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远在百年前(1855)阿狄森氏已首先对于本病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描述详尽。一世纪来,由于生理及生化知识的飞跃进步,在临床诊断、治疗措施及病理生理方面有很大的改进。
【机 构】
:
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内科教研组,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内科教研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在百年前(1855)阿狄森氏已首先对于本病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描述详尽。一世纪来,由于生理及生化知识的飞跃进步,在临床诊断、治疗措施及病理生理方面有很大的改进。
其他文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併发黄疸之病例,一般均认为系由Mackey及Wakefield两氏(1926)首先发现,但实际上记述最早者当推Snapper氏(1922)、Downey及McKinlay两氏(1923)。其后病例报告逐渐增加。Wechsler氏等(1946)报告流行性病例556例併发黄疸者占6%(34例);Stevens氏(1952)报告散发性病例210例併发黄疸者占6.6%;Leibowit
著者综述其医院于1948-1953年期间陆续收容的107例化脓性脑膜炎,并指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不论是由于何种病源,均呈现相似症状。有三个重要因素对于患者痊愈机会起着很大的作用:(1)脑膜炎被发现时间的迟早;(2)脑膜炎的种类;(3)给予何种治疗。
葡萄球菌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倘致病菌侵入机体内而机体未能使感染局限化时,则细菌即可循血流而布及全身,引起各种的临床表现:如(一)呈急性中毒病型而无迁徙性脓肿者,(二)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期者,(三)具以上二特徵的综合病型者。
自1951年至目前为止国内已有14篇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文献报告,其中二例死亡,但可能尚有许多病例,未曾报告。
四联球菌在1881年首由Gaffky氏发现,此菌毒力极微,可以存在于正常人之口腔、呼吸道等粘膜,但当人体抵抗力减低时,亦可侵入组织而引起严重疾患如败血症及脑膜炎等。国内文献中首由冯氏于1955年7月报告因中耳炎及乳突炎而引起四联球菌脑膜炎一例。
临床上常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大多数心血管系疾患的最终表现。其发生之机制,究属前向或后向衰竭,目前虽尚无定论,但对此综合病徵之治疗方法不外乎身心的绝对休息、忌盐饮食、强心剂、利尿剂及晚近用于临床之阳游子交换树脂。上述之治疗方案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其施行过程中往往能引起一系列的电解质紊乱。此种紊乱非但能使治疗失效,并可使患者趋于危殆,如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往往可挽救生命。
著者分析了在1947-1953年的35例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其中有30例已在化脓性脑膜炎一文中论及(摘译见208页)〕。病人的年龄自7个月至71岁不等。入院时的昏迷状态似乎并不一定表示有不良的预后。有七例是因复发而入院的。本组病例中共有三例死亡。
肝脓肿是由于传染导入肝内所致。其导入途径可有四个:(1)由门静脉系侵入,(2)由胆道系上溯,(3)由大循环经肝动脉而至肝脏,(4)由附近感染的器官直接侵袭。病原体可为阿米巴原虫或细菌。由细菌所致者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此外,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亦可发生。但由伤寒杆菌所致者极少。故一般教科书中多未提及。Da Costa氏曾搜集22例。国内李、戴二氏于1950年曾报告由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之一例
以巴甫洛夫学说为基础的睡眠疗法今天已成为临床治疗工作的有力武器。睡眠疗法就其本身的意义来说不仅具有无限的实用价值,作为病因疗法更加充实了临床治疗工作,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在具体运用上将使我们对于巴甫洛夫学说获得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进行这一疗法时不仅从效果上衡量其治疗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疗法使临床工作者本着巴甫洛夫的生理学原则,发现更多的临床事实,用以解决睡眠疗法中尚且存在的问题,以便提
我院自1955年7月至1956年1月间,在用三价锑治疗血吸虫症的124例中,有九例在治程中发生肺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