹,这样的美,你们是否有感觉到呢?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指出的:“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不仅风景是美的,那动物也是美的,如长颈鹿身体构成特殊,它伸长脖子抬起头有6米多高;还有那“缩龙成寸”的“一寸三弯”的盆景艺术在造型上也是很美的。当我们欣赏音乐,听到的不是各不相干、没有意义的音响,而是由节奏、旋律、音色等有机构成的,富有表现力的乐章。欣赏绘画、雕塑,看到的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美的形象,进入美的领域。
  审美感受要从整体上感知事物的美,但不是把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里。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归根结底是由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同时,“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美是社会的产物,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这就决定了引导人们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进入美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兴趣。比如组织学生郊游,野外写生,让他们尽情接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园林、花草等景物,通过直接观察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亲身体验和反复比较那变幻无穷的色彩,具体感受认识它们不同形象特征的美,使审美感受力逐渐丰富、发展起来。一个足不出户,死守书本的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必然是贫弱的。
  同时,也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才能促进对事物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否则会存在破坏美的现象。如校园的花圃很美,让他一踩一折,就破坏了;大楼的白墙很干净,让他用脚一踢,泥土印在墙壁上,不就变得不美了吗?所以培养学生有健康的思想素质也是必要的。总之,要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感觉。
  2 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1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接触自然,热爱生活,感性亲近自然和人生,留神观察,才能发现、挖掘出生活中更多更美好的东西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美的世界之中。
  2.2 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想象是客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人们虽然由于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个性气质的不同,给想象染上浓厚的个人色彩,但总还是要受到客观事物制约的。如我们可以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事物审美对象的特征,想象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方向展开。
  2.3 要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如白居易把琵琶声描写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听声类形”,把无形的声音想象成有形的物。审美活动是直观形象,包含情感的,因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的关系甚为密切。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大量生动的形象,如体育运动、舞蹈,动物跳跃的形象等等,通过想象、综合、加工、创造新的形象。形象记忆愈生动,情感记忆愈真切,想象也就愈活跃。所以,要教养学生尽可能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增强记忆力,提高想象力。
  3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毛泽东说过:“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审美活动不能光靠感官的直觉,还要靠心灵的思索,理论的知识,理性的引导。认识和理解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评价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一方面要“入乎其内”,进入“角色”,通过感受、体验,被对象所感染和吸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是要“出乎其外”,即在直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同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行理智、冷静的分析和思考,正确、深刻地理解对象的内容和性质,使欣赏活动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把共鸣与鉴赏统一起来。
  4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育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审美过程中,人们观念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还是属于认识性的东西,还必须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才算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审美创造不可能凭空进行,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依据。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总是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比如音乐用声调旋律,绘画用线条色彩,舞蹈用形体动作,文学用语言来表现等。所以,艺术的物质媒介规范着艺术的内容,决定审美创造的手段和技巧。
  综合上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是学校在新课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确立健全的审美思想,提高审美素质起到其他方面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现实事物、文艺作品等的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其他文献
1 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渗入课堂,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必不可少。确实,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而且多媒体课件在网上随处可找,教师备课轻松了,上课也轻松了。于是,会用多媒体,能用多媒体成了语文老师的必备技能,能用多媒体的尽量使用,还不能用的创造条件也要使用。当多媒体逐渐成为花红柳绿的“神话”时,语文教学的本质却丢失了。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早而有之,但那是不自觉的个人行为。
期刊
【摘 要】 在英语学习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这部分学生成为了“学困生”。为此,探讨“英语学困生”的动机类型、了解影响“英语学困生”动机因素,制定激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激发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英语学困生 成因 对策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实践,“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这一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活情境的大量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数学课在“生活味”越来越浓的同时,“数学味”已变得越来越淡,大有“生活味”取代“数学味”的倾向,使得数学课堂原有思维魅力渐渐的失去了生气,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如何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呢?下面谈一些体会。  1 教学设计,凸显“数学味”  数学的
期刊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状况却是存“文”而废“语”,重读、写而轻听、说。结果,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切实搞好语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是:  1 设置口语课进行交际训练  每周固定设置一节口语课。首先系统地讲授一些口语理论知识。譬如,讲解语言的性质和发音的原
期刊
初中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优秀品格的塑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
期刊
生物新课标下对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1 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 阅读是一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尊重学生 指导阅读 激发潜能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想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就
期刊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其一,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其二,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根据它的基本特性,构建基本模式,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和谐地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及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何提高活动效率,优化语文活动课教学,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活动课 特性 模式 策略    活动课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载体,以学
期刊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