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的“艺术之宝”,87岁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亲传弟子张春秋依旧活跃在北京、上海的舞台上,然而在济南几乎所有的大型晚会或京剧汇演舞台上,观众很少看到张春秋身影。观众不捧场?舞台不宽敞?在张春秋的逻辑中,艺术必须受到充分尊重才能演出,行头不好名角儿就是可以罢演的……
“掉价”不是你说了算
10月12日,当山东省京剧院在十艺节的舞台上完成京剧《瑞蚨祥》演出时,87岁的张春秋正在北京进行2013年重阳节京剧演唱会的准备。
因为去年腰部受伤,张春秋被工作人员搀扶上台亮相,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两年没见,这仍然是北京熟悉的张春秋,一出《凤还巢》,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后台的青年演员也看入了迷,不断模仿着她的手势和唱腔,“张先生连手指头上都是戏”。
“去北京前也思量过,北京很多老人都不上台了,我一个外地人,会不会显得爱出风头?”念头一闪而过,张春秋也没空顾忌了,她惦记两年没见的老粉丝们。因为腰伤,节目组安排张春秋坐着唱,但她到底还是化好妆、穿起旗袍走上台了。在张春秋看来,每一次上台都要以最好的状态亮相,这才是对舞台和艺术的尊重。
这种对自己形象的维护也延伸到生活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春秋穿一件鸢色团锦纹样的中式夹袄,颈上系淡色丝巾,银发梳得一丝不乱。“当年听四大名旦的戏,程派如泣如诉多怨女,尚派激越险峭嫌花哨,荀派倒是柔美婉约,但都是红娘这样的角儿,我不喜欢。”的确,张春秋自带着一种从容含蓄,刚好与梅派气度贴合。
这样一位名角儿,按说应该是高傲的,但在京剧圈里,张春秋却是出了名的“没架子”。
有一年冬天,山东省实验中学举办一次校园戏曲晚会,想邀请张春秋,但又担心请不动这位著名艺术家。张春秋闻讯后欣然前往,为学生们演了一出《贵妃醉酒》,雍容华贵的台风、亮丽委婉的唱腔、精美细腻的身段无不令在场中学生折服。有人说张春秋为中学生演出有点“掉价”,她听后淡然一笑说:“能为中学生演唱是我的荣幸,京剧很需要青年观众,青年京剧迷越多,中国京剧的振兴就越有希望。
可是,这个“没架子”并不是没有前提的。不久前天津有人来邀请张春秋演出,却被狠狠训了一顿:“不是纪念梅先生诞辰,也不是节日,没有任何名头,纯粹商演,地点还被安排在‘天华景’剧院:那里是年轻人打名堂的地方,我就这样过去清唱几句,这才是‘掉价’。”
戏服定制里的艺术逻辑
1986年,张春秋从山东京剧院正式退休,但她并没有退出京剧舞台。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她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京剧普及上,经常找老友聚聚,聊戏、侃戏;热心票友找她学戏,她便不厌其烦地说戏、指导;有段时间,张春秋每周数次去上海老干部京剧团说戏,也经常到上海大舞台剧场演出。北京也是,许多重要的演出场合,张春秋能够跟师弟梅葆玖在后台相遇。
除了,济南。
在济南几乎所有的大型晚会或京剧汇演舞台上,观众很少看到张春秋。
是济南的观众不捧场?当然不是。
“曲山艺海不是空有名头的,济南观众懂戏。”在济南,张春秋曾经创造过一部《醉酒》连演两个月的纪录,即便如此,入场门票仍然供不应求。有一次在剧院门口遇到戏迷,戏迷小心翼翼的问:“张老板,我排了三天队都没买到票,您能不能帮着买一张?”
是因为济南舞台不够宽敞?当然也不是。
刚刚结束的十艺节拥有令全国文艺工作者惊艳的舞台。
“一出《醉酒》,两句《穆柯寨》,让我和观众都能获得满足感。”在许多非正式演出活动中,张春秋满头银发、仪态万方的为观众演出,兴之所至,甚至跟票友来个合作。但是在张春秋看来,济南拥有硬件非凡的舞台,却仍然缺少一些艺术气质。这一点从许多细节可以窥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春秋已经是蜚声全国的京剧名家,她为自己定制多套戏服,几身行头置办下来耗资五千元,这在当时绝对算是巨款。十年浩劫中,这些精美戏服行头全部被毁。
“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从来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戏服。倒是前几年上海大剧院请我去演出,上海京剧院专门给准备了一套戏服。现在我每年都去上海,就是怕那套行头太寂寞。”
另一个可供观瞻的细节是,1994年夏天,吉林省和长春市举办了一个文艺晚会,正在长春疗养的张春秋应邀登台演出,当她得知时任总理朱镕基也在场时,提出请总理伴奏,朱镕基欣然应允。事后,有人觉得张春秋高攀,有人觉得她显摆,张春秋不置可否。
在张春秋的逻辑中,行头不好名角儿就是可以罢演的,自己就是可以邀请票友朱镕基伴奏的。不是因为狂傲,而是因为艺术本就值得最高程度的尊重。
“掉价”不是你说了算
10月12日,当山东省京剧院在十艺节的舞台上完成京剧《瑞蚨祥》演出时,87岁的张春秋正在北京进行2013年重阳节京剧演唱会的准备。
因为去年腰部受伤,张春秋被工作人员搀扶上台亮相,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两年没见,这仍然是北京熟悉的张春秋,一出《凤还巢》,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后台的青年演员也看入了迷,不断模仿着她的手势和唱腔,“张先生连手指头上都是戏”。
“去北京前也思量过,北京很多老人都不上台了,我一个外地人,会不会显得爱出风头?”念头一闪而过,张春秋也没空顾忌了,她惦记两年没见的老粉丝们。因为腰伤,节目组安排张春秋坐着唱,但她到底还是化好妆、穿起旗袍走上台了。在张春秋看来,每一次上台都要以最好的状态亮相,这才是对舞台和艺术的尊重。
这种对自己形象的维护也延伸到生活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春秋穿一件鸢色团锦纹样的中式夹袄,颈上系淡色丝巾,银发梳得一丝不乱。“当年听四大名旦的戏,程派如泣如诉多怨女,尚派激越险峭嫌花哨,荀派倒是柔美婉约,但都是红娘这样的角儿,我不喜欢。”的确,张春秋自带着一种从容含蓄,刚好与梅派气度贴合。
这样一位名角儿,按说应该是高傲的,但在京剧圈里,张春秋却是出了名的“没架子”。
有一年冬天,山东省实验中学举办一次校园戏曲晚会,想邀请张春秋,但又担心请不动这位著名艺术家。张春秋闻讯后欣然前往,为学生们演了一出《贵妃醉酒》,雍容华贵的台风、亮丽委婉的唱腔、精美细腻的身段无不令在场中学生折服。有人说张春秋为中学生演出有点“掉价”,她听后淡然一笑说:“能为中学生演唱是我的荣幸,京剧很需要青年观众,青年京剧迷越多,中国京剧的振兴就越有希望。
可是,这个“没架子”并不是没有前提的。不久前天津有人来邀请张春秋演出,却被狠狠训了一顿:“不是纪念梅先生诞辰,也不是节日,没有任何名头,纯粹商演,地点还被安排在‘天华景’剧院:那里是年轻人打名堂的地方,我就这样过去清唱几句,这才是‘掉价’。”
戏服定制里的艺术逻辑
1986年,张春秋从山东京剧院正式退休,但她并没有退出京剧舞台。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她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京剧普及上,经常找老友聚聚,聊戏、侃戏;热心票友找她学戏,她便不厌其烦地说戏、指导;有段时间,张春秋每周数次去上海老干部京剧团说戏,也经常到上海大舞台剧场演出。北京也是,许多重要的演出场合,张春秋能够跟师弟梅葆玖在后台相遇。
除了,济南。
在济南几乎所有的大型晚会或京剧汇演舞台上,观众很少看到张春秋。
是济南的观众不捧场?当然不是。
“曲山艺海不是空有名头的,济南观众懂戏。”在济南,张春秋曾经创造过一部《醉酒》连演两个月的纪录,即便如此,入场门票仍然供不应求。有一次在剧院门口遇到戏迷,戏迷小心翼翼的问:“张老板,我排了三天队都没买到票,您能不能帮着买一张?”
是因为济南舞台不够宽敞?当然也不是。
刚刚结束的十艺节拥有令全国文艺工作者惊艳的舞台。
“一出《醉酒》,两句《穆柯寨》,让我和观众都能获得满足感。”在许多非正式演出活动中,张春秋满头银发、仪态万方的为观众演出,兴之所至,甚至跟票友来个合作。但是在张春秋看来,济南拥有硬件非凡的舞台,却仍然缺少一些艺术气质。这一点从许多细节可以窥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春秋已经是蜚声全国的京剧名家,她为自己定制多套戏服,几身行头置办下来耗资五千元,这在当时绝对算是巨款。十年浩劫中,这些精美戏服行头全部被毁。
“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从来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戏服。倒是前几年上海大剧院请我去演出,上海京剧院专门给准备了一套戏服。现在我每年都去上海,就是怕那套行头太寂寞。”
另一个可供观瞻的细节是,1994年夏天,吉林省和长春市举办了一个文艺晚会,正在长春疗养的张春秋应邀登台演出,当她得知时任总理朱镕基也在场时,提出请总理伴奏,朱镕基欣然应允。事后,有人觉得张春秋高攀,有人觉得她显摆,张春秋不置可否。
在张春秋的逻辑中,行头不好名角儿就是可以罢演的,自己就是可以邀请票友朱镕基伴奏的。不是因为狂傲,而是因为艺术本就值得最高程度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