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价值理想为中心的。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使他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将来成熟后以更成熟的心态以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想品德 人文精神 教学
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社会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彰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
一、利用思想品德的德育作用渗透人文情怀
初中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有着与其他年龄段许多不同的特征。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所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充满着人文情怀。教师应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就特别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改变传统的单一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在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通过潜移默化而被感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与“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培养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中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使之發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要纠正过去那种过分强化组织与管理、漠视甚至扼杀个人的虚空的集体主义,把个人作为历史的要求和归宿,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全面的素质。同时又要反对个性培养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由主义和标新立异。思想品德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个性塑造不是等同的。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品德与个性塑造不是矛盾的。其次在塑造个性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能对自已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某些消极因素,培养积极的个性。尤其是在个性塑造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这就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意志,培养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同时不仅在正确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统一
政治与社会是产物。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紧紧的扣住与国家、社会、个人的相关因素,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重视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台湾问题是当今时事的热点。近年国家以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其次,教学内容还要与社会现实相统一,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查询相关资料,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平等”、“竞争”、“参与”、“进取”的积极意识,养成“宽容”、“尊重他人”的态度,感受资源共享的快乐与合作学习的愉悦,者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和交往的社会适应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探究“环境问题”这一课题时,就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考证有关本地区环城河的历史情况。学生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并且还设计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城河面貌的方案,积极的为本地区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四、丰富人文素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当然智慧是难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流程。例如:在教学“同绘小康蓝图”时,课前就应先让学生从吃、穿、住、行等不同的方面去了解生活中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用收集来的事实和数据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切实去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一个怎样的前景?由于有了事前的调查和课堂中的同学讨论和交流,学生畅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小康生活,既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了自己的美好向往。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广阔空间里,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就会创造性提出自己的美好蓝图。然后引导根据自己的调查谈谈你眼中的小康生活与你心目中的理想的小康生活有什么差别?这样,学生就能很真实地感觉到现在的小康生活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最后让学生畅想未来的变化,并构想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学生再次激发了创新热情,踊跃参与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构想。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成为人文教育的殿堂,实现品格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双丰收。让学生认识责任、体验尊重、培养关爱。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体悟生命、感受崇高。激励他们唤醒自我,仁爱博大,富于自尊。不断增强品德教育的人文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兰.思想政治课应提倡人文精神[J].泰州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白俊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辽宁高职学报
[3]李宝琴.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关键词:思想品德 人文精神 教学
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社会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彰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
一、利用思想品德的德育作用渗透人文情怀
初中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有着与其他年龄段许多不同的特征。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所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充满着人文情怀。教师应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就特别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改变传统的单一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在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通过潜移默化而被感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与“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培养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中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使之發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要纠正过去那种过分强化组织与管理、漠视甚至扼杀个人的虚空的集体主义,把个人作为历史的要求和归宿,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全面的素质。同时又要反对个性培养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由主义和标新立异。思想品德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个性塑造不是等同的。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品德与个性塑造不是矛盾的。其次在塑造个性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能对自已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某些消极因素,培养积极的个性。尤其是在个性塑造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这就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意志,培养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同时不仅在正确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统一
政治与社会是产物。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紧紧的扣住与国家、社会、个人的相关因素,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重视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台湾问题是当今时事的热点。近年国家以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其次,教学内容还要与社会现实相统一,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查询相关资料,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平等”、“竞争”、“参与”、“进取”的积极意识,养成“宽容”、“尊重他人”的态度,感受资源共享的快乐与合作学习的愉悦,者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和交往的社会适应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探究“环境问题”这一课题时,就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考证有关本地区环城河的历史情况。学生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并且还设计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城河面貌的方案,积极的为本地区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四、丰富人文素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当然智慧是难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流程。例如:在教学“同绘小康蓝图”时,课前就应先让学生从吃、穿、住、行等不同的方面去了解生活中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用收集来的事实和数据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切实去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一个怎样的前景?由于有了事前的调查和课堂中的同学讨论和交流,学生畅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小康生活,既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了自己的美好向往。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广阔空间里,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就会创造性提出自己的美好蓝图。然后引导根据自己的调查谈谈你眼中的小康生活与你心目中的理想的小康生活有什么差别?这样,学生就能很真实地感觉到现在的小康生活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最后让学生畅想未来的变化,并构想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学生再次激发了创新热情,踊跃参与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构想。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成为人文教育的殿堂,实现品格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双丰收。让学生认识责任、体验尊重、培养关爱。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体悟生命、感受崇高。激励他们唤醒自我,仁爱博大,富于自尊。不断增强品德教育的人文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兰.思想政治课应提倡人文精神[J].泰州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白俊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辽宁高职学报
[3]李宝琴.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