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在认识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
比较、领悟、积累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收效。
针对相同的话题、内容,研究其不同的写法,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写水的清澈、透明。《与朱元思书》中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三峡》中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都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而《小石潭记》中则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通过写游鱼,间接的描写潭水的清澈、透明。
写江水的流速之快、凶猛湍急之势。《与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直接描写其形象,写出江水流速快、凶猛湍急之势,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三峡》中则有“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计算水的流程与其参照物的比较,让人感到江水流速之快、江水的凶猛湍急之势,运用的是间接描写。
写猿猴的啼叫。《与朱元思书》中是“猿则百叫无绝”,概括的描写了猿猴在密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之上不停啼叫的情景,抒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三峡》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具体描绘了猿猴在密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之上不停啼叫的情景,写了啼声的高低婉转与持续不断,写了啼声的凄凉与悲哀,写了回声的绵延与悠长,引起人无限的悲凉与伤感。
引导学生认识:古人描写景物,往往用不同的写法,表现出相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式可直接可间接,方法可具体可概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现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风烟俱尽,天山一色”,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是写天空晴朗,天地一统的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有差异。“风烟俱尽,天山一色”,是说设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描写了富春山的全貌,是一个明丽而又宁静的环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说傍晚,晚霞映照着孤鹜,在渐渐消失,明艳的秋水与碧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形象描写了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晚霞映照,鹜鸟归巢,秋水涟涟而明净,天空碧蓝而高远,水天相连的美景。两相比较:时间有异,后者有特定的时间,秋天傍晚,前者没有,或雨后天开的夏天,或雪后初霁的冬日;从动静看,前者由动到静,后者动静同存;从色彩看,前者由浓到淡,淡雅清新,后者浓淡共在,浓则艳丽动人,淡则宁静致远。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写了雪景,但方法、意境和情感都有所不同。从写法上看,前者从大处描写,先概述后具体,先实写后虚写,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后者不但从大处描写了,而且注意了从细处刻画。从意境上看,前者磅礴雄浑,突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特点,后者惨淡沉郁,突出了“天寒地冻”的特点。从抒写的感情上看,前者是乐观、豪迈,后者则为惆怅。同时,我们也很明显的感到:写景的角度、方法、创造的意境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冰天雪地、奇寒无比的边塞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友人,更显得惆怅难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了春意融融、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熔铸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巧妙的把朋友离别的哀伤心情表现了出来。两相比较,都能表达送别时的情感,都是写作者与友人分手时的动人情景,驻足凝望友人远去,直到友人消失,仍不肯离去,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但送别的环境迥然不同。一个在天寒地冻的西北边塞,一个是春光无限的长江岸边。
送别是千百年来,诗人描写的内容之一,同是送别,然而风格迥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较,王勃的最好,它一洗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情调,以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无伤感、凄怆之情,感情格调高昂,是送别诗中璀璨的明珠。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阅读资料,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找准内容、形式的比较点,求同求异,由此及彼,延伸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领悟是深层思维的境界,积累是思维的自然结果,比较久了,领悟深了,积累也就牢了、多了。
姜永国,胡晓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比较、领悟、积累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收效。
针对相同的话题、内容,研究其不同的写法,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写水的清澈、透明。《与朱元思书》中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三峡》中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都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而《小石潭记》中则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通过写游鱼,间接的描写潭水的清澈、透明。
写江水的流速之快、凶猛湍急之势。《与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直接描写其形象,写出江水流速快、凶猛湍急之势,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三峡》中则有“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计算水的流程与其参照物的比较,让人感到江水流速之快、江水的凶猛湍急之势,运用的是间接描写。
写猿猴的啼叫。《与朱元思书》中是“猿则百叫无绝”,概括的描写了猿猴在密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之上不停啼叫的情景,抒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三峡》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具体描绘了猿猴在密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之上不停啼叫的情景,写了啼声的高低婉转与持续不断,写了啼声的凄凉与悲哀,写了回声的绵延与悠长,引起人无限的悲凉与伤感。
引导学生认识:古人描写景物,往往用不同的写法,表现出相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式可直接可间接,方法可具体可概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现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风烟俱尽,天山一色”,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是写天空晴朗,天地一统的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有差异。“风烟俱尽,天山一色”,是说设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描写了富春山的全貌,是一个明丽而又宁静的环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说傍晚,晚霞映照着孤鹜,在渐渐消失,明艳的秋水与碧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形象描写了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晚霞映照,鹜鸟归巢,秋水涟涟而明净,天空碧蓝而高远,水天相连的美景。两相比较:时间有异,后者有特定的时间,秋天傍晚,前者没有,或雨后天开的夏天,或雪后初霁的冬日;从动静看,前者由动到静,后者动静同存;从色彩看,前者由浓到淡,淡雅清新,后者浓淡共在,浓则艳丽动人,淡则宁静致远。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写了雪景,但方法、意境和情感都有所不同。从写法上看,前者从大处描写,先概述后具体,先实写后虚写,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后者不但从大处描写了,而且注意了从细处刻画。从意境上看,前者磅礴雄浑,突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特点,后者惨淡沉郁,突出了“天寒地冻”的特点。从抒写的感情上看,前者是乐观、豪迈,后者则为惆怅。同时,我们也很明显的感到:写景的角度、方法、创造的意境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冰天雪地、奇寒无比的边塞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友人,更显得惆怅难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了春意融融、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熔铸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巧妙的把朋友离别的哀伤心情表现了出来。两相比较,都能表达送别时的情感,都是写作者与友人分手时的动人情景,驻足凝望友人远去,直到友人消失,仍不肯离去,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但送别的环境迥然不同。一个在天寒地冻的西北边塞,一个是春光无限的长江岸边。
送别是千百年来,诗人描写的内容之一,同是送别,然而风格迥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较,王勃的最好,它一洗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情调,以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无伤感、凄怆之情,感情格调高昂,是送别诗中璀璨的明珠。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阅读资料,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找准内容、形式的比较点,求同求异,由此及彼,延伸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领悟是深层思维的境界,积累是思维的自然结果,比较久了,领悟深了,积累也就牢了、多了。
姜永国,胡晓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