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阿妈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西南边陲的西藏日喀则岗巴县,有一位在世时被边防指战员亲切地称为“拥军阿妈”的全国拥军模范,她就是岗巴县昌龙乡乃村的拉吉阿妈。
  50年前,解放军进驻岗巴县海拔4700多米的昌龙乡。有一天,拉吉阿妈的一向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生病了,不知什么原因昏迷不醒,这可急坏了拉吉阿妈,她背着孩子急匆匆地来到部队,请求连队的医生救治自己的孩子。连队的卫生员一边安慰拉吉阿妈,一边迅速抢救孩子,经过连队卫生员的精心救治,孩子很快康复了。当孩子露出甜美的笑容叫阿妈时,拉吉阿妈由衷地感激解放军。从那时起,拉吉阿妈就把连队官兵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拉吉阿妈与边防指战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谱写了一曲西藏边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岗巴是西藏边境县之一,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紧靠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绵绵雪山环绕。全县自然植被稀疏,多是荒山秃岭。自然环境十分严酷。
  四十多年来,拉吉阿妈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践行拥军模范传统,在岗巴军民心目中,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慈祥的母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阐释了什么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之情,在全国拥军模范行列中,她是一朵长久不衰的雪莲花,永远绽放在雪山高原之巅,受世人爱戴。拉吉阿妈先后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拥军优属模范个人”、“爱国拥军模范”、《感谢人民——激励军营80周年》“西凤·将军情怀”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她的故事在岗巴县乃至全区范围内广为流传,是昌龙乡拥军先进人物的典型代表。
  一、滚烫的酥油茶 浓浓的军民情
  40多年前,拉吉还是个年轻的母亲。在一个风雪交加、异常寒冷的冬夜里,一名战士站哨时突然晕倒,不停地抽搐。同样年轻的战友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听到战士们的呼唤声,住在附近的拉吉来不及穿好羊皮袄,夺门而出,将昏迷的战士往家里背。她将战士放在还有体温的被窝里,把酥油茶一勺一勺地喂进战士嘴里。几勺酥油茶下去,昏迷的战士居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每当新兵入伍来到连队的时候,拉吉阿妈都要亲自前往部队,用藏民族最高礼节给他们献上哈达,向新兵问寒问暖,和战士们拉家常。由于岗巴县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新兵刚到岗巴县,高原反应十分强烈。拉吉阿妈看到这些新兵由于高原反应而难受的模样,心里非常焦急,她就亲自熬制酥油茶,带上鸡蛋、牛奶等食物,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劝新兵喝酥油茶吃她带的食物,拉吉阿妈说,喝了酥油茶吃了这些食物,就会好受些。新兵品尝了拉吉阿妈的饮食后缓解了高原反应。这些刚离开父母呵护的新兵,看到拉吉阿妈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让离开家乡来到边关的战士们深深感受到雪域高原的亲情。一个个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都亲切地称拉吉为“阿妈”。看到年轻的新兵,拉吉阿妈常感叹:“他们这么年轻就离开父母,为了我们来到高原当兵吃苦,真是太可怜了!”言语中流露出对新兵慈母般的爱怜。
  每年老兵退伍,拉吉阿妈又总会忙上很久,熬酥油茶,煮鸡蛋,拿着哈达早早地来到连队为老兵送行。拉吉阿妈见到要退伍的老兵,如同和自己的儿子分别一样和他们抱头痛哭,依依不舍。每逢这时候,拉吉阿妈会伤心地说:“你们退伍回去了,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我们已经熟悉了,我真舍不得你们离开呀!要是没有退伍该多好啊!”拉吉阿妈又忍不住痛哭流涕。每次老兵退伍,拉吉阿妈都会因为伤心过度而病倒。
  那一年,拉吉老阿妈让孙子旦巴扶着自己到连队。这是她第50次为驻地退伍老兵送行。
  “路上风大,喝杯酥油茶、青稞酒再出发!”站在队伍前,阿妈边为老兵倒酥油茶,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深情叮嘱。
  “一路平安……”每走到一名退伍老兵前,阿妈先是为他献上一条寄托着藏族人民吉祥祝福的洁白哈达,接着敬上一碗青稞酒,再抚摸一下老兵那印在脸上的高原红,然后用慈祥的额头紧紧贴在老兵的额头上,传递着她的母爱。最后双手合拢为老兵祈祷。老兵们眼眶湿润,一个个行标准军礼后,嘴唇顫动地说:“阿妈,您多保重!”
  拉吉阿妈迎新兵、送老兵的行动,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年。
  过去,在还没有手机的年代,一些退伍后回到内地的老兵,心里牵挂拉吉阿妈,从万里之外给她写信询问她的身体状况,诉说思念之情。有的老兵还给她寄来保健品,请她保重身体……
  有一名叫张青霞的退伍老兵,退伍多年后来到西藏,他非常想念拉吉阿妈,特意来到岗巴县看望拉吉阿妈。当他看到拉吉阿妈时,仿佛久别的儿子见到母亲一般激动地抱住她。他知道岗巴县缺少新鲜蔬菜,把一包从内地带来的蔬菜种子送给拉吉阿妈,还教她蔬菜温室栽培技术……
  二、战士心中的阿妈 始终不渝拥军情
  拉吉阿妈常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我们可能还在黑暗里,解放军就是我的亲人,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只要你们有什么需要,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当部队有什么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力所能及地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时刻想官兵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老兵亲切地称拉吉阿妈为“拥军阿妈”。
  2001年的一天,岗巴营四连官兵去海拔5600多米的西西拉山口巡逻。出发前,拉吉阿妈再三叮嘱官兵注意安全,告诉他们什么地段容易发生雪崩,什么地段有坑坑洼洼,什么地方最容易迷路……然而不幸的是,就在拉吉阿妈交待的危险地段,巡逻车不幸滑进了冰窟窿,猝不及防的官兵们被困在雪山峡谷里。
  这一天从早到晚,拉吉阿妈在村口掐着指头盼官兵归来,却迟迟未见他们的身影。“晚上温度会降到零下40多度,如果被困在雪山上,那就太危险了!”来不及多想,拉吉阿妈匆匆跑回村里挨家挨户敲门,让乡亲们带上羊皮袄和干粮去搜寻官兵。
  拉吉阿妈心急如焚地带着村民步行5个多小时后,终于在雪山上找到了一脸茫然的巡逻官兵。当老阿妈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厚厚的积雪将一碗碗还冒着热气的酥油茶递到官兵面前时,这群铁打的汉子忍不住热泪盈眶,抱着老阿妈相拥而泣。   起初战士们不熟悉巡逻的道路,拉吉阿妈坚持为战士们带路。如今,巡逻道路战士们早已熟记在心,但年迈的拉吉阿妈总要坚持跟着部队走上一程。等官兵返回时,她总是端着热乎乎的酥油茶在风雪中迎接官兵归来。她就是这样与三连官兵结下深厚感情的。
  拉吉阿妈不会忘记,有一年村民普布驾驶拖拉机陷入积雪中,是连队派出20名官兵和一台牵引车,经过一个多小时奋战,才将普布从积雪里救出来。拉吉阿妈清楚地记得,一次外出遇大雾迷路,是连队官兵找到奄奄一息的她,将她从死神的魔爪里救了出来。
  拉吉阿妈说,官兵们对村里所有人都好,村中谁是五保户,谁是孤寡老人,谁家缺劳动力,连队官兵每个人都记得清清楚楚,都会按时上门服务……
  岗巴县由于海拔太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周围大都是荒山秃岭,冬季漫长且异常严寒,在屋里必须烧火取暖。过去驻扎岗巴的边防部队在冬季常常因缺少燃料而发愁。有一年的冬天,拉吉阿妈得知部队的困难后,马上毫不犹豫地将自家储备的干牛粪、草根等燃料送到部队,还发动村里的群众给部队送燃料,拉吉阿妈和村民给部队雪中送炭,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受到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
  寒冷的冬季,拉吉阿妈发现战士们穿的是棉袜子,于是她亲自用自家的羊毛纺线给官兵织羊毛袜子,她让女儿也帮忙织袜子,她还发动村里的妇女为官兵织羊毛袜子。为了使官兵穿上舒适保暖的袜子,她们精心挑选细软的羊毛,把对子弟兵的爱深深地编织在厚厚的袜子里,官兵们穿上拉吉阿妈和村民织的羊毛袜子后倍感温暖。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拉吉到连队走访慰问,发现士兵少了几个,忙问去向。官兵们告诉她,每年进入冬季,连队的输水管被冻住,不得不派人背水,部队的正常训练巡逻因此受到影响。
  了解到这情况后,拉吉阿妈马上返回家里。当天下午,她顶着刺骨的寒风背着沉重的水桶不畏辛劳地给连队背来第一桶“拥军水”。不仅如此,她还发动村民组成背水小队,从村里打水后,一桶桶背进军营。从此,每到冬季部队用水困难时,拉吉阿妈总是主动带领村民背水给部队。
  几十年来,妇女们行走在这条通往西藏岗巴某边防连的小路上。这里海拔4500多米,脚下这条长约1.5公里的送水小道,她们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
  后来,拉吉阿妈老了,她就把背水桶传给女儿。
  如今,拉吉走了,她的女儿也年龄大了,背水的任务又落到了家族的第三代人肩上。
  在背水的人群中,除了妇女,还有小孩。据乃村党支部书记达旺介绍,昌龙一带的青壮年男子大多外出务工,背水成员全是妇女和儿童。他说,其实“金珠玛米”为群众做的实事更多,每逢春播和秋收时节,边防官兵都会来到村里,帮助村民抢种抢收,乡亲们背送一点“拥军水”算不了啥。
  昌龙乡所属的乃村和普村都有固定的背水组织,进入冬天,两个村便定期轮流给驻军送水。战士们说,她们背的水可不是“一点”——连队的蓄水池高1.5米,可装3吨水,村民都很实在,每次背水不仅要让水池溢出,还要把连队的大缸小盆都装满。
  夏天,部队的羊群无人照料,拉吉阿妈自告奋勇地帮部队放羊;她见部队的菜地杂草丛生,就主动帮部队锄草;帮部队的温室地里浇水……拉吉阿妈将部队视为自己的亲人,只要部队有困难,拉吉阿妈总会挺身而出,为官兵排忧解难。
  某一年,拉吉阿妈在边境上放牧时无意中发现了地雷,她怕战士巡逻时踩到地雷,顾不上回家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部队。部队按照拉吉阿妈的指点排除了八枚地雷,但是有一次部队巡逻时一名战士还是不慎踩到了一枚之前尚未发现的地雷而负伤。拉吉阿妈听到这消息后心急如焚,仿佛是自己的亲人出事了一样,立刻跑到部队看望伤员。当部队官兵告诉拉吉阿妈伤员已经转移到大医院时,她悲痛欲绝而病倒了。过了几天她身体恢复后又来到部队打听伤员的情况,部队领导看到拉吉阿妈焦急的模样就让她与伤员用部队的电话通话,知道伤员没有生命危险她才如释重负。
  过去,部队在边境上修筑碉堡时,拉吉阿妈看到战士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劳动,非常辛苦。她就带着女儿确吉去帮忙挖碉堡里的土石。战士们不忍心让上了年纪的拉吉阿妈干这繁重的体力活,劝她不要干活。女儿确吉也在旁边小声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就不要干活了,他们年轻人力气大,就让小伙子们干嘛!”拉吉阿妈却说:“他们从内地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年纪轻轻的,都还是孩子,我不忍心呀!”倔强的拉吉阿妈固执地来到碉堡里挖土石。坚硬的大石头很难挖出来,急性子的拉吉阿妈干脆扔掉工具用手去挖石头,直到手指头被石头弄破流出血才停下来。看到拉吉阿妈手指流血,战士们心疼地纷纷埋怨她,拿出创可贴给她包手指,拉吉阿妈却笑着仿佛没事似的。战士们感受到了拉吉阿妈慈母般的心肠。可回到家里拉吉阿妈就喊疼,疲惫不堪地倒在床上。
  又有一次,在巡逻途中,部队的巡逻车行驶到曲登尼玛山口时,陷入泥潭之中难以动弹。拉吉阿妈闻讯后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带着村民赶去帮忙。当拉吉阿妈急匆匆地来到巡逻车边后,仿佛自己的亲人出了事一般哭着问战士们是否受伤了……拉吉阿妈和村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巡逻车从泥潭里推了出来。拉吉阿妈还经常跟着部隊一起巡逻,几十年来,她一直就是一名联防队员。拉吉阿妈说:“我也是一名兵呢,我也要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贡献力量。”
  三、四十多年拥军路 真情遍洒军营中
  拉吉阿妈不仅自己积极拥军,还经常教育村民,发动身边的群众,积极支持部队的建设,为官兵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
  拉吉阿妈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可是她却有很高的觉悟和警惕性。岗巴县是边境县之一,一些不法分子妄图从这里偷越边境。平时,拉吉阿妈一旦发现操着外地口音,形迹可疑的人,她马上将情况向部队报告。她说:“如果让坏人偷渡出境了,那就会丢我们解放军的脸。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
  每逢过年过节,拉吉阿妈都要身着盛装,带上家人,背着鸡蛋、酥油茶、青稞酒到部队慰问。村里人问她干什么去时,她总是会高兴地说:“去走亲戚!金珠玛米(解放军)都是我的亲戚!”同样,部队的官兵们也都把拉吉阿妈当成自己的亲人,每逢八·一建军节,部队都要邀请拉吉阿妈与官兵欢度节日;战士们经常帮她和村民挑水、打扫卫生、收割青稞、看病送药……   一次,拉吉阿妈的女儿确吉用高压锅压粥时找不到高压锅盖上的小压阀,粗心的她就用一根木棍塞入排气孔里,结果高压锅爆了,幸好锅盖没有砸到她,可是锅里滚烫的粥却喷了她满脸,疼痛难忍的确吉哭着喊阿妈,心急如焚的拉吉阿妈急忙将女儿送到部队的卫生院,军医马上给确吉进行了治疗。确吉心想:完了!这下脸被毁容了,以后还怎么嫁人呀!可是由于救治及时,确吉脸上的烫伤痊愈后基本上没有留下疤痕,她的脸蛋美丽依旧,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逢人就说是解放军救了她。
  有一次,岗巴县医院来了大医院做白内障手术的大夫,拉吉阿妈听到消息后就到岗巴县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部队的领导闻讯后,带着奶粉、水果罐头等东西来到医院慰问拉吉阿妈,部队领导亲切地握住拉吉阿妈的手问手术情况,得知手术非常成功后,部队领导真心地祝拉吉阿妈早日恢复视力、健康长寿。
  由于拉吉阿妈和部队官兵亲如一家,村民若是生病或受伤都经常喜欢找拉吉阿妈帮忙到部队医务室看病、包扎。有时,拉吉阿妈正在吃饭,受伤的村民就找上门求她帮忙。拉吉阿妈放下碗筷起身就要出去。女儿看不过去,就说:“妈,着什么急,您吃完饭再去嘛!”可善良的拉吉阿妈却说:“我怎么能不着急?人家正在疼痛呀!”说着就拿起汤库(揉糌粑的羊皮口袋),边吃边走,及时把受伤的村民领到部队医务室包扎。
  一次,村里很多人患了眼疾,非常痛苦。是拉吉阿妈跑到部队医务室要来很多眼药水及时救治了患眼疾的村民……
  拉吉阿妈在40多年的时间里,拥军爱军,对待亲人一般爱护解放军。40多年拥军路,40多年拥军情。从拥军姑娘到满头白发的拥军阿妈,拉吉阿妈坚实地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的拥军之路,充分展示了一位普通藏族妇女爱國拥军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一位母亲无私奉献、爱兵如子的大爱情怀,得到了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颂扬和广泛好评。
  当拉吉阿妈75岁时,被评为“2007《感谢人民--激励军营80周年》‘西凤·将军情怀’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她被邀请到北京,拉吉阿妈第一次乘飞机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巨龙般的火车,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到了北京天安门,她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白。回到家里后,拉吉阿妈兴奋地向村民讲述在祖国内地的见闻;感叹祖国的辽阔壮美。村民好奇地问拉吉阿妈坐飞机的感觉时,她告诉村民:“坐飞机太舒服了!飞机下面的白云就像我们的羊毛一样……”
  四、继承拥军好传统,延续军民鱼水情
  拉吉阿妈在世时,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女:“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住上了过去从未住过的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穿上了过去从来没有穿过的漂亮衣服,吃上了过去从未吃过的美味食物,这些都是托共产党、解放军的福得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拉吉阿妈临终前,她拉着女儿和孙子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一定要保持和部队的联系,坚持拥军,把拥军的传统继承下去。拉吉阿妈过世后,她的女儿确吉和孙子旦巴作为拥军家属,长期以来继承和发扬拉吉老人的遗志,始终保持着拥军模范的优良传统,与当地的三连官兵一直保持很好的拥军爱民关系,每年八·一建军节,或者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时候,他们主动到部队和边防派出所给解放军献上哈达,嘘寒问暖,进行亲切慰问。部队有什么困难,他们和村民都全力以赴地帮助部队排忧解难。在冬季部队用水困难的时候,孙子旦巴就用手扶拖拉机装上一车的水桶给战士们送水。急部队所急,想官兵所想。拥军精神在确吉和旦巴及村民的身上得以继承,他们时常将拉吉阿妈的遗嘱牢记于心,把拥军事业当做一件维护地区和谐,促进军民团结的大事来做。拉吉阿妈拥军的好传统,在她的儿女身上不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胭脂花暗香浮动,鸟鸣声印在玉簪花绽开的簪瓣上。在黄昏一寸寸铺陈开去的万顷暖光中,嗅着从厨房中飘出的饭菜香,我回望过往,回味那些记忆中的美味……  五六岁时,我愛上了外公亲手做的豆沙包。  每次我独自乘飞机回老家时,外公外婆都会背着保温桶来机场接我。  在重逢的欢呼声中,外公眉开眼笑地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外婆小心翼翼地掀开桶盖,露出白白胖胖的豆沙包,瞬间点燃我的食欲。轻轻用牙齿咬开雪白柔软的面皮,香甜
有些累  窗外的绿却正盛  漫漶于艳阳下的爱  随风起舞  被炽热地烘烤  密如尘埃  把粉碎機放在心里  血液粘稠得像一种思念  种子从离别之前  就开始发芽  天空之上  彩虹敞开的那道门  逐渐清晰  心中离歌铿锵  有些想你  想那昏暗中的月轮  想那闹市中的歌声  离别于此刻  世界孤独如我
地狱的门槛在长高  高到众生不能拥挤而入  不  那不是门槛  是无数个身躯堆叠而成的隔离墙  2020年的人们  已经变形  变得没有翅膀  能白天行走的蝙蝠  比起夜里的那些  更惡心、更可怕  但还有许多人  不分昼夜  不畏艰险  与那黑夜的影子  拼死奋战  舍身相救  地狱的门槛还在长高  高到众生无法鱼贯而入  不  那不是门槛  是无数个纯洁的心灵凝结而成的堡垒  在疾病肆虐的今天
一艘航船  从嘉兴南湖启程  高扬救国救民的征帆  跨越千山万水  飞跃激流险滩  尽管几换舵手  依然不忘信念  二十八年峥嵘岁月  二十八载浴血河山  镰刀铁锤开天辟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改写中华历史千年  一艘航船  沿着社会主义的航线  高举镰刀铁锤的旗帜  坚定大江东去的信念  不惧狂风恶浪  笑傲乌云遮天  让穷山恶水让道  让高山大河焕然  三十年大浪淘沙  三十载健儿争先  两
周伟团,男,陕西省乾县人,1969年10月出生。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西藏民族学院办公室秘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对外交流处副处长,西藏申扎县副县长等。现供职于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兼任陕西省西成新区作协副主席。  拉萨的雨  拉萨的夏夜  凉爽宜人  静静入眠时  窗外常会响起  急促 轻柔的雨声  拉萨的夜雨  彻底洗净了喧嚣  清晨 窗外  朝阳冲淡了云烟  云烟里是翠绿的半山  拉萨的夏日  骄阳似
扎林·旺多,男,藏族,1934年出生于西藏江孜。出版长篇小说《斋苏府秘闻》(藏文、汉文版)、英译藏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藏译英作品《仓央嘉措情歌》《忆拉萨》、汉译英作品《西藏风土志》及英文作品《导游日记》等。  徐琴,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和“文化地理视域下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  扎林·旺多先生是
风唱的歌有种忧愁,把思绪又拉回了那个清晨。犬吠声、布谷鸟的歌、小孩子的嬉闹声,把太阳逗得很开心,从云层中露出笑容。远处的鸡鸣声把我从床上拉了起来,狭小的床位上,我的身体格外迟钝。我起身拿起手机,试着寻找着连接过往记忆碎片的事情。果真一切又这么熟悉地开始了。  拎着我的洗漱包,缓缓地走下楼梯,楼梯是木制的,有点陡。每当我靠近楼梯,不由自主地就会放慢脚步。扶着梯子走下去,看着他们早已起身正有说有笑,看
在西藏文坛的小说创作领域,王虓野可谓是一匹黑马,他勇猛地冲击着西藏叙述的现有格局,撕裂开一个全新的写作路径。他的《远去的未知》既不同于区内藏族作家如次仁罗布、尼玛潘多等人的日常生活叙述,也不同于置身于西藏文化又期望在文化的对冲中刻意寻求文学意义的其他作家的叙述,王虓野试图探寻生命意义的叙述模式和生成轨迹。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虓野的写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倒是与色波的西藏叙述有些类似,他们剥离开生活丰富而驳
事件回放  前不久,一段坐公交车的女孩为一老人系鞋带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老人发现鞋带松了,几次弯腰,却够不到脚面,旁边的姑娘看在眼里,便顺势蹲下为老人系好了鞋带。  时事鲜评  举动虽微不足道,却充满温馨。好多人看得眼眶湿润:啥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相信类似的事件你也经历过。笔者曾经见到一位老人,两手拎着东西,吃力地在兜里翻找物件,一时找不到,老人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头
这意料之中的事,依然有惊讶  一头成年牦牛坐在路中间  夜晚,在白天竟如此健硕坦然  而我们早将梦丢在记忆之外的某个角落  原本一气呵成的赶路,多出这闲笔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生活  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中断  眼前的这团墨,是尚未打开的世界  牦牛淡定,我們多么的笨拙  清晨出发时,甩掉黑暗  重新走入黑暗,迟早的事  只要走在路上,就有风景相伴  注定的结局,扑不灭心灵之光  牦牛缓慢转过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