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摄影泰斗黄岳泰跨界导演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0年以来的香港电影圈里,黄岳泰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香港摄影师学会荣誉会长,其从盛极一时的“邵氏”年代、香港新浪潮、内地香港合拍片时期一路走来,曾连续7年与洪金宝,成龙合作拍片,15次担任徐克的摄影指导,被吴宇森、袁和平、许鞍华、林岭东、陈可辛等导演亲切称为“泰哥”“阿泰”。
  时至今日
  这位“泰哥”创下的获奖纪录依然令人难以企及——拍摄完成超过120部影片,9次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带出的师徒、师孙众多。他很庆幸自己能够在相当段时间内保持每年拍摄10部以上电影的“战斗力”,并始终与钟志文,杜可风、鲍德熹等摄影师占据前三甲的地位。更值得他骄傲的是,他总能够率先接触到世界顶级摄影器材公司的最新产品,组织面向整个行业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使自己的思路不断更新。此外,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黄岳泰还参演过一些影片。他不肯为自己设置退休年龄,但希望在明年,即“60岁之前拍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实现一个久未完成的梦。
  接受《综艺报》专访时,黄岳泰正忙着宣传自己执导的悬疑爱情新片《别有动机》,他依旧通身白色,也大方承认自己“有点洁癖”,“哪怕拍摄时也要带上白手套”,只因“受高人指点”,说白色会给他“带来好运”。
  “我的人生,不在看电影就在拍电影”
  遇到黄岳泰喜欢的影片,他会痴迷地看上“十几二十遍”,有钱的时候买票,“没钱的时候就在散场后躲进洗手间,再开场时偷偷溜出来继续看。”
  黄岳泰入行之前,因“打架被赶出学校”,直至现在,他的文凭还停留在“高中没有毕业”阶段。这一点让他至今耿耿于怀,“做摄影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若当年香港有电影摄影课程,我宁可选择读完课程之后入行,也不会选择跟师傅”。
  黄岳泰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没有电影学院,也没有教授电影摄影的学习班,他只能通过订阅海外的电影摄影杂志和不断到影院看电影来揣摩每一个镜头的拍摄方法。遇到黄岳泰喜欢的影片,他会痴迷地看上“十几二十遍”,有钱的时候买票,“没钱的时候就在散场后躲进洗手间,再开场时偷偷溜出来继续看。”
  入行之前,身为长子的黄岳泰还跟随已经在电影摄影师行当摸爬滚打多年的父亲黄捷出入片场,“帮帮手”的同时开始着迷于Arriflex一款名为ZC的摄影机。李小龙去世的第二年,一批外语片摄制组涌入香港,黄岳泰也是在那时有机会进入摄制组,做一些上片、打板的工作。工作流程尽管简单,但黄岳泰却实在感受到了摄影的感染力,并对团队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彼时他第一次知道“摄影指导不用掌机”,于是暗自立志,“我要成为亚洲第一的摄影指导”。
  很快,黄岳泰在不到20岁时就进入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氏”),幸运地以“第二助理”的身份“跟”过了当时公司里共计16个老牌摄影师。当时的“第一助理”是刘满棠,家里有许多摄影百科全书,黄岳泰一有空就去他家里读书,所以在诸多师傅中,黄岳泰尊其为“正牌师傅”。行业里称这种随师学艺,接受严格专业训练的人为“红裤仔”。不仅是摄影师,几乎所有公司,所有剧组的幕后团队都是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开枝散叶”。此际,邵氏每年的影片生产量都超过两百多,使黄岳泰这样的年轻人快速成长。1年之后,就有导演看中他,使他破了当时最年轻摄影师的纪录。
  但机械地做个掌机人并不是黄岳泰的目的他总是对各种型号、各种体量的摄影机怀有兴趣,也一直认为摄影有学不完的知识。当他看到一本名为《American Cinema to grapher》的英文书时,被前辈摄影师告诫“这书里面讲的摄影器材是不会运到香港的”。此外,因当时香港经济环境不好,黄岳泰也曾向公司提出过“到美国读两年书,学成归来和公司签约5年”的请求,遭到了明确拒绝。却没料到,黄岳泰在邵氏做了4年半摄影师之后,被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艺城”)的老板麦嘉邀请去做“开国功臣”,如果答应,他就“真的有机会去操作那些书里的器材”。
  于是,黄岳泰正式加入新艺城,大刀阔斧地干起自己钟情的事业。黄岳泰不禁向《综艺报》记者感慨,“以前的剧组出外景,包括人员和器材也就是一台7座面包车的规模,后来单是我们摄影组的器材就有三个厢车。”
  步入80年代之后,黄岳泰有了与更多导演合作的机会,题材、类型不断更新,行业地位稳步提升。谈及过往,黄岳泰忍不住“炫耀”起来“我28岁结婚,花车用的就是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老板邹文怀的车。”
  金牌摄影VS“一部半导演”
  已经在北京定居6年的黄岳泰被万达、博纳等知名内地企业的老板争相追问“有没有新的导演计划”,当他真的拿出剧本,期待着3500万元左右投资时,收到的回复却是“你是泰哥,请给我一个亿的题材。”
  属于黄岳泰的辉煌,逐渐启幕。
  当徐克、许鞍华,张婉婷等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都有海外学习经验一并在电视台磨炼过两三年后投身电影业的导演集中亮相时,一改香港电影旧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香港电影的整体品质。那些早于黄岳泰入行的摄影师不再能满足这批新导演的要求,不到两三年的时间就全部销声匿迹了,而勇于、善于创新的新派摄影师“一下就被抢购一空。”
  黄岳泰回忆,新浪潮时期历经了很多“从无到有”——没有美术指导,所有的布景就依赖于导演的美术鉴赏力,直到李安对这方面的研究多起来,很多人才开始意识到Art Director的重要性,也逐渐才出现“美术指导”的岗位:不讲究硬光,柔光的区分,拍出来的影片缺乏真实性,黄岳泰就站出来强调灯光的打法,还会“拿出自己相当大一部分的片酬去请灯光师吃饭、喝酒、跳舞”,趁着酒劲和灯光师聊自己的理想。
  黄岳泰对技术的执著探索也换来了他人生最忙碌的阶段。每年超过10部影片,即便不是从头跟到尾,一些导演还是邀请其来监督、指导关键的特效场面。黄岳泰向《综艺报》记者强调“真正让我一夜成名的导演其实是执导《夜惊魂》的梁普志,他很喜欢我摆的构图”,“香港电影金像奖第一届都只颁给演员,从第二届才开始有技术奖,我是在第二届因这部影片获奖,那年三部戏提名,我占了两部。”   黄岳泰对合作过的香港导演如数家珍,当被问及最挑剔的一位,“徐克”两个字脱口而出。黄岳泰用“榨汁机”和“恶霸导演”形容自己的这位老友,“每一个镜头几乎都是苛求,又不给我时间调整”,“后来我也学聪明了,做好打三遍灯的准备。他爱着急,我就不让他等着”。不过回想起来,黄岳泰又真心觉得“只要跟过徐克这种导演,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与黄岳泰合作过的大导演还包括程小东、杨德昌等人,在他看来,“很多有声望的导演未必不欠缺用镜头增添戏剧张力的拍摄技巧”不管与谁合作,黄岳泰总有办法令导演“刮目相看”。但黄岳泰的准则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尽量选择没有合作过的导演,通过他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他数次拒绝过大导演们的大片机会,当然其中“最不爽,生气最久的还是徐克。”
  按照这样的准则,黄岳泰也甘愿去与一些年轻导演合作,最新的一代为黄真真。黄岳泰先后两次为黄真真担任监制和摄影指导,一方面传授了技巧,一方面也从中学会分配预算,为将来自己再当导演做好功课。
  黄岳泰直言不讳,1979年和1987年时,他曾自编自导了两部影片《发围》和《皇家师姐之雌雄大盗》。但第二部刚拍到一半,预算就已经全部花光,黄岳泰愧对老板,于是自己引咎辞职成了尴尬的“一部半导演”。
  可是如今,已经在北京定居6年的黄岳泰却被万达、博纳等知名内地企业的老板争相追问“有没有新的导演计划”,当他真的拿出剧本,期待着3500万元左右投资时,收到的回复却是“你是泰哥,请给我一个亿的题材。”
  不断适应内地气候
  《别有动机》的幕后班底,黄岳泰起用的大部分都是内地人员。在北京的6年里,他看到合适的摄影、灯光就让助理“打个星星记下来”,因为“内地相关收费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不然真的是养不起。
  黄岳泰想拍的剧本正是《别有动机》个涵盖犯罪、心理、推理、动作、爱情类型的项目,预计9月17日公映。黄岳泰透露,他前后已经修改过16稿剧本,主要是为了强调“不是用文字、而是用画面来拍电影”,反复磨合情节、细节。为了“尽量迎合内地观众”,黄岳泰甚至在剪辑完第一稿、很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专门补充了好多OS(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的声音,以及画中人的内心独白),“就怕好多年轻人不动脑子会看不懂”。
  此外,按照他的导演构想,不欲在明星方面花费过多成本,而是将预算集中于拍摄器材上。于是,黄岳泰用一年时间不停留意演员,“通过电视剧、DVD、电影看谁做得好、谁最近更火”。黄岳泰不喜欢改剧本的演员,几番商洽之后,最终确定了秦岚、高圣远、任达华、林家栋、刘威的组合阵容,共同讲述一个原本生活安稳幸福的富家千金,因丈夫和女儿的意外失踪挖出一桩20年前的绑架迷案的故事。
  影片2014年9月在京津两地开机,拍到三分之一时,因故事内容涉及公安、警匪等敏感题材,被要求“所有警匪片不能突出地域上的标志”,“所有街拍镜头,包括车牌号等都需要特效修改”。对于“痛苦的修改”,黄岳泰颇为感慨,“如果我早一点知道就会节省很多钱,每格都是钱啊”。
  不过,相比拍摄《宋家三姐妹》和《投名状》时期,黄岳泰还是觉得内地环境“改好了很多”,“那时候我看到的卫生状况和制片状况都太糟糕,一天拍摄20几个小时的惨痛经历让我真的不愿意来内地取景”。但是后来“内地电影从业者在这15年内进步神速,所有大片都在这里拍,让他们的操作熟练起来。一个大炮的镜头,内地可以很快摆好,而香港因为少用所以特别慢也摆不好”。再加上“香港电影投资已经走到极限,制作费高昂时就必须北上合拍”,“连杜琪峰这种原来拒绝的,现在也都投降了。”
  《别有动机》的幕后班底,黄岳泰起用的大部分都是内地人员。在北京的6年里,他看到合适的摄影、灯光就让助理“打个星星记下来”因为“内地相关收费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不然真的是养不起。”
  新片上映的票房将决定黄岳泰下一部影片拍什么题材、多大投资,而在成绩揭晓之前,黄岳泰还将继续完成接踵而来的摄影指导片约。接受《综艺报》记者采访前,他刚刚和儿子一起上阵,完成叶伟信执导、投资额达3亿元,梁家辉、舒淇、李连杰、黄晓明、Angelababy、古天乐、文章出演的《封神传奇》。
其他文献
10月16日,王丽萍新剧《大好时光》登陆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该剧以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男人不婚”作为观察视角,讲述20、30、40不同年龄段的3个男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成长故事。  王丽萍被誉为“金牌编剧”,此前的作品《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备受关注,《大好时光》能否再掀热话题,引起关注?新媒体网站迅速崛起,IP风行的大环境以及题材小众化的趋势对于这位以写当代都
期刊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由非盈利种子基金会筹办,主旨为“让值得分享的点子传播出去”。1984年,由曾任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的理查德·温曼发起了第一届TED大会。它最开始创办时强调的是技术与设计,但现在焦点已经随着组织不断扩大覆盖到各个领域,如科学,文化、学术等等。全世界的人都能从网上看到TED现场演讲直播,但每年仍旧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花7500美金购买
期刊
8月20-21日,以“创新、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在京举行。该展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承办。  据统计,本届展会交易金额(含意向)62亿元,较上届增长12.9%:参展节目共计49505部,较上届增加15%,其中电视剧20443部,595300集;电影5546部;纪录片,专题、栏目15940部;动画片7
期刊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日益壮大,更多投资者看到优秀影片市场成功的可能,愿意拍摄富有艺术深度的电影。这给了希望创作有深刻内涵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更多机会,他们持续的冲动既受到市场的激烈影响,更由于这是电影之于艺术家的天职与烙印。在资金缺乏的年代,他们尚且会抓住机会做出自己的“绝活”;在资金不缺的当下,向人性深度冲击的创作更是理所当然。  这就需要超越所谓“21岁幼稚观影市场”的藩篱。其实,上述年龄的群体中,现
期刊
互联网的世界,具有最适宜脱口秀生长的土壤环境,近两年自媒体,弹幕等“言论阵地”兴起,即为人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充分表达观点和见解的佐证,脱口秀类节目,正是表达观点,评论事件的一个绝佳载体。  盘点各大视频网站节目后不难发现,脱口秀是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优势所在,其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此类节目大抵可分为日常播报评论类、单人脱口秀,群体脱口秀,访谈、PGC/UGC(用户或专业团队自制上传)等几类。  “
期刊
一切从用户出发——作为全国第三大影院管理公司的星美国际影商城,很早就建立了自有团队经营影院用户大数据。从2015年上半年中国观众观影年龄数据来看,15-19岁的人群占11%,20-29岁的人群占41%,30-39岁人群占32%,40-49岁人群占10%,50岁以上人群及其他人群6%。其中,90后,00后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并在观影习惯中呈现出相相对集中的共性,  星美数据表明,不同于80后观影习惯
期刊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有综艺节目走起了“伪装者”路线。  2012年,湖南卫视开播《百变大咖秀》,让特效化妆走进观众视野:今年6月,腾讯视频力推特效化妆相亲节目《魅力野兽》,截至10月18日总播放量25264万次;10月14日,江苏卫视特效化妆真人秀《原来是你》首秀较佳,CS M50城收视率8.43%。  特效化妆在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真是连亲妈也认不出来,它是一个高门槛技术。中国顶级特效化妆技
期刊
从《十万个冷笑话》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些以往看似冷门的影片,却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这反映出整个产业正在发生巨变:首先是用户在变,年轻的观影人群在增长,年长的观影人群在下沉;其次是内容在变,年轻观众带动了青春片,动漫片等题材影片的市场繁荣。  90后“霸占”电影市场  “抓住大学生,就等于抓住了电影市场的未来”,这是众多电影从业者的共识。“懂社交的大数据”微信电影票的调查清晰表明
期刊
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90后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重要群体,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具体而言,90后大部分都是刚进入职场,或者仍然在校的青年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从经济社会地位而言,是相对边缘化的。因此,尽管90后群体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且更为擅长使用网络媒介,但他们目前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90后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从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新文化和新思潮的代表,他们所形成的青年
期刊
90后,你了解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