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听过“康乾盛世”的说法吧,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特别是乾隆中叶,清朝国力达于鼎盛,也可说是能和唐朝“贞观之治”相媲美的一段时期。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康熙、雍正二帝,皆为英主,但是他们的治国之道,各具千秋。康熙以“宽”成功,但后期也导致官民不畏法,诸事废弛;雍正则以“严”取胜,但也产生了政气繁苛、民受苦累的后果。乾隆在其后,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既不“宽”也不“严”,提出“宽严相济”的另一条新路。他说“宽严当得其中,若严而至于苛刻,宽而至于废弛,皆非宽严相济之道”。乾隆帝刚柔相济的为政之道,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类似对为政之道的精辟论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就是说“施政宽和,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和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事情的两面性,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在我们现代的学校管理中于此有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就这方面我也查阅了有关资料,下面就和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提出的“宽”,并不意味着软弱,实际上体现的是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而“严”并非残酷,而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
“宽”,其实质是情感投入,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容。这主要表现在对人上。《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子曰‘其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有一颗容人之心,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二是宽松。这主要表现在对事上。班级是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有期待被接纳、理解、尊重、信任和从精神上找到寄托、从感情上取得沟通、从心理上达到平衡的共同需要,同时,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具体问题面前,如只强调制度的严肃性的一面,而忽视灵活性的一面,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学生就会觉得管理是种约束,是限制人们的自由,对管理缺乏认同感,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出工不出力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处理问题时,掌握严而有度,让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的同时,感到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体会到管理者的一份情意和关怀。大凡一个班级都会遇到诸如大病初愈的孩子、留守儿童、身体残疾等孩子不能坚持正按时到校的情况,这对班级管理来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当事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我们就相应地给予“优惠政策”。只有真心实意地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救学生之所急,教师和学生的感情真实交流,双向沟通,形成了融洽、和睦的班级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正确对待学习,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起来也就心情舒畅。
“严父般教学子,慈母般爱学子”初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教师培训会上,颇有感触,而后的几年,一直在摸索如何融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有过迷茫,有过失败,但却一直践行了下来,并为此不断尝试与总结。
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严格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严而有格,才能让班级工作顺利展开。开学之初,我便制定了班级学生量化考核制度,并在平日的工作中严格执行,尤其是针对上课迟到,穿拖鞋,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逐步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是一些小事,小细节,也蕴含着做人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一些刚开始满不在乎的同学,被抓过几次之后,也开始注重起来,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慢慢的纠正。但是,仅有严格是不够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高要求,严要求,极易让学生在高压之下产生反抗甚至厌恶情绪,因此,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教师的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
慈母般爱学子……温暖有人情。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似乎不尽于此了,尤其是作为一位班主任,需要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格两方面健康发展,以达到教与学的双重目的。在班主任工作的摸索中,我有了自己的两点体会。
“严父般教学子”严格是基本,严如高山大海,爱如涓流小溪,我一直认为,作为师者,既需要严父般的高标准、严要求,又需要慈母般的细心赏识,爱心浇灌、不厌其烦。这不是中庸之道,是说为了学生和谐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当多重角色,体现个性的双重性,既要有严格、严肃、严厉的一面,又要有童心、爱心、耐心的一面。但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握好“严”与“爱”最恰当的度,如何实现好“严父”与“慈母”角色的适机巧然转换。为此,我不懈尝试,苦苦思量,成功过,迷惘过,失败过……颇有感触。
师者,严父般的高标准要求是需要慈母般的爱心浇灌才能实现。的确,作为一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站在一定高度培养学生和谐成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书育人,肯定需要我们师者提出具有一定高度的一系列标准来要求学生,引导学生,而不能鼠目寸光,只注重当前小范围背景的教育教学要求,把它仅当作阶段工作任务来完成,忽视教育的阶段持续性及协调性特点要求。这里所说的“严父”的爱,是具有前瞻性,高标准的,因而是深沉的。正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严父”型老师,总认为学生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最佳学习状态,离自己的要求还远,而忽视了随着时空发展,斗转星移,学生不断面临更新更多的刺激诱因,他们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是因为我们教育教学方式更新速率较慢,超越不了现实发展这一事实,于是,也就埋怨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其实,这实际上仅反映了学生狭义的课堂学习状态。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从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入手,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当然,目前要做到使教育对学生的刺激超过其他社会现实存在的诱因是很难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但我们却可以以慈母般的细心赏识,爱心浇灌来努力补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关怀与爱心,处处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潜在价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相信,即使是“迷途的羔羊”也会改变。当然,我们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好了,学风浓了,效果自然好了,高标准要求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师者,慈母般的赏识教育要在严父般的严要求下才能卓有成效。
诚然,教育教学中,慈母般的赏识教育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严父”型老师只注重高标准的提出,并严格要求,成天以一副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缺乏童心,简单粗暴,学生出错动辄批评,俨然私塾夫子形象,结果只能是学生不敢问了,老师为学生干着急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极端,我们只有捧出“慈母”般的赏识之心——“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而且是方方面面”,爱生如子,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的换位来面对我们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学生。但是不是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就不要了呢?当然不是。正因为“慈母”型老师的一贯赏识,爱心浇灌,不厌其烦,我们还不太知事的学生就以为,这个老师还可以“对付”,偶尔一次的“不听话”没有什么大不了,即使经常这样老师也不可能把我怎么样,部分“聪明”的学生还知道相关法律法规还规定了“老师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加之有父母与爷爷奶奶的疼爱,养成了为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认知,更认为这没有什么,不会怎么样。常此以往,结果不可收拾,于是,我们的老师也就在埋怨学生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纪律不好管理。所以,我认为,慈母般的赏识教育要在严格要求下才卓有成效。在实际的教育中,适度惩罚是必要的,必要的惩罚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必要的是非和挫折教育,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赏罚分明。只有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必要惩罚,学生才能在高标准要求引导下,赏识与爱心培育中,和谐健康成长,方显赏识教育本意与成效。
总之,“严父”与“慈母”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混合催化剂,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美与丑,好与坏,严与爱,“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其间的度,找到二者的统一面、结合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集这两种爱于一身,并把握好其中的度,巧然适时转换“严父”和“慈母”两种角色,灵活运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评价,让学生在这混合催化剂的作用下,和谐健康成长。
班级管理工作,尽管千头万绪,问题复杂,但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感情用事,凭一时冲动,盲目地下结论,武断地处理问题。要学会刚柔相济,把班级的每一件事办好,把碰到的每一个问题解决好。宽严相济,携手共进。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类似对为政之道的精辟论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就是说“施政宽和,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和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事情的两面性,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在我们现代的学校管理中于此有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就这方面我也查阅了有关资料,下面就和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提出的“宽”,并不意味着软弱,实际上体现的是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而“严”并非残酷,而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
“宽”,其实质是情感投入,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容。这主要表现在对人上。《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子曰‘其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有一颗容人之心,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二是宽松。这主要表现在对事上。班级是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有期待被接纳、理解、尊重、信任和从精神上找到寄托、从感情上取得沟通、从心理上达到平衡的共同需要,同时,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具体问题面前,如只强调制度的严肃性的一面,而忽视灵活性的一面,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学生就会觉得管理是种约束,是限制人们的自由,对管理缺乏认同感,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出工不出力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处理问题时,掌握严而有度,让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的同时,感到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体会到管理者的一份情意和关怀。大凡一个班级都会遇到诸如大病初愈的孩子、留守儿童、身体残疾等孩子不能坚持正按时到校的情况,这对班级管理来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当事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我们就相应地给予“优惠政策”。只有真心实意地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救学生之所急,教师和学生的感情真实交流,双向沟通,形成了融洽、和睦的班级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正确对待学习,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起来也就心情舒畅。
“严父般教学子,慈母般爱学子”初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教师培训会上,颇有感触,而后的几年,一直在摸索如何融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有过迷茫,有过失败,但却一直践行了下来,并为此不断尝试与总结。
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严格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严而有格,才能让班级工作顺利展开。开学之初,我便制定了班级学生量化考核制度,并在平日的工作中严格执行,尤其是针对上课迟到,穿拖鞋,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逐步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是一些小事,小细节,也蕴含着做人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一些刚开始满不在乎的同学,被抓过几次之后,也开始注重起来,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慢慢的纠正。但是,仅有严格是不够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高要求,严要求,极易让学生在高压之下产生反抗甚至厌恶情绪,因此,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教师的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
慈母般爱学子……温暖有人情。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似乎不尽于此了,尤其是作为一位班主任,需要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格两方面健康发展,以达到教与学的双重目的。在班主任工作的摸索中,我有了自己的两点体会。
“严父般教学子”严格是基本,严如高山大海,爱如涓流小溪,我一直认为,作为师者,既需要严父般的高标准、严要求,又需要慈母般的细心赏识,爱心浇灌、不厌其烦。这不是中庸之道,是说为了学生和谐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当多重角色,体现个性的双重性,既要有严格、严肃、严厉的一面,又要有童心、爱心、耐心的一面。但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握好“严”与“爱”最恰当的度,如何实现好“严父”与“慈母”角色的适机巧然转换。为此,我不懈尝试,苦苦思量,成功过,迷惘过,失败过……颇有感触。
师者,严父般的高标准要求是需要慈母般的爱心浇灌才能实现。的确,作为一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站在一定高度培养学生和谐成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书育人,肯定需要我们师者提出具有一定高度的一系列标准来要求学生,引导学生,而不能鼠目寸光,只注重当前小范围背景的教育教学要求,把它仅当作阶段工作任务来完成,忽视教育的阶段持续性及协调性特点要求。这里所说的“严父”的爱,是具有前瞻性,高标准的,因而是深沉的。正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严父”型老师,总认为学生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最佳学习状态,离自己的要求还远,而忽视了随着时空发展,斗转星移,学生不断面临更新更多的刺激诱因,他们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是因为我们教育教学方式更新速率较慢,超越不了现实发展这一事实,于是,也就埋怨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其实,这实际上仅反映了学生狭义的课堂学习状态。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从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入手,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当然,目前要做到使教育对学生的刺激超过其他社会现实存在的诱因是很难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但我们却可以以慈母般的细心赏识,爱心浇灌来努力补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关怀与爱心,处处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潜在价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相信,即使是“迷途的羔羊”也会改变。当然,我们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好了,学风浓了,效果自然好了,高标准要求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师者,慈母般的赏识教育要在严父般的严要求下才能卓有成效。
诚然,教育教学中,慈母般的赏识教育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严父”型老师只注重高标准的提出,并严格要求,成天以一副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缺乏童心,简单粗暴,学生出错动辄批评,俨然私塾夫子形象,结果只能是学生不敢问了,老师为学生干着急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极端,我们只有捧出“慈母”般的赏识之心——“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而且是方方面面”,爱生如子,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的换位来面对我们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学生。但是不是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就不要了呢?当然不是。正因为“慈母”型老师的一贯赏识,爱心浇灌,不厌其烦,我们还不太知事的学生就以为,这个老师还可以“对付”,偶尔一次的“不听话”没有什么大不了,即使经常这样老师也不可能把我怎么样,部分“聪明”的学生还知道相关法律法规还规定了“老师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加之有父母与爷爷奶奶的疼爱,养成了为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认知,更认为这没有什么,不会怎么样。常此以往,结果不可收拾,于是,我们的老师也就在埋怨学生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纪律不好管理。所以,我认为,慈母般的赏识教育要在严格要求下才卓有成效。在实际的教育中,适度惩罚是必要的,必要的惩罚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必要的是非和挫折教育,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赏罚分明。只有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必要惩罚,学生才能在高标准要求引导下,赏识与爱心培育中,和谐健康成长,方显赏识教育本意与成效。
总之,“严父”与“慈母”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混合催化剂,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美与丑,好与坏,严与爱,“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其间的度,找到二者的统一面、结合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集这两种爱于一身,并把握好其中的度,巧然适时转换“严父”和“慈母”两种角色,灵活运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评价,让学生在这混合催化剂的作用下,和谐健康成长。
班级管理工作,尽管千头万绪,问题复杂,但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感情用事,凭一时冲动,盲目地下结论,武断地处理问题。要学会刚柔相济,把班级的每一件事办好,把碰到的每一个问题解决好。宽严相济,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