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辽南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故乡愈久愈远,心中的那份思乡情结愈深愈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广州的回南天霪雨霏霏,夹杂几丝青黄料峭的清泠,陌上紫荆攒簇累积热闹地独绽。转眼间,我已来粤求学六年。望着碧霄远山,我在感怀之余,又不禁思念起那诗情画意的辽南,我的亲人朋友,儿时的旧事,俊俏的山,辽阔的渤海,海蛎子和蕖荬菜根子味道的家乡话,饱含浓浓乡情的秧歌与小吃。
  自读高中至今,这么多年,我对于故乡,不过是匆匆过客。时间在弹指间流逝,除了当下的实在外,一切皆梦,也不论子午寅卯和苦辣酸咸。但是,不论我身居何处,最终还是故乡令自己眷恋流连。也许,此即名之为乡情吧。
  我一向以辽南人自居。对于“第二登州府”辽南来说,三百多年了,我们梁氏家族完全可谓地道的“老辽南”,而辽南文化的核心在海城。我的祖母和姑祖母都是地道的“老海城”,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听她们“讲古”。什么曹家冰窖,山西会馆,义顺来当铺,红卍字会楼,棉花园,等等,这些地方她们经常提起,有些甚至在我小时候仍有踪迹可寻。像城东南角的高台,以前就是老魁星楼,海城人很重视教育,古人曾赞誉“文风士习,甲于两辽”。还有老南城墙,仍存残垣数丈,相传当年秦琼曾射箭于此段城墙,据说,后来甲午战争清军五次攻海城与此有关。城西南的筢头街,相传唐王征东时候就有。总之,辽南许多古迹传说都与千年前唐王征东高句丽有关,而海城境内的一切传说,又都与“唐王借海退海不还”密不可分。听老人们讲,早先海城是不打五更梆的,那意思是永远不还龙王海,否则海城和辽南许多地方将传说般地变回汪洋沧海,闻名的望儿山又将变成礁石沉于渤海中。想必是千年前的唐王征东太庞大而正式了,否则,为什么千年的烟消云散后仍沉淀于无穷匮的子孙心中?
  俗话说:“牛奸海怪,辽阳在外,盖县人脑子快,岫岩人大脑袋。”斯言不伪,辽南沿海人确实奸怪,尤其海盖两县人。海城古代“文风士习,甲于两辽”,且盖邑畴昔“名闻八闽,声达三江”。辽南沿海人的“怪”,是指精明和谙世故,务实而通情达理,又有惊人胆识,敢走前人未走之路。相比较而言,辽南岫岩人和内地辽阳人确实“傻”,如果说其原因,只能从两方面说,一是一个地方临近河海便有港埠通商,人之思想随经济发展越发张扬开放活跃;而内陆地区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人之思想就内敛保守落后。其次,就是从人种构成来说,辽东半岛一带多齐人后裔移民,据史载:“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齐人务实热烈勇猛重利重商,而齐文化除大陆文化外,更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人们对未来充满愿望与理想,为理想而行健不息,再加上辽南自古山清水秀海辽阔,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深居衍水燕地的襄平城,和世代靠山的辽南岫岩满族自治县,自古至今多东北土著居民,满族(肃慎后裔)居多,此民族善猎采集渔樵,原始耕作,民智较之齐人必欠开化,古朴粗豪,善骁勇不善算计,满族人最崇拜的就是“瓜儿玛法”关羽,在意气前可视金钱如粪土,故在生意场上孰精孰愚,世俗论之,不言自明。
  “牛庄馅饼”,“老山记馅饼”。辽南海城当是东北馅饼的正宗故乡,东北许多地方的馅饼,我都品尝过,都没有家乡的味道纯正。其实,海城馅饼不外乎几点与众不同,方令它脱颖而出:首先是陷大且超厚,用酱油三肥七瘦精肉和陷;再就是皮薄如纸,能看到里面陷的颜色。还有就是一种独特的香味,只有亲自品尝才能感受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记得当年在民生街,一张馅饼如同一个大盘子大小,三个就能很饱,再喝上一碗羊杂汤,一瓶果汁,热乎乎吃下,大快朵颐之同时大汗淋漓,哈!爽甚。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如今离乡多年一口流利粤语的我,俨然成为广府的“新客家人”,但心灵深处,却永远镌刻着永不逝去的情愫,她在梦中摇曳着温馨的召唤,在彷徨时令我蓦然生出几许慰藉,冥冥中总有一股隐约的暖流左右激荡,化成眼前回南天和龙舟水的滚滚春潮……
  怎能叫我不想她?我的辽南故乡!
其他文献
世界因你的出现安静如水  大地宽广的可爱  什么都开始发出温暖的光芒  远去的火车不带一点忧郁  有多少频频招手的火焰  就有多少心从里甜到外  当黄金的天空从我身边走过  远去的大海还会回来
期刊
寒露凄花,流云湿月,黛眉难禁轻颦。  千帆争渡,前路不堪询。  犹念高堂两鬓,愁如雪,期盼殷殷。  细思量,蟾宫桂远,几度黯伤神。  浮沉,观菡萏,清风作伴,残雨为邻。  傲然绽芬芳,绝世惊尘。  举步一书在手,灯下影,踱瘦星辰。  寒窗尽,明朝得志,平步上青云。
期刊
风不在袖口里,在路上  小提琴不在演奏家手上,在他的灵魂里  果实的美不在人们的眼睛中  更在于吃掉以后  耳朵不是音箱,他是领袖的测谎器  要听来自不同的声音  鱼不在水里,它在爱人的睡眠里
期刊
秋风一阵比一阵黄  石头显得沉重,天空飞鸟少了  车窗有倒退的迹象  一对耄耋老人,坐在街头铁椅上  丈夫正在小心翼翼,翻动妻子的眼皮  吹落进眼睛里的沙子  他们的几缕白发,紧紧靠在一起  暮色中细弱的闪电
期刊
草在火焰里找到故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天涯  如果你走进马车夫的灯光  你就会识别山楂树的招手来自何方  就像我在触摸犁铧的霎那  它是我走失多年的脊背  山岗的青葱让我暂时忘却爱情  可是我怎能忘怀  一个披头散发的魔鬼  听见几声蛐蛐叫都会痛哭失声
期刊
我对这会儿的灌木丛  如何变成了一群怪兽一无所知  只想祈求黑夜快点模糊我  路过一扇窗口。从窗口泻出来的灯光  尽管柔弱,像一只婴儿的小手  还是把我拦住,我发现窗帘映着  一个少女的黑影,正低头陷入沉思  猜不出她此刻都想些什么  这并不重要,我突然得到一种释放  意志强大起来  为自己从前的颓废感觉好笑  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向被我打的兄弟道歉  我决定明天去理发、刮胡子  省下抽烟的钱,听一
期刊
一列火车在我面前突然停下  蒸汽瞬间形成了巨大的白色云团  笼罩了我和我的孤独  我有些晕眩有些不知所措  车门打开了,示意我登上去  我决定跟随,当踩到车梯  感觉身体比原来重了。一位女孩  趁机潜进我的身体  并带上一群鲜花的流浪汉
期刊
1985年的端午,天气极好。没有云,太阳照在身上,已经有种火辣辣的疼。这所地处皖西南的农村中学,因了放假,一片静谧。  小花园里种着一排低矮的栀子树,浓烈的栀子花香伴着端午的麦粑香在午后的空气里涌动,一如少年们躁动的心。  学校的东边是一幢两层的木质教学楼,前苏联的建筑风格。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块狭长的水池。不一会儿,水池的边上便聚集了七八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清一色的学校子弟。  大家在玩划龙船的游戏。
期刊
现在他的敌人很多  西北风,暗夜,大雪没踝的道路  还有车上的我  都来消耗他的热量,但他并不在乎  只管低头朝前拉,从他嘴里吐出的气  越来越白。高大的建筑群  黑人一般的行人树,都被他甩到身后  不料前面发生事故,马路拥塞  他无法再行,便不好意思和我中止了合同  我把十元钱递到他手上  在他抬头回绝的刹那,我看见  他的睛里有一块铁的伤疤  作者简介:左岸,本名杨庭安,辽宁作家协会会员,《中
期刊
1985年的夏天,我上小学四年级。教我语文的是新换的一个女老师,姓李。李老师二十七八岁的模样,长得很清秀,两年前刚刚离婚,独自带着一个女儿生活。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极其朴素的年代,离婚,在我们当时的那个农村小镇,是极少被人们提及的一个敏感话题。我不知道李老师是因为什么缘故离的婚,也从没有见过他的前夫来过我们的学校,但年少的我却知道,正是因为离婚,李老师成了我们镇子上一个名人。  因为父母亲在镇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