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i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鲁岩,我的弟弟,他点燃一支烟,在缭绕升腾的烟雾中完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纪念父亲蒋心焕的文章。他是学习理工科的,条理性强。而我点燃好几支烟,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只有父亲那晚从重症病房推出来的遗体定格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晚,我牢牢地盯住父亲的脸庞,装殓的小伙子在熟练地忙活着,我和爱人一直站在父亲的身边,好像那一时刻悲哀从我的身上剥离了一样。我们把父亲抬上灵车,爱人在前座,我在后排,身边躺着父亲,沿着经十路白天刚冲洗的宽阔的马路前行,那一刻我觉得温暖,好像父亲还在。
   我八个月时,因父母工作繁忙,被送到老家江苏南通。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大,在老家我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现在回想起来,依稀就在眼前。慢慢长大了,每年春节,父亲都带我踏上回家的路。那时坐火车回家过年要带很多东西,父亲常背着沉重的行李,一手提着给兄弟姊妹的礼物,一手牵着我在熙熙攘攘的站台奔跑,直到坐上座位,火车的长笛在耳边响起,我们才放下心来。下了火车,我们又登上长江边回乡的轮船,轮船启航的汽笛声缓慢有力,仿佛是故乡的召唤。一夜后,父亲的步伐更加有力轻捷,小脚奶奶慈祥地站在巷口,张开怀抱……以至于现在每当我听到铁路广播音、类似的汽笛声,都有莫名的惆怅。到家后,父亲的兄弟姊妹都会欢快地围绕他的身边,争先恐后地问候。父亲一一回应着。许多年后,父亲曾对我说:“那时家里很穷,我上学的学费都是你二叔在外面打工挣来的,我对不起他们啊!”可我知道,父亲每月留下生活费后,其余的工资都寄回老家;老家的旧房子拆迁,他得到的那份钱平分给了弟弟妹妹。
   父亲是慈祥的老人,他上下打量晚辈的时候,你总会感到一股温暖在心底升起。他帶的23位研究生,每位都对我的父亲亲敬有加,有时候我就很纳闷。但这次父亲病重住院,在他与弟子的互动中,我突然明白了。父亲总是为他的弟子们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为他的弟子遇到的瓶颈问题感到忧心,总是能在弟子遇到困扰时循循善诱;弟子们也惦念着这个慈爱的老头,也会在第一时间欢呼着向他汇报成绩,也会在不开心的时候向他倾诉。
   我在山师附小读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叛逆,老师讲课我坐在课桌上,崔秀英校长来了也纹丝不动,还逃学。老师告状到家里,恰巧让放学的我看到,那夜我去外面过夜了,但早上还是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早晨六点,我坐在教室的台阶上,凝望着不远处一只死去的小猫,又冷又饿。这时,父亲骑着自行车来了,对我说:“小松,回家吧。” 我默默地上了自行车的后座,双手紧抓自行车后座前端的铁框。父亲带着我,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前行,他的身影来回摆动,双腿在奋力轮流蹬着车。回到家里,父亲给我端上面条馒头咸菜,我狼吞虎咽起来。父亲在我的身边站了一会,他也许想说点什么吧,但还是什么也没说。
   一天上午阳光明媚,父亲指着他那两大橱书对我说:“你可以看看这些书。”我开始摆弄起书来,我发现,父亲的书橱里鲁迅的书居多,然后是郭沫若的,再就是孙犁等一些现代作家的。鲁迅的,看不懂,只记得语言犀利,间或骂骂人。突然,我在书橱最底层最里面发现了一本已经破烂不堪的书,书名赫然在目——《红岩》。我一时好奇,读起来。
   时光是一个封存不住的东西,它在缓缓流淌,很快,我中专毕业工作了,最好的出路就是山东师范大学夜大。我中专的专业是轻工机械,我问父亲再选择什么专业好,父亲不假思索地说:“中文。”我听从父亲的建议,如愿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夜大五年本科。五年 ,人生有几个五年?平常晚上学习,周末一上午学习。我喜欢的科目听得津津有味,记得最清楚的是魏建老师的课。他穿戴整洁,讲课旁征博引,把我们都吸引住了,好像有点遨游书海的意味。那时,我不在家里住,住在山师校园里。晚上无聊的时候,什么书都看,反正对什么都有兴趣。住校园也是件有趣的事,艺术系练歌房里经常传来悠扬的琴声;坐在石椅上,透过核桃树的间隙仰望蓝天的感受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体育系当时在全国都有名,也是一个大系,每当他们招生,我都驻足观看,清晨黄昏在体育场上闪动的跑步身影让人感觉充满活力。现在回想起来,很感激父亲给我指明的这条通向光明之路。
   很多次,我都在问,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当你留意时,的确存在;当你漫不经心时,它就无影无踪。转眼父亲80多岁了,我50多岁了。这时的父亲已经走路蹒跚,但慈爱依旧。父亲罹患前列腺肿瘤,在齐鲁医院做了手术,在家里躺了一段时间后就下床活动了,但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恐惧。他的弟子们这时来得更加频繁了,在房间与父亲畅谈或合影,谈人生的感悟,父亲频频点头,笑而不语。那段时间,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明天星期六了,我们一起去山师职工食堂吃饭如何?”我每次都答应,但其实每次我都有点不乐意。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父亲88岁,又患食道癌,已经是晚期。在医院里,父亲得到尽心的医治和无微不至的照料,重症监护室微信视频里传出的父亲安泰的面容给了我莫大的安慰。每次视频连线结束,我都把手机紧紧贴在脸颊上,潸然泪下。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远去就是远去了,父亲再一次教育了我!
   点上一支香烟,蓝色烟雾在升腾,清茶在翻滚,感恩所有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国家没有让我们背负过大的负担,展望未来,全面社保的覆盖,让我们感到放心,安心。
其他文献
摘 要:安业8号是山东省邹平县安业农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熟、花皮、大果型一代杂交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约100 d,果实发育期33 d;具有果个大、花皮韧、易坐果、品质优、抗性强、适应范围较广等突出特点。  关键词:西瓜;新品种;安业8号;中熟;高产    1 育种目标    目前生产上花皮西瓜品种种植面积相对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优质、高产的花皮西瓜品种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笔者在本所现有花皮西瓜品种
一   盛夏的昆嵛山是另一种生气。   这座逶迤百余里的山脉,如天地间一扇巨大山水屏风,矗立于胶东半岛。登上主峰泰礴顶,俯瞰昆嵛全貌,但见群峰如浪,盘旋着、咆哮着、奔腾着,正欲发出阵阵轰鸣。万千幽壑,如霹雳破地,裂透千仞,令人揣想那极底处的神秘,心中顿生寒意。古木参天,不知几亿斯株,肩并肩排成方阵紧密团结在一起,自有一种沉默的力量。飞瀑流泉,山东、山南、山西、山北、山间,数不胜数,由此形成的汉
文清丽是鲁迅文学院第3届高研班学员,我是第15届学员,按说此等前辈只能遥望、仰望,可是鲁迅文学院又办了回炉班,即第28届高研班,我们相差12届的学员做了同学,而且巧的是分小组的时候,分在了一个小组——鲁28第一组,成员有邵丽、文清丽、于晓威、黄孝阳、邰筐、瓦当、补丁和我。选组长时,大家推选文清丽做组长。文清丽憨厚地笑着说:“你们是不是看我老实,让我当组长?”邰筐还是谁说:“因为你作品写得好,人好,
一、阳台的黑色记忆   如果你是一只猫,听我的,不要轻易到阳台去。除非,你断定那里属于你。即使跟着人类去了阳台,也要保持高度警惕。我这样说是有惨痛教训的。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当时要是没跟着主人进北阳台,断奶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最起码,不会那么快发生。   说起断奶的那段日子,真叫人心酸。我和哥哥姐姐被关在北阳台,那里只有一碟粮食一碗水一盆猫砂。粮食,看起来颜色脏乎乎的,有股冲鼻子的香味,和妈妈的奶
血缘之外的任何愛,坚持二十年,也该算深爱。业余写作已二十年。二十年的所有周末都被它缠绕着,分割着。但,最终是陪伴着,支撑着。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写作——祛除生命恐慌的药》。那时的我,还算年轻。   年轻的生命,因为成长,总有虚空生出来。这种虚空常常像黑洞,吸着人很多的精神,让你看自己就像看黑洞一样茫然无措——这条命就要老了,这条命还一事无成,这条命就要白活了……类似的恐慌,密密麻麻
我写下这句诗句  在山鸡的鸣叫 布满  山坡的春天  我不思桃花  清明日的崔护 桃花虛掩的长衣  太多的魂牵梦绕与孤独  也不言梨花  胡天的八月 白草抽打的北风  山回路转 空阔的马蹄印太多寒冷  我只对杏花说  我是冬日里发出的那首  想念春天的诗笺  咫尺的路  我走了千里  走成了 二月剪刀风口中的一场碎雪  在清明的前日  终于赶到你的花期  顾影相盼 杏眼迷离
如题所说,似是溢美之词,其实是读了王昕朋作品后的真实想法。   与王昕朋相识在北京后海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到《民族文学》杂志社去看朋友,刚好王昕朋在那里。昕朋身材瘦小、结实,对人热情、友善,说话也直爽、痛快。文学让我们彼此感觉没有隔阂,天南海北地聊得热火朝天,开心处便一起大笑。   读他的小说,我和一些作家评论家朋友常发出惊奇之问。他作为国家机关的一名干部,却以自己的文字,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疾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都需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那走过的路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所体验过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在回首和回味时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期“国民记忆”中,宫泉激的《过年》,是对胶东地区独特过年习俗的品味。这些习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乡土生活、乡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包括了饮食、
扎鲁特草原  我是如此惧怕 仅一日 我的身体  已天翻地覆 灵魂 正在向你  舒缓的山体 恣肆的格桑花 奔腾的马蹄  那样的形状过渡  我是如此期待 不为移情别恋而羞耻  自责可以抛弃 疲倦可入羊圈 风暴放归旷野  尚未成为你时 你也未完成我  那时候 我们共同唱起陌生的歌  命运突然撞进来 阻拦是多么徒劳  不如用柔软的草 粗粝的酒 宽阔的袍  用愉悦和温柔流水  去迎接 拥抱 万物将躺下去  
很荣幸成为丁力先生的长篇小说《深圳故事》最初的阅读者之一。丁力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编辑张颐雯老师介绍过来的,她已经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丁力的若干小说,觉得丁力的写法很适合《当代》杂志的风格,就无私地推荐给了我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文学“刊际主义”精神。非常巧,恰好当时《当代》的老主编周昌义也在看丁力的稿子,我们就决定一起看,哪兒好哪儿不好商量着来。  一看之下,觉得很惊艳。惊艳的首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