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一个老朋友突然要请我吃饭。坐下来才知道,他想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中年创业,然后他就想到了我拥有一点文字能力,以及“为人靠谱”,想要和我合作。
他本来是很安于现状的,夫妻俩都是白领,一个月加起来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生活安稳。以前他总说,人应该知足,少折腾一点,有时间多出去旅游玩耍。才过了两三年,他就彻底变了,从他的眼神中,我再也看不到知足带来的平静,而是充满了对物质的渴望。
我们开始了一次对话,其实是一次驴头不对马嘴的自说自话。
“我妻子的一个朋友,做服装设计的,以前和我们一样,开着十几万的车,后来自己在成都开了一家服装企业,现在已经开100多万的豪车了。”
“我现在理解的人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很快啊兄弟,这个朋友的服装厂两年时间就发展到40多名员工,100多万的车不是一辆,好几辆,她妹妹结婚的时候,她还送了一辆跑车。在成都,她已经买了三四套房,还有别墅。”
“现在工作很忙,如果真有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情是继续读书,跟我以前的老师好好再读几年书。”
“某报的记者某某,你认识吧,以前和我们差不多,后来自己做公众号,现在一条广告卖到8000元。他利用公众号的宣传能力做甜品店,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家连锁店。”
“知道,但不了解。我现在对形而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无论和同事或者一些有思想的采访对象交流,都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识,从中获得很多快乐。这种状态,和我的个性和能力非常匹配。”
“现在赚钱真的很容易。在美食方面我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源,一起做一个公众号,也许一年半载,你就能再买一套房。”
……
鉴于双方通讯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我只好打断他,然后实话实说:“兄弟,直接说吧,我对赚很多很多钱没有丝毫兴趣,我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开豪车,住别墅。”
“你无法预计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你看人家赚钱都这么容易,以后会有很多很多有钱人,那么我们手上这一点钱可能就一文不值了。”
他总算部分回到“对话”的原初意义上来了,我趁机解释:“这个世界上,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总有一些人会把一些内在的价值看得更重,我就认识不少这样的人,比如……”
这回是他打断了我:“不对,这种观念要改!”
我语塞之下,有点悲伤。十几年前,我们都一无所有,三四个人坐在街边一个小摊上吃几串麻辣烫,谈天说地,就能喝掉好几瓶白酒,快乐且满足,未料短暂的重逢,却是这般光景,感觉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他说“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这一点没有错,但我们感知的角度不一样。他感觉到周围的人越来越有钱,自己必须有所行动,而我则感觉到人们越来越无趣,熟人越来越陌生。
尽管彼此不能认同,但我并不低看他的追求,心里也希望他能成功。如果他不去尝试,他内心里会日益焦虑、煎熬,无法快乐。虽然我们的快乐具体内容有天壤之别,但作为一种感受则是一致的,人人都有权合法地追求快乐。
看上去,快乐是我们主动追求得到的,事实上却是被社会所强迫。青春期朋友们的交往,是源自一种“求取公约数”的需要,通过行为上的喜好简单结合在一起,获取表面的快乐。我们那时不知道,这种表面的快乐其实掩盖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一个空洞。但掩盖无法消除它的存在,时间拉长,这个空洞终于变得越来越清晰,它像一个巨大的胃,以我们的心理资源为食,如果不能持续获得填充物,就感觉整个人都会被吸进去。
不同的人,所需要的填充物大不一样,但很多人却天真地以为它是一样的。我想,在这个巨大的胃面前,不需要互相同化,各得其所就好。
他本来是很安于现状的,夫妻俩都是白领,一个月加起来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生活安稳。以前他总说,人应该知足,少折腾一点,有时间多出去旅游玩耍。才过了两三年,他就彻底变了,从他的眼神中,我再也看不到知足带来的平静,而是充满了对物质的渴望。
我们开始了一次对话,其实是一次驴头不对马嘴的自说自话。
“我妻子的一个朋友,做服装设计的,以前和我们一样,开着十几万的车,后来自己在成都开了一家服装企业,现在已经开100多万的豪车了。”
“我现在理解的人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很快啊兄弟,这个朋友的服装厂两年时间就发展到40多名员工,100多万的车不是一辆,好几辆,她妹妹结婚的时候,她还送了一辆跑车。在成都,她已经买了三四套房,还有别墅。”
“现在工作很忙,如果真有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情是继续读书,跟我以前的老师好好再读几年书。”
“某报的记者某某,你认识吧,以前和我们差不多,后来自己做公众号,现在一条广告卖到8000元。他利用公众号的宣传能力做甜品店,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家连锁店。”
“知道,但不了解。我现在对形而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无论和同事或者一些有思想的采访对象交流,都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识,从中获得很多快乐。这种状态,和我的个性和能力非常匹配。”
“现在赚钱真的很容易。在美食方面我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源,一起做一个公众号,也许一年半载,你就能再买一套房。”
……
鉴于双方通讯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我只好打断他,然后实话实说:“兄弟,直接说吧,我对赚很多很多钱没有丝毫兴趣,我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开豪车,住别墅。”
“你无法预计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你看人家赚钱都这么容易,以后会有很多很多有钱人,那么我们手上这一点钱可能就一文不值了。”
他总算部分回到“对话”的原初意义上来了,我趁机解释:“这个世界上,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总有一些人会把一些内在的价值看得更重,我就认识不少这样的人,比如……”
这回是他打断了我:“不对,这种观念要改!”
我语塞之下,有点悲伤。十几年前,我们都一无所有,三四个人坐在街边一个小摊上吃几串麻辣烫,谈天说地,就能喝掉好几瓶白酒,快乐且满足,未料短暂的重逢,却是这般光景,感觉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他说“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这一点没有错,但我们感知的角度不一样。他感觉到周围的人越来越有钱,自己必须有所行动,而我则感觉到人们越来越无趣,熟人越来越陌生。
尽管彼此不能认同,但我并不低看他的追求,心里也希望他能成功。如果他不去尝试,他内心里会日益焦虑、煎熬,无法快乐。虽然我们的快乐具体内容有天壤之别,但作为一种感受则是一致的,人人都有权合法地追求快乐。
看上去,快乐是我们主动追求得到的,事实上却是被社会所强迫。青春期朋友们的交往,是源自一种“求取公约数”的需要,通过行为上的喜好简单结合在一起,获取表面的快乐。我们那时不知道,这种表面的快乐其实掩盖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一个空洞。但掩盖无法消除它的存在,时间拉长,这个空洞终于变得越来越清晰,它像一个巨大的胃,以我们的心理资源为食,如果不能持续获得填充物,就感觉整个人都会被吸进去。
不同的人,所需要的填充物大不一样,但很多人却天真地以为它是一样的。我想,在这个巨大的胃面前,不需要互相同化,各得其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