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要你去上班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去上班的时候,一开门就听见哭声。隔壁奶奶抱着小孙女豆豆站在门口,豆豆嚎啕大哭,奶奶手足无措。豆豆妈妈匆匆忙忙跑上楼来,一边接过孩子,一边跟我诉苦:“你看看,我就下楼倒个垃圾,就哭成这样!最近也不知道为啥,特别黏人,恨不得长在我身上……”
   孩子无法接受与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哪怕一瞬间的分离,除了给日常生活增加更多的疲劳和麻烦,也容易让父母产生焦虑——我是全职妈妈,平常都是一个人带孩子,是不是见的人少,所以孩子总黏着我?孩子6个月我就结束产假上班了,是不是陪孩子不够,导致孩子现在那么黏人?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锻炼”不够?是不是孩子自己的安全感不够?
   父母们的逻辑就是——孩子黏人,说明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可是,心理学认为,因为与亲密的人分开而感到难过,产生焦虑,甚至产生哭的冲动,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这一系列反应和行为,由大脑中一套原始的生存机制导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赛普称之为“悲伤机制”。
   “悲伤机制”的功能,就是让我们不要跟重要的亲密他人分离。因为从原始生存的角度看,与亲密他人在一起,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悲伤机制”在人的童年阶段最活跃。这是因为孩子离开了成人是无法自己生存的。他们的大脑中先天设置的本能,会把成人照料者视为第一生存前提,会让他们倾尽全力、甚至牺牲一切其它,来避免与成人照料者分离。
   而“悲伤机制”启动时,他们最直接的行为反应就是哭,甚至是长时间的大哭。
   疑问1 :可是有些时候我并没有真的离开,只是去隔壁房间接个电话。
   大人理解“物体恒常性”的道理,即一个物体即使不能被我们的五官感觉到,但仍然是存在的。可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太明白。所以,当看不到爸爸妈妈,他们就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在。
   疑问2: 奶奶明明告诉孩子“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孩子为什么还是哭个不停?
   首先,孩子大脑的理智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很难理解“一会儿就回来”的概念。其次,孩子当时已经沉浸在“妈妈不在”的悲伤中了,哪里听得进去别人讲的道理?
   分离焦虑来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与亲密的人分开就会悲伤哭泣,这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有的反应,与我们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并没有直接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就没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成长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环境,我们也要学会放手,把孩子交给我们信任的人。
   有家长会说,我倒是想放手,可孩子不肯放,这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能与主要看护人暂时分离,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己去上班时,或者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能与自己顺利地说再见,不哭不闹,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解释的,在分离时感到悲伤,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孩子的确需要适应分离,但我们不能苛求这个过程是“轻松顺利”的。同时,分离以及分离时孩子的负情绪对父母也有反作用,我们可能会内疚,会烦躁,甚至会发脾气,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因此,对孩子和自己面对分离时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预期,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泪水。
   工作室的海霞老师分享过她上班前和女儿告别的故事——每天上班时我出门,都要上演一次苦情戏。悦悦会一遍遍地问:“今天还要上班吗?” “你为什么上班呢?” “我会想你的,你再陪我一会儿好吗?”
   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拥抱、重复早去早回的承诺。不过,到真正分别的时候,她还是会哭一下。因此,上班的日子,我会尽量早点起床,这样自己就可以从容一些,有充足的时间陪悦悦一会儿。这样,当她有小情绪时,我就不会因为赶时间出门而焦虑。
   几次之后,有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悦悦可以愉快地跟我再见,但前提是我要答应她——走到楼下时,在阳台下面再跟她告别一次。
   这就意味着我要再耽误几分钟,绕路到有阳台的那边楼下,把两手放在嘴边,冲着阳台上的悦悦大声说:“再见,我会早点回来的!”悦悦也会站在玻璃窗前大声说:“妈妈,早去早回,我会想你的!”然后彼此挥挥手,完成了上班前的第二次告别。
   我能接受孩子不愿分離的心情,并根据她的愿望,把分离分成了几步。虽然有一点麻烦,但是能明显看出来,悦悦越来越适应跟我的这种小别离。
   海霞的故事告诉我们,接纳孩子对分离的情绪,我们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帮孩子缓解压力。
   我女儿小时候,我在上班前会跟她跳一个“拜拜舞”,就是抱抱—拍拍手—顶一下屁股,孩子觉得很好玩,情绪也容易放松。
   这种情绪的接纳疗法,有一个重点要记住:不要阻止孩子的泪水。
   哭,是孩子在分离焦虑时常见的行为,而大人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是想各种方法让孩子不哭。这种“堵截眼泪”的做法,不但没有安慰效果,还会让情绪更糟糕。从生物功能的角度,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缓解情绪,让大脑化学环境更快地恢复平衡。
   所以,父母要明白——安慰孩子情绪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不是让他尽快停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让他痛痛快快地哭够,因为哭,是人类最天然、也最健康的缓解情绪的方式。
   分离时孩子大哭,如果我们有时间,就陪在孩子身边,以关切的态度,让孩子充分地宣泄泪水,如果要离开,就跟孩子告别后果断离开,要信任孩子以及替你照看他的人。
   接着,亲密和欢乐的重逢,对“分离”也很重要。
   讨论“分离焦虑”,我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分离”上。其实,分离只是事情的前一半,而后一半是“重逢”。要想帮孩子适应分离,就必须让孩子既体验分离的难过,也感受到重逢的欢乐。这就要求我们要花一些心思和精力,来与孩子欢乐重逢。
   很短暂的分离,比如出去买个东西,回家后可以跟孩子开心地拥抱,亲亲小脸蛋,告诉他“妈妈想你喽!”下班回家,抱着孩子来个举高高,转圈圈,或者玩一些其他的欢乐小游戏,会让孩子十分开心。也可以有个相对固定的“重逢仪式”。
   在接园时,也建议大家带点小礼物,但最好不要是糖果玩具一类,而是亲手画的小笑脸,下班路上摘的小花,或者专门给孩子折的纸飞机……来表达“我好想你,见到你非常开心”的感受。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有分离就有重逢,重逢的快乐让分离变得可以忍受。与其刻意淡化分离的痛苦,不如去用心构思重逢的快乐。
   最后还想说,适应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可能,孩子能接受一种分离,比如妈妈去上班;却又抗拒另一种分离,比如被送去上舞蹈课。也有可能,因为情绪状态或周遭环境的变化,眼看已经可以顺利分离的场景,又会被突如其来的泪水打乱。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为孩子补充亲密和安全的感觉,让孩子既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去探索世界,也对爸爸妈妈有足够的信任,坚信他们的爱与支持始终相随。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我们即将走进新世纪的时候,科技新闻必将成为科技报纸的主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波澜壮阔发展的今天,报纸的版面“寸土寸金”,写作短小精悍的科技新闻,是时代对科技记者的要求。
介紹一种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母线系统分析仪。可用它来监视仪用接口母线系统的实时操作,调试与诊断有关仪器的硬件和软件,并可用来验证它们与IEC—625-1标准的相容性等。这里
我现在武昌区里分管档案工作,因此我和档案工作者可以说是一家人。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工作离党和人民对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思想境界相比,也
电视晚会主持人的视线应该落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多余,电视晚会主持人的视线自然是和诸如新闻节目主持人一样落在观众身上。问题是,落在哪里的观众身上?这个“问题”的前
“我没时间坐下来跟孩子读书,每天都太忙了.”rn“孩子连两分钟都坐不住,我怎么样才可以让他安静下来听我读书啊.”rn“我家两个孩子,相差三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给他们读书了,
期刊
记得小时候都会偷偷看漫画书、青春文学甚至网络小说等“课外书”,然而爸爸妈妈们认为这是不专心学习、玩物丧志。他们总觉得这些都是“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可是,现在情况变了……  1   有妈妈问我,“孩子的阅读,要不要审查?”言下之意是孩子读什么书,我们要不要管?   她跟我说,希望孩子读一流的书,所以看到孩子读那些校园小说就头疼,
期刊
这周一,小D从幼儿园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邀请她和我一起看一本新买的绘本.小D对我说,“不要”,然后自己跑到了游戏垫的一角什么都没干,就在那里坐着.于是,我就坐在她旁边陪她一
期刊
对云南TES 电话地球站交叉极化干扰的产生及影响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卫星链路中交叉极化干扰对载噪比的影响程度的分析计算法.并应用于实际系统中. The generation and influence
1   每天早上,我和月宝面前都有一关,叫做“要命的早起”!   冬天天亮得晚,又冷得逼人,所以把她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叫起来,属实让我头疼的难题,虽然每次都尽力把她穿暖、喂饱、打发上车,但还是不免有几次迟到。   有一天早晨,她正在狼吞虎咽地吃早餐,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给我带张小奖片吧!”   “干什么?”   “老师说,如果迟到的话,要没收一张小奖片。”  嘿,我说你这孩子,平时得到一张小奖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