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维修工到技术专家;从夜校生到多项专利拥有者;从一线工人到“蓝领创新”团队领衔者……自1989年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以来,徐小平用他的勤奋与执著,为企业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效益,唱响了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从模仿吸收到摸索创新的过程。徐小平的职业轨迹与之高度契合,从“拜师学艺”到“自主创新”,从普通工人到海内外闻名的技术专家。
修了12年通用机械的徐小平,应聘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面对一排排从未见过的进口机床和密密麻麻的德文,他只有一个念头:学通德文、摸透机器。
德文对徐小平来说,无异于“天书”,要攻克晦涩的技术外语,难比登天。
但徐小平有一股韧劲。为了学德语,他听坏了好几个录音机,不知熬了多少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徐小平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考核,成了国内有名的德语技术翻译。
“搞技术就是追前沿,谁偷懒谁完蛋。”深谙此理的徐小平自学并综合运用机电、液压、激光等新型学科和技术,打破外方的技术封锁,驾驭了高精设备,确保了发动机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成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大众)第一个“特级技能师”。
他先后主持攻克了数十项设备的疑难杂症,参与了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外汇数以亿计。
一次设备出故障,德国专家8天8夜修不好,徐小平挺身而出,仅用两个小时就修复设备,德国专家的态度也从不屑急转为异常佩服。
上海大众董事长胡茂元说,徐小平身上有“上汽人”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正是这种执著让我们创新有底气。
汽车制造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投资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三高”型产业。徐小平所在的上海大众目前产品保有量全国第一,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
创新不落窠臼,即便是在国际权威面前,徐小平也敢于创新,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上成功实现突破。
激光技术普遍应用在现代制造业加工工艺中,由于激光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的情况,“焦点捕捉”成为快节奏流水线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徐小平大胆提出“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的假设,可德国专家马上否定:“异想天开!”
但不服输的徐小平经过4个多月的钻研,终于研制成功“激光可视对焦仪”,将每次对焦时间从16小时下降到半小时,不仅填补了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也在上海大众生产实践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00多万元。
长期以来,进口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的自主修理能力一直是国内制造业的短板,上海大众的电主轴长期依靠国外提供,并由国外维修。“每根电主轴的修理价格从十万元至二十万元不等,相当于一根新轴价格的2/3。不仅消耗大笔外汇,也常使设备维修保养陷入被动。”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让徐小平心有不甘。
徐小平的探索惊动了国外公司,外方连备件都不愿提供,更不用说图纸资料和关键参数了。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徐小平的斗志,他用艰苦钻研实现了突破,电主轴的使用寿命从起初的20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0小时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托外方修理的15%。
在上海大众,不是一两个工人创新,而是一个团队创新;不是偶尔创新,而是滚雪球式的持续创新,带动更多职工投入创新。其中的秘密,就是依托上海大众良好的员工发展政策,徐小平在团队建设中提出了“X 1=TEAM模式”,即:每位成员在全方位掌握维修技能以外,必须钻研一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成为某一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这些专家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强有力的专业维修。
在工作机制上,徐小平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先后建立起六大专业工作室,一批维修专家脱颖而出。发动机厂维修团队2012年申报国内专利8项、国际专利1项。
“徐小平式的‘蓝领创新’现象有其时代必然性,发挥一线职工的创新意识,将为企业和产业带来巨大价值。”上海大众党委副书记薛健说。
上海大众总经理张海亮说,制造业全球首屈一指的德国,极其重视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上海大众培养的以徐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工人团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长期研究职工创新的上海市总工会巡视员杜仁伟说,上海大众的徐小平及其团队的“蓝领创新”,代表了一种潮流,应该用好的机制引领职工通过岗位创新,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唱响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从模仿吸收到摸索创新的过程。徐小平的职业轨迹与之高度契合,从“拜师学艺”到“自主创新”,从普通工人到海内外闻名的技术专家。
修了12年通用机械的徐小平,应聘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面对一排排从未见过的进口机床和密密麻麻的德文,他只有一个念头:学通德文、摸透机器。
德文对徐小平来说,无异于“天书”,要攻克晦涩的技术外语,难比登天。
但徐小平有一股韧劲。为了学德语,他听坏了好几个录音机,不知熬了多少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徐小平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考核,成了国内有名的德语技术翻译。
“搞技术就是追前沿,谁偷懒谁完蛋。”深谙此理的徐小平自学并综合运用机电、液压、激光等新型学科和技术,打破外方的技术封锁,驾驭了高精设备,确保了发动机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成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大众)第一个“特级技能师”。
他先后主持攻克了数十项设备的疑难杂症,参与了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外汇数以亿计。
一次设备出故障,德国专家8天8夜修不好,徐小平挺身而出,仅用两个小时就修复设备,德国专家的态度也从不屑急转为异常佩服。
上海大众董事长胡茂元说,徐小平身上有“上汽人”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正是这种执著让我们创新有底气。
汽车制造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投资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三高”型产业。徐小平所在的上海大众目前产品保有量全国第一,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
创新不落窠臼,即便是在国际权威面前,徐小平也敢于创新,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上成功实现突破。
激光技术普遍应用在现代制造业加工工艺中,由于激光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的情况,“焦点捕捉”成为快节奏流水线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徐小平大胆提出“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的假设,可德国专家马上否定:“异想天开!”
但不服输的徐小平经过4个多月的钻研,终于研制成功“激光可视对焦仪”,将每次对焦时间从16小时下降到半小时,不仅填补了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也在上海大众生产实践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00多万元。
长期以来,进口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的自主修理能力一直是国内制造业的短板,上海大众的电主轴长期依靠国外提供,并由国外维修。“每根电主轴的修理价格从十万元至二十万元不等,相当于一根新轴价格的2/3。不仅消耗大笔外汇,也常使设备维修保养陷入被动。”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让徐小平心有不甘。
徐小平的探索惊动了国外公司,外方连备件都不愿提供,更不用说图纸资料和关键参数了。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徐小平的斗志,他用艰苦钻研实现了突破,电主轴的使用寿命从起初的20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0小时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托外方修理的15%。
在上海大众,不是一两个工人创新,而是一个团队创新;不是偶尔创新,而是滚雪球式的持续创新,带动更多职工投入创新。其中的秘密,就是依托上海大众良好的员工发展政策,徐小平在团队建设中提出了“X 1=TEAM模式”,即:每位成员在全方位掌握维修技能以外,必须钻研一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成为某一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这些专家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强有力的专业维修。
在工作机制上,徐小平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先后建立起六大专业工作室,一批维修专家脱颖而出。发动机厂维修团队2012年申报国内专利8项、国际专利1项。
“徐小平式的‘蓝领创新’现象有其时代必然性,发挥一线职工的创新意识,将为企业和产业带来巨大价值。”上海大众党委副书记薛健说。
上海大众总经理张海亮说,制造业全球首屈一指的德国,极其重视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上海大众培养的以徐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工人团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长期研究职工创新的上海市总工会巡视员杜仁伟说,上海大众的徐小平及其团队的“蓝领创新”,代表了一种潮流,应该用好的机制引领职工通过岗位创新,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唱响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