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利用好教学阵地,充分发掘教材中德育的因子,对学生进行有机教育。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围绕巧妙导入、拨动童心;解词析句,会文悟道;以声传情,激发情感;训练想象,产生共鸣几个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因子的发掘开剖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育人因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好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语文教师更要利用好语文教学的阵地,突出教书育人,充分发掘教材中饱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子,对学生有机地进行教育。
一、巧妙导入,拨动童心
引入时的导语虽然短小,却如同一支歌的前奏曲,恰如其分地提示着学生,暗示下文。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展现出小女孩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她不仅爱惜花草,而且深爱着自己的妈妈。那么怎样使《花瓣飘香》中的香味“飘出来”,飘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呢?教师应注重导入的技巧,使学生逐渐达到和小女孩一样懂事和孝敬父母的境界。老师创设导读情境,轻轻、柔柔地引读:“为什么只摘花瓣?”让学生感受“我”对小女孩的亲近。学生情不自禁地低着头、不好意思地、低声地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老师在感动中用轻柔的语气继续细声地引读:“你爸爸呢?”学生在教师引读的语境中静静地答道:“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从部分学生眼中闪动的泪花可以看出,老师的引读激发了学生心中爱的火花。老师在引导感悟中突出艺术性,让稚嫩的小朋友,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在悄然、轻柔之中,流下感动的泪水。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当时“我”的心情,也许会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盆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或者为母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不缺乏感动,只是感动之后却很少有行动。但愿这花瓣散发的清香,能飘得更远,飘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闻到清香的人都能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关爱亲人,关爱朋友,关爱我们这个社会。
《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了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要着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秋天”时,趁势导入:“看到秋天这个词语,你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说:会想到处都是累累的硕果、遍地金黄的稻田、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生的思绪在生活的空间中自由驰骋,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并肩翱翔。老师继续追问: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学生的激情燃烧起来:我最爱秋天的蓝天白云,我最爱秋天火红的枫叶,我最爱秋天随风飘落的落叶,我最爱秋天一望无边的稻田,好像铺了一层金灿灿的地毯,我最爱秋天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融合进自己的说话想象表达中。老师恰当引导,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著老师引导:北大荒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老师在读文的同时,在电脑屏幕上播放与文本相对应的视频,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深层的学习热情。
二、解词析句,会文悟道
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抓住关键词句,正确理解,深入剖析,披文入理,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它是根据作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田老师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形象便凸显在我们的面前。文章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怎样使作者对老师的“感念”之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共鸣呢?教学伊始,老师就紧扣“师恩”,让学生来回忆教过他们的老师,谈谈其中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们畅所欲言:谁对谁师恩难忘?难忘什么?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为什么难忘?……从问题上分析,学生既知道了表面上的一些知识,又明白了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了文章的内涵。课中,老师引导提问:田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你能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田老师的课对“我”有什么影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还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这样的交流,不仅激活了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而且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家笔下流淌的温馨情感,所表达的不是一种普通的感情,而是一种深深的感恩情怀。
《生命桥》一文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狩猎队的追逼下,老羚羊用身体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让它们飞渡山涧的故事。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画一画“弧线”和“桥墩”,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理解“生命桥”是怎样“建成”的,从而明白了“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作为桥墩的生命桥”的意思,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从这些词句中感悟到生命脆弱中伟大、无奈中神圣,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惜生命的心灵洗礼。
这样,学生在入境中动情,在动情中悟神,使德育得到深化。
三、以声传情,激发情感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以声传情的描述来渲染情感和气氛。在这当中,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运用朗读手段时,要把握好语调、节奏,以声传情。教师融情的范读,能淋漓尽致地诠释课文中美的形象。《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描写台湾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壮丽的景色。老师读“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时,突出“飞、穿、越、赶”几个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蝴蝶谷的热闹和美丽,加深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在读《庐山的云雾》第一自然段中:“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老师先用轻声、缓慢、赞美的语气来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庐山的云雾飘渺、朦胧、缭绕的美姿,感受形象美。然后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感受祖国山川的优美。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训练想象,产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情感的特点是具有感染力,教师可凭借无声的文字启发学生想象。在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意境比较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欣赏感知,由此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荷花》一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作者置身于荷池,陶醉于荷花之美,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这时,师生共同根据课文描述的荷花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因为作者看到了荷花,所以想象自己变成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因为一阵风吹来,荷花会轻轻摇摆,所以想象成迎风舞蹈……接着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让学生借助实例懂得作者的想象都是从观察到的景物特征出发,是有依据的、合理的。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更加喜爱荷花了。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与作者一样,陶醉于荷池的美景之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这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激发了自身的情感,学生更加地热爱大自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有机地渗透德育,注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在品析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从而更加深入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育人因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好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语文教师更要利用好语文教学的阵地,突出教书育人,充分发掘教材中饱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子,对学生有机地进行教育。
一、巧妙导入,拨动童心
引入时的导语虽然短小,却如同一支歌的前奏曲,恰如其分地提示着学生,暗示下文。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展现出小女孩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她不仅爱惜花草,而且深爱着自己的妈妈。那么怎样使《花瓣飘香》中的香味“飘出来”,飘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呢?教师应注重导入的技巧,使学生逐渐达到和小女孩一样懂事和孝敬父母的境界。老师创设导读情境,轻轻、柔柔地引读:“为什么只摘花瓣?”让学生感受“我”对小女孩的亲近。学生情不自禁地低着头、不好意思地、低声地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老师在感动中用轻柔的语气继续细声地引读:“你爸爸呢?”学生在教师引读的语境中静静地答道:“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从部分学生眼中闪动的泪花可以看出,老师的引读激发了学生心中爱的火花。老师在引导感悟中突出艺术性,让稚嫩的小朋友,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在悄然、轻柔之中,流下感动的泪水。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当时“我”的心情,也许会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盆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或者为母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不缺乏感动,只是感动之后却很少有行动。但愿这花瓣散发的清香,能飘得更远,飘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闻到清香的人都能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关爱亲人,关爱朋友,关爱我们这个社会。
《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了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要着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秋天”时,趁势导入:“看到秋天这个词语,你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说:会想到处都是累累的硕果、遍地金黄的稻田、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生的思绪在生活的空间中自由驰骋,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并肩翱翔。老师继续追问: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学生的激情燃烧起来:我最爱秋天的蓝天白云,我最爱秋天火红的枫叶,我最爱秋天随风飘落的落叶,我最爱秋天一望无边的稻田,好像铺了一层金灿灿的地毯,我最爱秋天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融合进自己的说话想象表达中。老师恰当引导,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著老师引导:北大荒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老师在读文的同时,在电脑屏幕上播放与文本相对应的视频,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深层的学习热情。
二、解词析句,会文悟道
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抓住关键词句,正确理解,深入剖析,披文入理,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它是根据作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田老师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形象便凸显在我们的面前。文章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怎样使作者对老师的“感念”之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共鸣呢?教学伊始,老师就紧扣“师恩”,让学生来回忆教过他们的老师,谈谈其中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们畅所欲言:谁对谁师恩难忘?难忘什么?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为什么难忘?……从问题上分析,学生既知道了表面上的一些知识,又明白了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了文章的内涵。课中,老师引导提问:田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你能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田老师的课对“我”有什么影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还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这样的交流,不仅激活了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而且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家笔下流淌的温馨情感,所表达的不是一种普通的感情,而是一种深深的感恩情怀。
《生命桥》一文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狩猎队的追逼下,老羚羊用身体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让它们飞渡山涧的故事。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画一画“弧线”和“桥墩”,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理解“生命桥”是怎样“建成”的,从而明白了“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作为桥墩的生命桥”的意思,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从这些词句中感悟到生命脆弱中伟大、无奈中神圣,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惜生命的心灵洗礼。
这样,学生在入境中动情,在动情中悟神,使德育得到深化。
三、以声传情,激发情感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以声传情的描述来渲染情感和气氛。在这当中,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运用朗读手段时,要把握好语调、节奏,以声传情。教师融情的范读,能淋漓尽致地诠释课文中美的形象。《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描写台湾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壮丽的景色。老师读“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时,突出“飞、穿、越、赶”几个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蝴蝶谷的热闹和美丽,加深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在读《庐山的云雾》第一自然段中:“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老师先用轻声、缓慢、赞美的语气来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庐山的云雾飘渺、朦胧、缭绕的美姿,感受形象美。然后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感受祖国山川的优美。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训练想象,产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情感的特点是具有感染力,教师可凭借无声的文字启发学生想象。在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意境比较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欣赏感知,由此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荷花》一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作者置身于荷池,陶醉于荷花之美,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这时,师生共同根据课文描述的荷花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因为作者看到了荷花,所以想象自己变成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因为一阵风吹来,荷花会轻轻摇摆,所以想象成迎风舞蹈……接着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让学生借助实例懂得作者的想象都是从观察到的景物特征出发,是有依据的、合理的。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更加喜爱荷花了。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与作者一样,陶醉于荷池的美景之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这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激发了自身的情感,学生更加地热爱大自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有机地渗透德育,注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在品析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从而更加深入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