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浩大。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继而从不同主题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政策。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状分析 建议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亦有网友调侃道“毕业就是失业”,确实,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就不了业,这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自1999年开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采取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得教育改革政策,在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事实上,到 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
(二)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偏差
在高考院校、专业志愿选择填报中,由于受到众多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一些专业水平不太好的本科,也不愿意进入职业技校学习实用型技术,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偏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常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就公共就业行业需求情况来说:制造业用人需求第一,83.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4%)、批发和零售业(13.4%)、住宿和餐饮业(10.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建筑业(4.3%)等行业;从2016年和2017年第三季度技术人员的供求来看,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等级、高职称的技术人员,供需缺口较大。
(三)传统就业主渠道吸收大学生就业能力下降
首先是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为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中央对国企推进改革,增大国企自主经营权,让国有企业自负盈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一些企业大幅削减内部过剩员工,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减少较多。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克服官僚主义与其他不正当作风,我国在政府机构方面实行“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而精简政府工作机构和人员,这使得全国各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同时可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有所下降。
其次,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工作岗位也将被取缔。例如一直火爆的金融类、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在银行证券等高端部门工作,就业状况良好吸引众多学生趋之若鹜,经济金融类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数量更是占據相当大部分比例,但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势必取代一些行业中的部分劳动力,甚至有专家预言,未来银行业的就业人员将大幅度缩减,转而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例如柜员等业务。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就业观念,只是单单地为了上学而上学,对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甚至有大学生依然抱着只拿一个毕业证的思维,以为拿到文凭便可不愁就业。其次,在就业选择时,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业期望过高,理想过于丰满。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对于一份职业的理想,对工作的薪酬、岗位、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在一线城市等一系列高要求,而自身却是缺乏工作经验、能力尚且不足,对于学校到社会的不同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工作岗位与待就业的大学生之间的不对称需求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例如低端就业端口需要大量的人员,像外卖骑手、快递员、工人、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实际上大量缺人,但却很少有年轻人主动选择此类职业。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来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业率是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指标,良好的就业状况的前提是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适合知识型人才的就业岗位;其次,也应积极促进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优良的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承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秉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减少税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免受有关行政事业性的收费和提供补贴等具体措施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实生活中西部、农村、基层等条件较差的地方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中西部、农村区域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助于这些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从高校角度来看
积极倡导课程改革。市场需求的人才素养与高校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高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仍旧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是缺乏具体实践的;以某教材为主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而编撰的教材大多时间较长,与市场现行发展存在着差异。此外,一些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一些行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并且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 完善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从事大学生教育的教职工人员的素质一定要很高,一定要在社会上有所实践、有所成就。例如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到高校为学生做宣传演讲、就业创业指导。此外,就业创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毕业生。
(三)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软硬实力。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多参加实践活动来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例如现在在高校教育中推行较为广泛的挑战杯、“互联网+”、市场调查等比赛项目。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定位。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适合就业,适合创业的就要敢于创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应当鼓励创业人群中毕业生所占份额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对于自身和整个社会局势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当然适合就业的学生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相应能力,积极考取相应岗位方面的需求证书,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正确对待就业上的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目标的树立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对人才的需求,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随着我国三十多年來的高等教育改革,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却没有考虑社会的需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不轻视任何一份职业。
【参考文献】
[1] 陆嘉.中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模式、问题及对策[D].重庆大学,2009.
[2] 孙晋海.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3-15.
[4] 前瞻网.2018年公共就业供求分析:技术人员供不应求成常态[R].2018.
[5] 冯彩虹.大学生就业形势困境及出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6):100-101.
[6] 韩轶之.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J].学术论坛,2019(02):243-244.
作者简介:张娟(1997—08月—13日)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状分析 建议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亦有网友调侃道“毕业就是失业”,确实,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就不了业,这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自1999年开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采取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得教育改革政策,在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事实上,到 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
(二)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偏差
在高考院校、专业志愿选择填报中,由于受到众多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一些专业水平不太好的本科,也不愿意进入职业技校学习实用型技术,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偏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常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就公共就业行业需求情况来说:制造业用人需求第一,83.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4%)、批发和零售业(13.4%)、住宿和餐饮业(10.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建筑业(4.3%)等行业;从2016年和2017年第三季度技术人员的供求来看,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等级、高职称的技术人员,供需缺口较大。
(三)传统就业主渠道吸收大学生就业能力下降
首先是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为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中央对国企推进改革,增大国企自主经营权,让国有企业自负盈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一些企业大幅削减内部过剩员工,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减少较多。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克服官僚主义与其他不正当作风,我国在政府机构方面实行“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而精简政府工作机构和人员,这使得全国各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同时可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有所下降。
其次,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工作岗位也将被取缔。例如一直火爆的金融类、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在银行证券等高端部门工作,就业状况良好吸引众多学生趋之若鹜,经济金融类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数量更是占據相当大部分比例,但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势必取代一些行业中的部分劳动力,甚至有专家预言,未来银行业的就业人员将大幅度缩减,转而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例如柜员等业务。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就业观念,只是单单地为了上学而上学,对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甚至有大学生依然抱着只拿一个毕业证的思维,以为拿到文凭便可不愁就业。其次,在就业选择时,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业期望过高,理想过于丰满。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对于一份职业的理想,对工作的薪酬、岗位、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在一线城市等一系列高要求,而自身却是缺乏工作经验、能力尚且不足,对于学校到社会的不同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工作岗位与待就业的大学生之间的不对称需求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例如低端就业端口需要大量的人员,像外卖骑手、快递员、工人、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实际上大量缺人,但却很少有年轻人主动选择此类职业。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来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业率是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指标,良好的就业状况的前提是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适合知识型人才的就业岗位;其次,也应积极促进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优良的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承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秉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减少税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免受有关行政事业性的收费和提供补贴等具体措施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实生活中西部、农村、基层等条件较差的地方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中西部、农村区域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助于这些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从高校角度来看
积极倡导课程改革。市场需求的人才素养与高校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高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仍旧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是缺乏具体实践的;以某教材为主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而编撰的教材大多时间较长,与市场现行发展存在着差异。此外,一些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一些行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并且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 完善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从事大学生教育的教职工人员的素质一定要很高,一定要在社会上有所实践、有所成就。例如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到高校为学生做宣传演讲、就业创业指导。此外,就业创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毕业生。
(三)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软硬实力。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多参加实践活动来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例如现在在高校教育中推行较为广泛的挑战杯、“互联网+”、市场调查等比赛项目。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定位。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适合就业,适合创业的就要敢于创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应当鼓励创业人群中毕业生所占份额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对于自身和整个社会局势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当然适合就业的学生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相应能力,积极考取相应岗位方面的需求证书,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正确对待就业上的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目标的树立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对人才的需求,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随着我国三十多年來的高等教育改革,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却没有考虑社会的需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不轻视任何一份职业。
【参考文献】
[1] 陆嘉.中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模式、问题及对策[D].重庆大学,2009.
[2] 孙晋海.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3-15.
[4] 前瞻网.2018年公共就业供求分析:技术人员供不应求成常态[R].2018.
[5] 冯彩虹.大学生就业形势困境及出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6):100-101.
[6] 韩轶之.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J].学术论坛,2019(02):243-244.
作者简介:张娟(1997—08月—13日)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