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及教学大纲改革中成为重点。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已全面实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技术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基于实施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为该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现状;对策分析
《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明确指出,在学生受教育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或集体有关的劳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到劳技知识,掌握劳技要点,从而达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的核心素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合作互助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效果不佳,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未得到培养。因此,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对策十分重要。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结合课程分析,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通常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开展小学劳技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缺少通过实践体验劳动快乐的机会,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得不到发展。其次,合作学习的方式未成为常态[1]。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学习中极其重要。但因为教师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不赞成召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的劳技素养得不到培养。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践活动未得到有效开展,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得不到全面提升。根据现阶段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有效改进的对策。
二、针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开展自主性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标准明确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重视小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认真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小学生的基本认知作为出发点,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劳技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提升劳技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要重视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在劳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体验自主学习劳技知识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劳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度学习,既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劳技素养得到提升。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开展“神奇的泥巴”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到泥材料的一般特点,初步了解泥制品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创设的情境,把宜兴紫砂壶、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泥料工艺品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泥料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泥土,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虽然小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但是在制作中认真学习,提升了学习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们围绕劳技学习的目标,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补充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劳技知识。因此,在劳技教学课堂中,需要经常性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交流学习,互相分享学习中的收获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互帮互助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交流创意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会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开展“纸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构造,让学生根据“纸娃娃”的制作步骤操作,制作出纸娃娃,同时在操作中学习纸工制作的基本技巧。接着教师把班级同学根据个体差异,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根据示意图采用纸张、剪刀等制作作品,同时和小组成员交流疑难问题,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纸娃娃的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制作小组”。教师也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所制作的作品和别的小组的不同之处,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全面培养学生劳技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达不到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尽量选择有针对性的劳动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校园、菜地、果园等劳动场所,在教学理论知識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中开展“无土栽培”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蔬菜栽培基地,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蔬菜的模式和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无土栽培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无土栽培蔬菜、花卉等。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更要不断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身边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场地[2]。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实践教学的特点,注重熟练连贯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树穿衣》时,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身边的小桶和石灰等让学生学习配浆,给校园中的树木刷浆,观察学生刷浆的动作,指导学生掌握刷浆的动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带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重视评价反馈,强化劳技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劳技学习过程,对提高自身劳动技能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成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小组完成情况和成员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微小进步予以肯定。尤其重视对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技素养。例如,“缝沙包”教学中,教师示范式的教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学生无法掌握缝制封口的方法。教师可搜集封口教学的视频,也可以把自己缝制封口的视频利用媒体呈现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可以正确掌握基本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技能后,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小组间进行沙包制作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作品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再以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的作品加以完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信心。
总的来说,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达不到实施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全面掌握课程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劳技课程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劳技课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评价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劳技素养,以此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磊.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22):64-65.
[2]田艳.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25):181.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现状;对策分析
《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明确指出,在学生受教育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或集体有关的劳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到劳技知识,掌握劳技要点,从而达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的核心素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合作互助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效果不佳,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未得到培养。因此,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对策十分重要。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结合课程分析,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通常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开展小学劳技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缺少通过实践体验劳动快乐的机会,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得不到发展。其次,合作学习的方式未成为常态[1]。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学习中极其重要。但因为教师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不赞成召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的劳技素养得不到培养。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践活动未得到有效开展,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得不到全面提升。根据现阶段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有效改进的对策。
二、针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开展自主性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标准明确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重视小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认真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小学生的基本认知作为出发点,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劳技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提升劳技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要重视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在劳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体验自主学习劳技知识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劳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度学习,既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劳技素养得到提升。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开展“神奇的泥巴”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到泥材料的一般特点,初步了解泥制品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创设的情境,把宜兴紫砂壶、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泥料工艺品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泥料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泥土,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虽然小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但是在制作中认真学习,提升了学习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们围绕劳技学习的目标,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补充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劳技知识。因此,在劳技教学课堂中,需要经常性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交流学习,互相分享学习中的收获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互帮互助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交流创意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会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开展“纸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构造,让学生根据“纸娃娃”的制作步骤操作,制作出纸娃娃,同时在操作中学习纸工制作的基本技巧。接着教师把班级同学根据个体差异,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根据示意图采用纸张、剪刀等制作作品,同时和小组成员交流疑难问题,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纸娃娃的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制作小组”。教师也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所制作的作品和别的小组的不同之处,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全面培养学生劳技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达不到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尽量选择有针对性的劳动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校园、菜地、果园等劳动场所,在教学理论知識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中开展“无土栽培”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蔬菜栽培基地,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蔬菜的模式和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无土栽培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无土栽培蔬菜、花卉等。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更要不断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身边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场地[2]。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实践教学的特点,注重熟练连贯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树穿衣》时,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身边的小桶和石灰等让学生学习配浆,给校园中的树木刷浆,观察学生刷浆的动作,指导学生掌握刷浆的动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带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重视评价反馈,强化劳技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劳技学习过程,对提高自身劳动技能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成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小组完成情况和成员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微小进步予以肯定。尤其重视对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技素养。例如,“缝沙包”教学中,教师示范式的教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学生无法掌握缝制封口的方法。教师可搜集封口教学的视频,也可以把自己缝制封口的视频利用媒体呈现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可以正确掌握基本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技能后,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小组间进行沙包制作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作品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再以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的作品加以完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信心。
总的来说,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达不到实施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全面掌握课程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劳技课程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劳技课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评价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劳技素养,以此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磊.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22):64-65.
[2]田艳.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2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