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口述历史被图书馆看作是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国内图书馆对口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理论和实践急需一部系统性著作作为参考。尹培丽的专著《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于2017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图书馆口述史工作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的收藏情况,图书馆口述资料的收集方式,法律伦理及未来的建设路径等进行了深度分析。
关键词:口述历史;口述资料; 口述资料收藏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74
1 引言
我国图书馆界对口述历史工作的研究始于21世纪之初。从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1],图书馆开展口述史收集对地方文獻挖掘价值的研究[2-3],关于口述史在图书馆史中的应用研究[4-6],关于口述史的法律伦理研究[7-8],关于口述史编目与新技术运用的研究[9-10]等方面。从研究概况来看,国内图书馆对口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也不均衡,对意义和价值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且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对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著作就更为缺乏了,而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理论和实践急需一部系统性著作作为参考。
2017年6月,尹培丽的专著《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首部反映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的著作,也是一部填补中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空白的力作。作者从“口述资料的属性及特征”“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现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根源及现实意义”“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业务实践”“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相关法律与伦理”“国外口述资料收藏典型案例”“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路径与展望”[11]七个方面对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工作进行了深入论述。各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作者试图找寻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支撑和研究突破口,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本书的价值。
2 《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的价值
2.1 通过创新性解析为图书馆口述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学界尽管一直在讨论口述史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价值,但并未从理论层面对此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述。作者补前人之未备,发前人之未发,明确指出了口述资料属于“文献”。作者认为,图书馆进行口述资料的挖掘,“最终结果是‘产生’和‘创造’了信息。这不仅突破了图书馆传统‘收藏’的局限,更是对图书馆‘精神食粮供应者’这一职能的进一步深化。同时,通过对‘文献’概念的追根溯源,其‘文’和‘献’分别对应于‘文字’和‘口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口述资料的收藏是多媒体时代对传统‘文献’概念的理性回归[11]”。
在口述资料和图书馆两者关联问题上,作者在第三部分“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根据及现实意义”中分别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社会职能变迁角度,从图书馆社会学理论以及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理念层面来努力探索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支撑和意义。作者指出:“无论是阮冈纳赞的‘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还是巴特勒的‘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构’、谢拉的‘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以及中国学者对巴特勒、谢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为今天图书馆开展口述资料收藏提供了理论根基。”这些论述可谓是深刻而又精辟,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分析了国际组织在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方面的立场,如IFLA(国际图联)自1999年以来陆续对图书馆在保存包括“口头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2012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78届大会上,“妇女、信息和图书馆特殊服务群体”分组的主题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如何保障妇女获取信息及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征文中,还专门列出了“妇女口述历史项目” [11]。UNE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宪章中的“保护世界的文献遗产”的规定对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料收藏也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11]。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HA)也有对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呼吁和关注,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11]。
另外,作者在探讨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现实意义中,提到了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提供了图书馆史研究的新路径”。在提到口述资料特征时,作者通过一系列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口述资料的“载体相对依附性”[11],并指出:“口述作品是与文字作品、摄影、摄像作品并列的作品形式,认为口述作品经过固定后就不再是口述作品,而会转变为文字作品或其他作品,实际上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1]诸如此类,作者在深层开掘中增添了学术亮色的结论还有很多。用作者的话说,这就是“学术道路上‘曲径通幽’之美”。
2.2 对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情况进行了梳理
作者不仅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口述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而且对大陆图书馆口述历史现状也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释,包括这些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作者单位和来源期刊的分布,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等。此外,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罗了国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方面的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从口述资料的性质和价值研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意义研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工作开展状况,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相关业务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指出国内外存在的差距,这对国内相关研究者了解国外的发展状况,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编目工作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从操作层面对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生产”和编目提供了指导
对于口述资料的生产,即如何收集口述资料,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从图书馆作为收藏机构这一视角出发,却鲜有论述。作者借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所提到的图书馆的设立有三大要素:一是要能够积极的保存。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处理之。三是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以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修养[12],以此来强调图书馆口述资料收集和收藏的理念,即“积极保存、科学处理、活用益人”。在“生产”环节,作者强调口述资料的“生产”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11],并从“访谈前的准备”“访谈的实施”“访谈结束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论述。比如在“访谈前的准备”环节,作者从“确定项目名称和预期目标,组成工作团队”到“制定项目预算,确定资金来源”,从“确定被访者和访谈员”到“访谈设备的选择”和“访谈提纲的拟定”进行了条分缕析。作者严密而又详尽的论述不仅具有指导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口述资料的特殊性,口述资料的编目成为困扰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编目工作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从论文的研究主题看,对于口述资料整理和提供利用等涉及的核心问题——编目和新技术的利用只有5篇,占总发文量的7.32%。”[11]作者在此强调了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的重要性,认为其基本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找’功能,即满足用户的特定检索需求:二是‘聚合’功能,即将其有某种共性(如主题、物理特征等)的材料组织在一起 ,形成目录体系。”[11]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载体形态,编目规则和著录信息源等方面指出口述资料编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对国外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著录层级、参考规范与标准、编目新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分类排架与检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对美国档案协会(OHCM)《口述历史编目手册》中口述资料编目的三级著录层级,佐治亚州研究型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标准使用情况及编目方式及管理元数据,贝勒大学CONTENTdm数字管理体系,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研发的绿石(Greenstone)及DSpace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介绍对于国内大多数从事口述资料收集的机构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4 深入讨论了法律伦理问题和风险规避策略
法律与伦理问题贯穿在口述资料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之中。涉及访谈员权益、受访者权益、收集机构权益、使用者权益等各种权益关系,如何认识口述历史的著作权归属?如何处理口述历史作品所涉及的隐私?如何规避侵权风险?如何保护受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等?作者都进行了透彻说明和详尽论述。作者强调“尽管口述历史法律争端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但是每一个进入收藏单位的口述历史都应该伴随着一个权利声明或协议,否则就成了‘孤儿访谈’” [11]。
作者指出,“伦理问题是规范口述历史各方利益关系的基石。口述资料收藏工作的伦理规范贯穿于采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要很好地从道德层面实现口述历史各个阶段的工作,除了依赖职业常识、问题意识、工作经验之外,相关职业道德准则的综合运用也非常重要”[11]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历史真实与隐私保护”“可能损害与未来利益”“信息失衡与人道考量”阐释了图书馆口述资料伦理考量的主要方面,并从访谈者、访谈执行机构、口述资料收藏机构等方面论述了不同主体的伦理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口述资料收藏机构的法律和伦理意识,有效规避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 对国外丰富的图书馆口述资料进行了整理
口述资料收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参与和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芬兰、南非都有着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作者钩沉索隐,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口述资源收集方面的重要信息。26万字的书征引了中文研究成果近300种,外文研究成果百余种。其中中文图书77本,中文期刊论文161篇,中文网络资源21篇,中文报纸文章13篇,中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6篇;英文著作27篇,英文期刊論文73篇,英文网络资源29篇,英文会议论文4篇,英文报纸文章6篇。涉及美国总统图书馆、国会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加州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英国国家影像档案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芬兰文学学会 、土尔库大学、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等。由于作者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缜密的搜集和整理,因而使得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得到了挖掘。众所周知,学术资料常常是零星分散的,搜集难度很大,若非不惮其苦,何能做到如此地步。
2.6 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路径
作者在梳理中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及总结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践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口述资料馆藏建设路径。包括以国家图书馆为龙头,构建馆藏网络体系;形成相对统一的业务规范;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资料库”;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立各民族口头传统资料库等。并从长远着眼,建议图书馆界打破业务壁垒,同档案馆与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联合,依据自身特点,实现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拓展口述资料库的内容,为积淀中华文化、保存人类记忆做出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馆藏建设现状,结合读者的利用实际,作者“建议采取实体利用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多举并进的方式。”[13]同时,作者的自序也值得一读,它反映了作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感受。
3 结语
《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作者在第六部分提及了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在口述历史和口头传统等口述资料收藏方面的案例,但对这些案例的介绍过于笼统,如果在行文中能对这些国家口述资料收藏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则可对我国从事口述资料收藏机构以更进一步的启发和帮助,甚至可以促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不但可以让人兴味盎然地通读,而且可以就单个知识点随时查询(如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生产”,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编目,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法律与伦理等),本书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奠定了新的认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乃冰.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8(9):76-77,83.
[2] 陈俊华.“创造史料”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5):130-133.
[3] 韩卫红.藏族口述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永久保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7):96-98.
[4] 陈俊华.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17-20,35.
[5] 胡筱华.应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史研究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54-57. [6] 馮云.口述历史对图书馆史研究的意义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5(10):99-102.
[7] 尹培丽.口述资料及其著作权问题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1(3):53-56,84.
[8] 祖红波.图书馆口述文献工作中的版权法律风险及其规避[J]晋图学刊,2015(2):37-40.
[9] 陈俊华,高晓军.METS在口述历史数字化保存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4):32-36,54.
[10] 乔菊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源的收藏和开发探讨[J]图书与情报,2009(3):119-122,133.
[11] 尹培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153.
[12] 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
[13] 中国网.尹培丽口述资料收藏[EB/OL].[2020-02-24].http://guoqing.china.com.cn/2017-03/08/content_40428494_3.htm.
作者简介:李慧波(1979-),女,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馆员、中华女子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妇女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20-05-31 责任编辑:孙 炜)
Abstract:At present, oral history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libraries. In Chinese libraries,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oral dat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and they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r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needs a systematic book as a reference. Yin Pei-li’s monograph Research on Oral Data Collections in Library published in 2017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Press of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llection situation, collection mode, legal ethics and future construction path of library oral history work.
Keywords:Oral history; Oral Data; Oral Data Collection
关键词:口述历史;口述资料; 口述资料收藏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74
1 引言
我国图书馆界对口述历史工作的研究始于21世纪之初。从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1],图书馆开展口述史收集对地方文獻挖掘价值的研究[2-3],关于口述史在图书馆史中的应用研究[4-6],关于口述史的法律伦理研究[7-8],关于口述史编目与新技术运用的研究[9-10]等方面。从研究概况来看,国内图书馆对口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也不均衡,对意义和价值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且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对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著作就更为缺乏了,而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理论和实践急需一部系统性著作作为参考。
2017年6月,尹培丽的专著《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首部反映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的著作,也是一部填补中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空白的力作。作者从“口述资料的属性及特征”“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现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根源及现实意义”“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业务实践”“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相关法律与伦理”“国外口述资料收藏典型案例”“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路径与展望”[11]七个方面对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工作进行了深入论述。各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作者试图找寻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支撑和研究突破口,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本书的价值。
2 《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的价值
2.1 通过创新性解析为图书馆口述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学界尽管一直在讨论口述史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价值,但并未从理论层面对此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述。作者补前人之未备,发前人之未发,明确指出了口述资料属于“文献”。作者认为,图书馆进行口述资料的挖掘,“最终结果是‘产生’和‘创造’了信息。这不仅突破了图书馆传统‘收藏’的局限,更是对图书馆‘精神食粮供应者’这一职能的进一步深化。同时,通过对‘文献’概念的追根溯源,其‘文’和‘献’分别对应于‘文字’和‘口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口述资料的收藏是多媒体时代对传统‘文献’概念的理性回归[11]”。
在口述资料和图书馆两者关联问题上,作者在第三部分“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根据及现实意义”中分别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社会职能变迁角度,从图书馆社会学理论以及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理念层面来努力探索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理论支撑和意义。作者指出:“无论是阮冈纳赞的‘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还是巴特勒的‘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构’、谢拉的‘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以及中国学者对巴特勒、谢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为今天图书馆开展口述资料收藏提供了理论根基。”这些论述可谓是深刻而又精辟,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分析了国际组织在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方面的立场,如IFLA(国际图联)自1999年以来陆续对图书馆在保存包括“口头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2012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78届大会上,“妇女、信息和图书馆特殊服务群体”分组的主题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如何保障妇女获取信息及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征文中,还专门列出了“妇女口述历史项目” [11]。UNE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宪章中的“保护世界的文献遗产”的规定对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料收藏也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11]。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HA)也有对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呼吁和关注,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11]。
另外,作者在探讨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现实意义中,提到了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提供了图书馆史研究的新路径”。在提到口述资料特征时,作者通过一系列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口述资料的“载体相对依附性”[11],并指出:“口述作品是与文字作品、摄影、摄像作品并列的作品形式,认为口述作品经过固定后就不再是口述作品,而会转变为文字作品或其他作品,实际上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1]诸如此类,作者在深层开掘中增添了学术亮色的结论还有很多。用作者的话说,这就是“学术道路上‘曲径通幽’之美”。
2.2 对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情况进行了梳理
作者不仅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口述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而且对大陆图书馆口述历史现状也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释,包括这些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作者单位和来源期刊的分布,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等。此外,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罗了国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方面的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从口述资料的性质和价值研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意义研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工作开展状况,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相关业务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指出国内外存在的差距,这对国内相关研究者了解国外的发展状况,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编目工作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从操作层面对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生产”和编目提供了指导
对于口述资料的生产,即如何收集口述资料,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从图书馆作为收藏机构这一视角出发,却鲜有论述。作者借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所提到的图书馆的设立有三大要素:一是要能够积极的保存。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处理之。三是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以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修养[12],以此来强调图书馆口述资料收集和收藏的理念,即“积极保存、科学处理、活用益人”。在“生产”环节,作者强调口述资料的“生产”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11],并从“访谈前的准备”“访谈的实施”“访谈结束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论述。比如在“访谈前的准备”环节,作者从“确定项目名称和预期目标,组成工作团队”到“制定项目预算,确定资金来源”,从“确定被访者和访谈员”到“访谈设备的选择”和“访谈提纲的拟定”进行了条分缕析。作者严密而又详尽的论述不仅具有指导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口述资料的特殊性,口述资料的编目成为困扰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编目工作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从论文的研究主题看,对于口述资料整理和提供利用等涉及的核心问题——编目和新技术的利用只有5篇,占总发文量的7.32%。”[11]作者在此强调了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的重要性,认为其基本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找’功能,即满足用户的特定检索需求:二是‘聚合’功能,即将其有某种共性(如主题、物理特征等)的材料组织在一起 ,形成目录体系。”[11]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载体形态,编目规则和著录信息源等方面指出口述资料编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对国外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著录层级、参考规范与标准、编目新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分类排架与检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对美国档案协会(OHCM)《口述历史编目手册》中口述资料编目的三级著录层级,佐治亚州研究型图书馆口述资料编目标准使用情况及编目方式及管理元数据,贝勒大学CONTENTdm数字管理体系,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研发的绿石(Greenstone)及DSpace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介绍对于国内大多数从事口述资料收集的机构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4 深入讨论了法律伦理问题和风险规避策略
法律与伦理问题贯穿在口述资料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之中。涉及访谈员权益、受访者权益、收集机构权益、使用者权益等各种权益关系,如何认识口述历史的著作权归属?如何处理口述历史作品所涉及的隐私?如何规避侵权风险?如何保护受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等?作者都进行了透彻说明和详尽论述。作者强调“尽管口述历史法律争端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但是每一个进入收藏单位的口述历史都应该伴随着一个权利声明或协议,否则就成了‘孤儿访谈’” [11]。
作者指出,“伦理问题是规范口述历史各方利益关系的基石。口述资料收藏工作的伦理规范贯穿于采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要很好地从道德层面实现口述历史各个阶段的工作,除了依赖职业常识、问题意识、工作经验之外,相关职业道德准则的综合运用也非常重要”[11]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历史真实与隐私保护”“可能损害与未来利益”“信息失衡与人道考量”阐释了图书馆口述资料伦理考量的主要方面,并从访谈者、访谈执行机构、口述资料收藏机构等方面论述了不同主体的伦理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口述资料收藏机构的法律和伦理意识,有效规避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 对国外丰富的图书馆口述资料进行了整理
口述资料收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参与和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芬兰、南非都有着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作者钩沉索隐,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口述资源收集方面的重要信息。26万字的书征引了中文研究成果近300种,外文研究成果百余种。其中中文图书77本,中文期刊论文161篇,中文网络资源21篇,中文报纸文章13篇,中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6篇;英文著作27篇,英文期刊論文73篇,英文网络资源29篇,英文会议论文4篇,英文报纸文章6篇。涉及美国总统图书馆、国会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加州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英国国家影像档案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芬兰文学学会 、土尔库大学、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等。由于作者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缜密的搜集和整理,因而使得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得到了挖掘。众所周知,学术资料常常是零星分散的,搜集难度很大,若非不惮其苦,何能做到如此地步。
2.6 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口述资源建设路径
作者在梳理中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及总结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践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口述资料馆藏建设路径。包括以国家图书馆为龙头,构建馆藏网络体系;形成相对统一的业务规范;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资料库”;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立各民族口头传统资料库等。并从长远着眼,建议图书馆界打破业务壁垒,同档案馆与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联合,依据自身特点,实现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拓展口述资料库的内容,为积淀中华文化、保存人类记忆做出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馆藏建设现状,结合读者的利用实际,作者“建议采取实体利用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多举并进的方式。”[13]同时,作者的自序也值得一读,它反映了作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感受。
3 结语
《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作者在第六部分提及了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在口述历史和口头传统等口述资料收藏方面的案例,但对这些案例的介绍过于笼统,如果在行文中能对这些国家口述资料收藏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则可对我国从事口述资料收藏机构以更进一步的启发和帮助,甚至可以促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不但可以让人兴味盎然地通读,而且可以就单个知识点随时查询(如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生产”,图书馆口述资料的编目,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的法律与伦理等),本书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奠定了新的认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乃冰.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8(9):76-77,83.
[2] 陈俊华.“创造史料”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5):130-133.
[3] 韩卫红.藏族口述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永久保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7):96-98.
[4] 陈俊华.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17-20,35.
[5] 胡筱华.应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史研究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54-57. [6] 馮云.口述历史对图书馆史研究的意义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5(10):99-102.
[7] 尹培丽.口述资料及其著作权问题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1(3):53-56,84.
[8] 祖红波.图书馆口述文献工作中的版权法律风险及其规避[J]晋图学刊,2015(2):37-40.
[9] 陈俊华,高晓军.METS在口述历史数字化保存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4):32-36,54.
[10] 乔菊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源的收藏和开发探讨[J]图书与情报,2009(3):119-122,133.
[11] 尹培丽.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153.
[12] 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
[13] 中国网.尹培丽口述资料收藏[EB/OL].[2020-02-24].http://guoqing.china.com.cn/2017-03/08/content_40428494_3.htm.
作者简介:李慧波(1979-),女,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馆员、中华女子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妇女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20-05-31 责任编辑:孙 炜)
Abstract:At present, oral history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libraries. In Chinese libraries,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oral dat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and they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r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needs a systematic book as a reference. Yin Pei-li’s monograph Research on Oral Data Collections in Library published in 2017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Press of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llection situation, collection mode, legal ethics and future construction path of library oral history work.
Keywords:Oral history; Oral Data; Oral Data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