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34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34-02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正迅速而广泛地向教育领域延伸,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要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我们必须切实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二) 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初一语文第二册中的《陋室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解,就在素材库中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
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學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① 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② 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在一定时期里把它当作某种辅助工具,固然也并非无关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比如,消灭错别字、掌握普通话读音,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那么能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得好些?比如,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怎样的进展?比如,作为提高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诵读,多年来一直很容易被忽视,那么能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诵读质量来一个大提高?比如,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
那我们来谈谈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正迅速而广泛地向教育领域延伸,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要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我们必须切实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二) 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初一语文第二册中的《陋室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解,就在素材库中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
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學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① 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② 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在一定时期里把它当作某种辅助工具,固然也并非无关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比如,消灭错别字、掌握普通话读音,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那么能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得好些?比如,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怎样的进展?比如,作为提高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诵读,多年来一直很容易被忽视,那么能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诵读质量来一个大提高?比如,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
那我们来谈谈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