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要旨: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学、心理学的相关观点,对“初中阶段试题质量对学生学业影响研究”应遵循的原则、研究的方法及目的,进行了科学分析。
一、指导思想
初中阶段试题质量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指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导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理论依据
1、教育学的角度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试题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考试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考核的内容上,而考核的内容又具体体现在试题上。试题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者的素质。要命制出好的试题,首先要求命题人员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命题指导思想,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2、心理学的角度
考试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要想实现考试活动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对人的身体、心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学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从广义知识论来看,知识和相关能力应该融为一体。认识到这一点,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中就应科学地确定知识和能力考查的比重,并使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把多元智力理论的七种智力分别定义为:语言、节奏、数理、空间、动觉、自省、交流智力。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在设置试题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除语言、数理逻辑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设置考试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考试学的角度
从新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战略来看,考试频次要适中,考试内容不必追求难度,要体现相关学科的最重要的内容及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由此可见,试题内容的改革正是考试自身发展在教学中的体现,必然要受到考试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教学中的考试环节要符合考试规律。
(4)社会学的角度
社会化是人的自我和个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是不同的,进而对考试的要求及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试题内容及题型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片面发展所导致的危害,使其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事实依据
初中阶段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为直接依据,并结合教学的实际,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
四、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贯彻课程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考试命题要立足于《中学课程标准》,突出时代特征与思想性,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要坚持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原则。考试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要做到平时的检测与终结性考试、定量与定性考试有机结合,真正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考试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高的过程,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完善的教育活动。
(三)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1、要按照中学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中学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考试指标体系和试题质量评价办法。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要加强全面综合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学校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教育氛围。
2、要考试题型多样化。从考试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除开卷或闭卷的书面考试外,还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题的表述应简明直观,注意运用考生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合理采用文字语言、图表、符号等多种学科语言,有利于考生的阅读理解;试题背景应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解题信心。
3、要强化基础知识,注重整体设计。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试卷的主体。试卷的好坏取决于整份试卷产生的效应,而不仅仅是个别试题产生的效应。因此,设计一份好的试卷不仅要编制好的试题,而且要注意试卷的整体结构,发挥整体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力求使得不同思维方式、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科学的评价。
4、要体现层次要求,控制试卷难度。合理设置试题梯度,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既要使一般考生都能得到基本分,又要使优秀考生的水平得以充分显现。
5、要强调能力立意,突出问题解决。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力求突破固定的解答模式,要求考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检、组合、加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研究的目的
1、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2、进一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们经常在一起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修改适合自己班级、学科的试题内容,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他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履行职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指导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将考试试题质量改革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检查、指导和评估,逐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运行机制。
总之,考试应遵循“稳中求新,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新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受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指导思想
初中阶段试题质量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指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导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理论依据
1、教育学的角度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试题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考试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考核的内容上,而考核的内容又具体体现在试题上。试题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者的素质。要命制出好的试题,首先要求命题人员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命题指导思想,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2、心理学的角度
考试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要想实现考试活动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对人的身体、心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学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从广义知识论来看,知识和相关能力应该融为一体。认识到这一点,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中就应科学地确定知识和能力考查的比重,并使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把多元智力理论的七种智力分别定义为:语言、节奏、数理、空间、动觉、自省、交流智力。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在设置试题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除语言、数理逻辑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设置考试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考试学的角度
从新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战略来看,考试频次要适中,考试内容不必追求难度,要体现相关学科的最重要的内容及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由此可见,试题内容的改革正是考试自身发展在教学中的体现,必然要受到考试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教学中的考试环节要符合考试规律。
(4)社会学的角度
社会化是人的自我和个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是不同的,进而对考试的要求及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试题内容及题型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片面发展所导致的危害,使其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事实依据
初中阶段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为直接依据,并结合教学的实际,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
四、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贯彻课程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考试命题要立足于《中学课程标准》,突出时代特征与思想性,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要坚持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原则。考试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要做到平时的检测与终结性考试、定量与定性考试有机结合,真正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考试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高的过程,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完善的教育活动。
(三)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1、要按照中学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中学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考试指标体系和试题质量评价办法。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要加强全面综合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学校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教育氛围。
2、要考试题型多样化。从考试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除开卷或闭卷的书面考试外,还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题的表述应简明直观,注意运用考生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合理采用文字语言、图表、符号等多种学科语言,有利于考生的阅读理解;试题背景应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解题信心。
3、要强化基础知识,注重整体设计。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试卷的主体。试卷的好坏取决于整份试卷产生的效应,而不仅仅是个别试题产生的效应。因此,设计一份好的试卷不仅要编制好的试题,而且要注意试卷的整体结构,发挥整体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力求使得不同思维方式、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科学的评价。
4、要体现层次要求,控制试卷难度。合理设置试题梯度,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既要使一般考生都能得到基本分,又要使优秀考生的水平得以充分显现。
5、要强调能力立意,突出问题解决。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力求突破固定的解答模式,要求考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检、组合、加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研究的目的
1、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2、进一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们经常在一起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修改适合自己班级、学科的试题内容,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他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履行职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指导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将考试试题质量改革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检查、指导和评估,逐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运行机制。
总之,考试应遵循“稳中求新,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新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受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