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主题做了深入阐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企》杂志特邀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教授就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国企》: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韩保江:此次十八大报告的点睛之笔,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我们党以及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很显然,就是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国家方方面面工作的总体思想。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一直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的角色,因而应该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指导思想;从微观上来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将其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统一起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解决好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将企业发展由过去粗放型的要素投入拉动转变到由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创新驱动、创新经营模式。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心骨,能否在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也是考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讲不讲政治,能不能比其他经济主体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先行一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方面。
小康社会目标指引发展
十八大报告摘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国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提出了怎样的现实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和贡献?
韩保江: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非常广泛。目标首先强调了“两个翻番”,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改善管理,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继续做大国有企业利润的蛋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最根本和最直接的要求。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腰杆能否挺直是小康社会能不能建成的重要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了几个“必须”。比如说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国有企业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这就需要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更要勇敢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公平正义做好表率。
再比如说必须坚持共同富裕。从企业内部来讲,国有企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未来新一轮的企业改革当中要妥善处理好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切实使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能够跟上企业的利润增长,跟上企业的产值增长,特别是跟上企业的效益增长。让职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这是以人为本,提高职工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信心的根本动力。
“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发展环境
十八大报告摘要: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国企》:在十八大报告之前,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以及出台的重大经济文件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都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我们党是如何看待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者关系的?
韩保江: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不仅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生产发展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公平的发展环境。
对于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两者关系,针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国进民退的观念来认识这个问题更有意义。国有企业无疑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但是中央在强调巩固发展国有经济,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经济的前提下,如何让非公经济获得平等充分发展也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的问题。事实上,从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来看,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私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既非“国退民进”也非“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之所以会有“国进民退”的争议,其实更多地还是因为民营企业在跟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一个不完全公平的境地。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国有经济规模越大,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就越稳固。这其实是个悖论。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全是公有制经济,但是如果我们不进行改革,老百姓日子就过不下去,执政党地位也就不可能稳定。因此,我认为混合经济要优越于清一色的单纯经济。只有我们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能让各种经济都参与竞争、平等使用要素的平等发展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鲶鱼效应”。两者在竞争中共同健康发展,而不是弱肉强食的零和博弈结果。
《国企》: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有效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韩保江:江泽民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论证国有企业改革时,将国有企业定位讲得很清楚:“市场经济当中,国有经济处在什么地位,说到底你就当好主力队员、明星队员。”这里的主力队员、明星队员很明确地指出了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所起的标杆作用和地位。
我们强调的国有企业的影响力,不是通过规模大吞并别人,而是通过带动力、影响力,用自身的科学发展,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能力来引领其他企业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效率,垄断则阻碍了企业的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这是已经被无数经济学理论所证明的事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幻莫测,企业单靠自身规模的大,不能很好适应市场提出的灵活多变的要求。国企的能力不是在政策保护下形成,而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勇敢地接受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和民营企业的竞争挑战中炼就。任何靠保护或者靠行政提供的准入壁垒而形成的垄断地位都是不能持久的。
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国企,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也能说明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或者说怎么做大做强不是一个行政命令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市场选择、市场配置的问题。因此,国企真正的控制力不是体现着以大胜小,恰恰是以小博大,以精博广,用少而精的国有经济、国有团队去带动更广大的社会资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才是国有企业控制力的真正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报告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企》: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如何?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实现结构升级和创新,进而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
韩保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举措要求除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企业都要积极创新外,还要求党领导的国有企业成为创新的表率。
这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在航空、军事、信息产业国有企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较,与一些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调查显示,在我国只有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占企业收入比重平均也不足百分之一。而很多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创新投入占收入比往往要高的多。像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要占企业收入比重超过10%以上。
客观来讲,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积累已经形成的规模,意识形态上对于非公经济的偏见,以及政策上倾斜等原因,创新动力上是不足的。国有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式中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国有企业能不能提高自己整体的创新能力。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骨干,应该加大对于创新的投入,通过不断培植自身新技术、新品牌、新专利来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推动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成为国家创新的引领者。这将关乎到国有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健康发展。
开放型经济加快走出去步伐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国企》:十八大首提“开放型经济”体现了国家对于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是否意味着新的机遇?国企该如何把握?
韩保江:邓小平同志提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十六大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此次十八大提出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思想。应该说,最主要的还是为国有企业如何利用好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多重的对外开放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导。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会再走西方列强以掠夺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的方式。我们的国企应该在遵守国际秩序、国际规则、遵纪守法、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路径下走出去,充分展示中国企业是和平发展使者的形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同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将国际市场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市场,也要将我们的优势产业、产品带到国际市场,甚至要用中国人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国有企业所带来的道德风尚给东道国提供标杆、提供典范。让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用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的经营、卓越的技术管理能力赢得当地的信任,甚至起到引领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保障职工就业质量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国企》:国有企业如何完善职工的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有效提高员工从业素质,进而保障员工就业质量?
韩保江:十八大很重视就业问题,特别提出高质量就业。我认为,高质量就业就是通过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有效提高职工从业素质,特别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职工在企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进而使职工能够在企业得到全面发展。
国有企业应该在切实给员工创造很好的物质保障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和文化保障,特别是基本权益的保障。让职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仅生产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的心灵得到改造。唯有如此,曾经给资本主义带来惨痛教训的劳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缓解。企业才能在和谐的劳资关系中实现健康发展,职工才能对企业有归属感。
我们讲以人为本,讲高质量就业,最大程度上就是讲的如何减少就业歧视的问题。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灵活的用工制度的实施,国有企业很自然出现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用工。当然,要保证体制内和体制外完全能够一样,也不太现实。但是,国有企业需要重视的是防止用工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都是有尊严、有体面的,要尊重每一个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因此,要让人们真正在工作中找到尊严,让体制外工人与体制内工人相处过程中得到尊重。比如说,面向全体职工进行培训体系设计,尽可能保证企业内培训机会的均等化。在收入方面尽可能使体制外职工的收入与其贡献也能得到同比例的增长,真正体现十八大报告“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 收入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国企》:国企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更好地体现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现有国企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韩保江:针对收入分配,中央提出了“两个同步”的概念:宏观上居民的收入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要同步;微观上劳动者的工资增长要与劳动效率的提升同步。
改革开放到现在,国企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始终是阻碍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初是“脑体倒挂”,就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管理的不如生产一线的,以致出现因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得不到尊重所导致的59岁现象。随着国企改革深化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很多企业包括中层管理者都实现了年薪制。这种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廉洁从事管理工作,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工人与出资人之间也的确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因此,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主要是解决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二线管理者与一线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要防止为涨工资而涨工资的情况。若为涨工资而牺牲了企业必要的积累,使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儿,这是较收入差距更大的灾难。没有效率的涨工资只能是竭泽而渔,只有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涨工资才是合情合理的。
《国企》:国有企业红利该如何分配和使用,才能产生最大效益,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
韩保江:社会上对于国有企业红利分配争论很多。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是人民的资产,因此国有企业用所有权属于全民的财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红利理应由社会分享。
实际上,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财税体制方面有关于“公共资源收益的社会共享”的内容。虽然这是财税体制方面的论述,但非常适合讨论国有企业红利问题。因为,国有企业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创造的收益应该实现社会共享。
这就需要企业在处理这方面红利分配的时候,一方面为了是企业能留有足够的积累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向财政上缴必要的利润。其中,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垄断优势获取的垄断利润需要更多地上缴国家财政,不能内部人控制、内部人分配。由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变成二次分配服务于社会保障,服务于各种关于民生发展的不时之需。只有这样国企发展的好处才能被老百姓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才能赢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
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国企》: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韩保江:此次十八大报告的点睛之笔,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我们党以及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很显然,就是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国家方方面面工作的总体思想。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一直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的角色,因而应该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指导思想;从微观上来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将其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统一起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解决好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将企业发展由过去粗放型的要素投入拉动转变到由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创新驱动、创新经营模式。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心骨,能否在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也是考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讲不讲政治,能不能比其他经济主体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先行一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方面。
小康社会目标指引发展
十八大报告摘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国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提出了怎样的现实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和贡献?
韩保江: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非常广泛。目标首先强调了“两个翻番”,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改善管理,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继续做大国有企业利润的蛋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最根本和最直接的要求。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腰杆能否挺直是小康社会能不能建成的重要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了几个“必须”。比如说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国有企业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这就需要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更要勇敢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公平正义做好表率。
再比如说必须坚持共同富裕。从企业内部来讲,国有企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未来新一轮的企业改革当中要妥善处理好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切实使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能够跟上企业的利润增长,跟上企业的产值增长,特别是跟上企业的效益增长。让职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这是以人为本,提高职工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信心的根本动力。
“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发展环境
十八大报告摘要: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国企》:在十八大报告之前,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以及出台的重大经济文件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都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我们党是如何看待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者关系的?
韩保江: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不仅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生产发展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公平的发展环境。
对于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两者关系,针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国进民退的观念来认识这个问题更有意义。国有企业无疑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但是中央在强调巩固发展国有经济,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经济的前提下,如何让非公经济获得平等充分发展也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的问题。事实上,从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来看,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私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既非“国退民进”也非“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之所以会有“国进民退”的争议,其实更多地还是因为民营企业在跟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一个不完全公平的境地。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国有经济规模越大,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就越稳固。这其实是个悖论。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全是公有制经济,但是如果我们不进行改革,老百姓日子就过不下去,执政党地位也就不可能稳定。因此,我认为混合经济要优越于清一色的单纯经济。只有我们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能让各种经济都参与竞争、平等使用要素的平等发展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鲶鱼效应”。两者在竞争中共同健康发展,而不是弱肉强食的零和博弈结果。
《国企》: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有效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韩保江:江泽民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论证国有企业改革时,将国有企业定位讲得很清楚:“市场经济当中,国有经济处在什么地位,说到底你就当好主力队员、明星队员。”这里的主力队员、明星队员很明确地指出了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所起的标杆作用和地位。
我们强调的国有企业的影响力,不是通过规模大吞并别人,而是通过带动力、影响力,用自身的科学发展,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能力来引领其他企业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效率,垄断则阻碍了企业的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这是已经被无数经济学理论所证明的事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幻莫测,企业单靠自身规模的大,不能很好适应市场提出的灵活多变的要求。国企的能力不是在政策保护下形成,而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勇敢地接受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和民营企业的竞争挑战中炼就。任何靠保护或者靠行政提供的准入壁垒而形成的垄断地位都是不能持久的。
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国企,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也能说明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或者说怎么做大做强不是一个行政命令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市场选择、市场配置的问题。因此,国企真正的控制力不是体现着以大胜小,恰恰是以小博大,以精博广,用少而精的国有经济、国有团队去带动更广大的社会资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才是国有企业控制力的真正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报告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企》: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如何?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实现结构升级和创新,进而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
韩保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举措要求除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企业都要积极创新外,还要求党领导的国有企业成为创新的表率。
这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在航空、军事、信息产业国有企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较,与一些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调查显示,在我国只有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占企业收入比重平均也不足百分之一。而很多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创新投入占收入比往往要高的多。像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要占企业收入比重超过10%以上。
客观来讲,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积累已经形成的规模,意识形态上对于非公经济的偏见,以及政策上倾斜等原因,创新动力上是不足的。国有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式中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国有企业能不能提高自己整体的创新能力。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骨干,应该加大对于创新的投入,通过不断培植自身新技术、新品牌、新专利来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推动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成为国家创新的引领者。这将关乎到国有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健康发展。
开放型经济加快走出去步伐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国企》:十八大首提“开放型经济”体现了国家对于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是否意味着新的机遇?国企该如何把握?
韩保江:邓小平同志提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十六大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此次十八大提出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思想。应该说,最主要的还是为国有企业如何利用好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多重的对外开放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导。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会再走西方列强以掠夺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的方式。我们的国企应该在遵守国际秩序、国际规则、遵纪守法、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路径下走出去,充分展示中国企业是和平发展使者的形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同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将国际市场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市场,也要将我们的优势产业、产品带到国际市场,甚至要用中国人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国有企业所带来的道德风尚给东道国提供标杆、提供典范。让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用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的经营、卓越的技术管理能力赢得当地的信任,甚至起到引领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保障职工就业质量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国企》:国有企业如何完善职工的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有效提高员工从业素质,进而保障员工就业质量?
韩保江:十八大很重视就业问题,特别提出高质量就业。我认为,高质量就业就是通过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有效提高职工从业素质,特别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职工在企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进而使职工能够在企业得到全面发展。
国有企业应该在切实给员工创造很好的物质保障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和文化保障,特别是基本权益的保障。让职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仅生产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的心灵得到改造。唯有如此,曾经给资本主义带来惨痛教训的劳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缓解。企业才能在和谐的劳资关系中实现健康发展,职工才能对企业有归属感。
我们讲以人为本,讲高质量就业,最大程度上就是讲的如何减少就业歧视的问题。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灵活的用工制度的实施,国有企业很自然出现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用工。当然,要保证体制内和体制外完全能够一样,也不太现实。但是,国有企业需要重视的是防止用工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都是有尊严、有体面的,要尊重每一个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因此,要让人们真正在工作中找到尊严,让体制外工人与体制内工人相处过程中得到尊重。比如说,面向全体职工进行培训体系设计,尽可能保证企业内培训机会的均等化。在收入方面尽可能使体制外职工的收入与其贡献也能得到同比例的增长,真正体现十八大报告“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 收入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
十八大报告摘要: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国企》:国企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更好地体现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现有国企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韩保江:针对收入分配,中央提出了“两个同步”的概念:宏观上居民的收入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要同步;微观上劳动者的工资增长要与劳动效率的提升同步。
改革开放到现在,国企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始终是阻碍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初是“脑体倒挂”,就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管理的不如生产一线的,以致出现因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得不到尊重所导致的59岁现象。随着国企改革深化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很多企业包括中层管理者都实现了年薪制。这种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廉洁从事管理工作,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工人与出资人之间也的确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因此,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主要是解决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二线管理者与一线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要防止为涨工资而涨工资的情况。若为涨工资而牺牲了企业必要的积累,使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儿,这是较收入差距更大的灾难。没有效率的涨工资只能是竭泽而渔,只有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涨工资才是合情合理的。
《国企》:国有企业红利该如何分配和使用,才能产生最大效益,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
韩保江:社会上对于国有企业红利分配争论很多。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是人民的资产,因此国有企业用所有权属于全民的财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红利理应由社会分享。
实际上,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财税体制方面有关于“公共资源收益的社会共享”的内容。虽然这是财税体制方面的论述,但非常适合讨论国有企业红利问题。因为,国有企业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创造的收益应该实现社会共享。
这就需要企业在处理这方面红利分配的时候,一方面为了是企业能留有足够的积累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向财政上缴必要的利润。其中,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垄断优势获取的垄断利润需要更多地上缴国家财政,不能内部人控制、内部人分配。由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变成二次分配服务于社会保障,服务于各种关于民生发展的不时之需。只有这样国企发展的好处才能被老百姓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才能赢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