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一到,风便顺着西方向东方吹。犀利的风,从树枝里刷过去,半青半黄的叶子便纷纷解体。从这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块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寒风里哆嗦的芦草,远远的迷茫的山脚的烟尘。随着,故乡就站在远远的记忆的背后,想起了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园了。
谷子已经割完的时候,原野上除了几根未拔去的高粱秆子,便只有几块零零星星的马铃薯田。狭道上间或有一个很倦的驴子走过,后面卖煤的人斜斜乜(miē)乜地走着。夕阳在树缝里渗过去,枝端垂着金黄色的果实。
我还是孩童的时候,是守望这块果园的专员,我手拿一根棍子,坐在树的分枝处,预备捉偷柿子的孩子们。坐在树枝的交拢处临高视下,让树叶子密密地蔽着身体,有时便这样在树上睡着了。
树叶子经不得风吹,一到西风,柿叶子就黄起来,再到一落霜,就泛起红色。只要略一经风,便似满天落着红柿叶一样,这使我们孩子非常喜欢,我们喜欢把竹签削得尖尖的,在地上一片片地穿取柿树的红叶。
柿子在柿花后坐胎,花一落,果实就一天天肥大起来,到耳边听到了蝉鸣声的时候,柿子就开始有熟软的了。太阳光照着像个火球,我们都称这些柿子叫“红灯笼”,最快意的也就是脱光了脚争先去摘“红灯笼”的事。
霜降前后,柿子便可以泡着吃了。每到十月,我常常拿许多泡甜了的柿子交给邻居的孩子。天一亮,不等穿上袜子便向妈要求从温水缸里捞,这些都是我自己第一天在树上钩下来,亲自放下锅的。
这样,把柿叶子卷成口笛,在树上摘取“红灯笼”,用竹签穿取落了的红叶……嘻嘻笑笑,几年从童年中碾过去了。
十五岁以后,祖父犁地的时候我帮忙托树枝,用桑叉把实大叶密的枝子挑起来,让祖父弯着腰扶着犁头向牛紧打一鞭过去。
柿子熟的时候,我帮祖父把它们一个个揪下来,一筐一筐地抬回去,姑姑婶婶们也都用篮子向家里提,忙成一片。
如果有一夜刮大风,四姑和我们五更天便都被喊起来去拾风吹下的柿子。叔父穿着他的套袄,我们也都披着棉袄;冷是真冷,可是我们都有精神。
捡拾的柿子一篮一篮地倒出来,第二天我们坐在阳光下细细地切,然后放在太阳下晒成柿瓣。
从三月柿子开了花一直到十一月担到家,这是要天天看守的,要有几场大风起几个五更的,还要我们一颗一颗剥去了皮,摊到竹簿上晒,一起把黄硬的柿子晒成绵软,并且从涩苦晒成甘甜。
把柿子去皮真是顶麻烦的了。每到天黑,当西风呼呼吹着草屋的时候,草屋里一架纸灯笼,灯笼下便是柿子筐,筐的四周缚着十几架面面相向的去柿皮的绞车,我们每夜总是把左手的无名指包得厚厚的就坐下了。
祖父一面用簸箕向大筐里添着生柿,一面对我们喜欢瞌睡的孩子发话了。我看看四姑,看看母亲,她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旋转着的柿子擦着我们的手指,常会把布磨透,把无名指磨得鲜红,但我们喜欢的是祖父嘴里的温暖故事和他手里的汤罐,是的,每到半夜坐得疲乏的时候,祖父便在远处咳嗽着,提着热烘烘的面进来了。
这样一夜扯着一夜,剥了皮之后,便是天天晒,天天翻。到柿子出了白茫茫的霜以后,我便在前面挽着祖父推着的手摇车,随着叔父祖父送柿子“上行”。
每一年从枝头摘下几百担,到晒成以后,“上行”以后,剩下的只有一缸了。当祖父沉重地把柿子放进缸里的时候,总是说:“一年到头却只留下这一些呵!”
现在我已经不能看见祖父了,永远的。但我却依然仿佛看见他在柿树下靠着犁头,敲着火镰,并且听见他忧郁地说:“……没有这些柿树能过得去这一年么?”
这些记忆是永久的。
李蕤(ruí)(1911—1998),现代作家,原名赵悔深,代表作品有《眼》《楼上》等。
谷子已经割完的时候,原野上除了几根未拔去的高粱秆子,便只有几块零零星星的马铃薯田。狭道上间或有一个很倦的驴子走过,后面卖煤的人斜斜乜(miē)乜地走着。夕阳在树缝里渗过去,枝端垂着金黄色的果实。
我还是孩童的时候,是守望这块果园的专员,我手拿一根棍子,坐在树的分枝处,预备捉偷柿子的孩子们。坐在树枝的交拢处临高视下,让树叶子密密地蔽着身体,有时便这样在树上睡着了。
树叶子经不得风吹,一到西风,柿叶子就黄起来,再到一落霜,就泛起红色。只要略一经风,便似满天落着红柿叶一样,这使我们孩子非常喜欢,我们喜欢把竹签削得尖尖的,在地上一片片地穿取柿树的红叶。
柿子在柿花后坐胎,花一落,果实就一天天肥大起来,到耳边听到了蝉鸣声的时候,柿子就开始有熟软的了。太阳光照着像个火球,我们都称这些柿子叫“红灯笼”,最快意的也就是脱光了脚争先去摘“红灯笼”的事。
霜降前后,柿子便可以泡着吃了。每到十月,我常常拿许多泡甜了的柿子交给邻居的孩子。天一亮,不等穿上袜子便向妈要求从温水缸里捞,这些都是我自己第一天在树上钩下来,亲自放下锅的。
这样,把柿叶子卷成口笛,在树上摘取“红灯笼”,用竹签穿取落了的红叶……嘻嘻笑笑,几年从童年中碾过去了。
十五岁以后,祖父犁地的时候我帮忙托树枝,用桑叉把实大叶密的枝子挑起来,让祖父弯着腰扶着犁头向牛紧打一鞭过去。
柿子熟的时候,我帮祖父把它们一个个揪下来,一筐一筐地抬回去,姑姑婶婶们也都用篮子向家里提,忙成一片。
如果有一夜刮大风,四姑和我们五更天便都被喊起来去拾风吹下的柿子。叔父穿着他的套袄,我们也都披着棉袄;冷是真冷,可是我们都有精神。
捡拾的柿子一篮一篮地倒出来,第二天我们坐在阳光下细细地切,然后放在太阳下晒成柿瓣。
从三月柿子开了花一直到十一月担到家,这是要天天看守的,要有几场大风起几个五更的,还要我们一颗一颗剥去了皮,摊到竹簿上晒,一起把黄硬的柿子晒成绵软,并且从涩苦晒成甘甜。
把柿子去皮真是顶麻烦的了。每到天黑,当西风呼呼吹着草屋的时候,草屋里一架纸灯笼,灯笼下便是柿子筐,筐的四周缚着十几架面面相向的去柿皮的绞车,我们每夜总是把左手的无名指包得厚厚的就坐下了。
祖父一面用簸箕向大筐里添着生柿,一面对我们喜欢瞌睡的孩子发话了。我看看四姑,看看母亲,她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旋转着的柿子擦着我们的手指,常会把布磨透,把无名指磨得鲜红,但我们喜欢的是祖父嘴里的温暖故事和他手里的汤罐,是的,每到半夜坐得疲乏的时候,祖父便在远处咳嗽着,提着热烘烘的面进来了。
这样一夜扯着一夜,剥了皮之后,便是天天晒,天天翻。到柿子出了白茫茫的霜以后,我便在前面挽着祖父推着的手摇车,随着叔父祖父送柿子“上行”。
每一年从枝头摘下几百担,到晒成以后,“上行”以后,剩下的只有一缸了。当祖父沉重地把柿子放进缸里的时候,总是说:“一年到头却只留下这一些呵!”
现在我已经不能看见祖父了,永远的。但我却依然仿佛看见他在柿树下靠着犁头,敲着火镰,并且听见他忧郁地说:“……没有这些柿树能过得去这一年么?”
这些记忆是永久的。
李蕤(ruí)(1911—1998),现代作家,原名赵悔深,代表作品有《眼》《楼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