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朋友们:
  大家好!
  前段时间,我母亲要去医院复查。本来说好了我带她去的,她怕影响我工作,就不声不响自己去了医院。湘雅医院还是那么多人,人山人海,母亲排了很久的队,可是轮到她的时候,突然才知道要健康码,不然无法进去。她像个无助的孩子,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最后只好打电话给我。我放下工作马上跑到医院。她还好,有一个在长沙本地的儿子,有什么事情打电话给我就行,可是还有一些外地来的老人,他们来看病可谓是困难重重。
  记得我去接母亲的时候,还有一对老夫妇同样被拦在外面,他们老两口头发都白了,其中老大爷还拄着拐杖。外面入口的台子放着一个喇叭,重复播放着需要健康码。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健康码是什么。那个时候太阳很大,老大爷晒得满头是汗,他着急地拿着自己的手机不断鼓捣,可是他的手机是一个老年机,连微信都没有。他央求工作人员说是外地来的,能不能通融一下,可是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通融,甚至因为人员太多,只回复了他们一句就去忙别的事情,剩下他们在一旁不知所措。看到这一幕,我很心酸,不知道他们为了来一趟医院到底准备了多久,也不知道他们能够看完病,还要走多少弯路。
  这个时代发展很快,我们都觉得要健康码很正常,可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就真的举步维艰了。
  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老人和地铁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地铁站规定,乘车时需要出示健康码或疫情通行证。但这位老人显然并不明白他需要出示什么东西,问了几次“健康码是什么”,工作人员再次询问疫情通行证时,大爷情绪有些激动地说:“没有这个东西,你们没有给我。”其实现在遇到这样困境的,并不仅仅是老人。在百度上搜索“老人不会二维码”的关键字,得到的相关结果有5130000个。几乎都是在反馈老人不会二维码、不会上网,生活遇到困难。
  很多老人,辛苦一生,在社会的浪潮里站稳脚跟,时代的洪流没有让他们倒下,可当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事物,却一筹莫展。有一个网友说得很好:“当初故宫全面推行网上售票,却忘了考虑当那些偏远地区的爷爷奶奶们,终于来到他们心心念念的北京故宫,却发现,那堵红墙怎么也进不去。”
  信息时代,绝大多数年轻人拿着手机,就能轻松搞定很多事情,但是对老人来说,手机里错综复杂的应用,繁复的指令,都让他们不知所云。在这个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世界里,他们突然变得像天外来客一样格格不入。信息化的发展,对年轻人来说如鱼得水,可对老年人来说,却在无形之中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他们越走越难。他们就像被隔绝在文明之外,墙的那头,是他们用毕生心血换来的全新世界;墙的这头,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被迫留在后面的他们。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个数据让人很意外,中国有14亿人口,也就是说,还有5亿人是不上网的。而且,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2%,相当于每100个人中,只有46个人接触过互联网。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4的人从未接触过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也根本不知道如何扫码,遇到情况他们只能茫然无措地站在一旁,这就是他们的现状。
  这个世界是割裂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最时尚最新潮的手机,可你不知道,有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使用的是老年机,而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实在隔得太远。有人说,不会使用智能机扫码的老年人,就不要出来购物了。有人说,老人去医院看病,为什么不要子女陪同着去?还有人说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跟不上时代的老年人要被淘汰。说这话的人,我只能说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凭什么老人就不能出来买东西?谁又能够保证自己每一次去医院都有子女陪?说淘汰言论的人,这完全是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见过老年机吗?那个手机的字都非常大,小的字体他们根本看不清。而且老年人的视力、思维和反应能力,都随着他们的年纪加大而变得很困难,和年轻人完全比不得。窦文涛曾说过一句话:“有时候做道德评判的时候,我总觉得有点心虚,你知道吗,因为人的处境真的很不一样。”深以为然。
  谁都年轻过,但是谁又不会老呢?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变老,也会面对新的变化手足无措,面对无比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生出愤怒而无力的感觉?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就看社会怎么对待弱势群体。我们当然需要文明,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照顾到所有群体,而不是冷冰冰地一刀切。文明,应该有温度。在大众觉得所有人都该学会新的技术时,也要允许一些特殊的存在,允许他们像初生的孩子一样懵懂,允许他们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比我们想象得要慢。
  社会的进步,是要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关怀,而不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我們无法保证自己永远年轻,给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和理解,给他们留下更多生存空间,也是为了我们的将来。智能时代,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才是真正的文明,不是吗?
  谢谢大家!
  (荐自“腾讯新闻”,本文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诗人戴望舒讲过一個笑话。一个胆小的人问一名水手:“你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死在哪里?”水手回答都死在海里。胆小的人又问:“为什么你还要出去远航?”水手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问胆小的人他的祖宗三代死在哪里,胆小的人说:“死在床上。”水手接着反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天天睡觉啊?”  面对社会的浩瀚大海,“出海远航”意义至少有三个:一是磨砺血性。二是可以得到人生的珍宝。三是不会产生后悔之心。看《曾国藩日记》,同
别让兴趣成为绊脚石  阿青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职某市行政单位。虽然上班的8个小时比较忙,但下班后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让阿青十分高兴,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为忙碌的生活增加一点情趣。  阿青的爱好是养宠物。发工资不久,阿青就买了一只乌龟,一个玻璃缸,但养了不长时间乌龟就死了。阿青不甘心又买了一只。有一次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才知道同事也是一个乌龟迷,而且养了很长时间了。看
长大后的遗憾,是没活成小时候想象的样子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满天繁星,有我想成为的那道光。我想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人无精神不立,我将胸怀抗美援朝精神,投身军旅生涯。  毛主席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志愿军战士凭借着这股“气”,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恼了也是不好办的”。这股“气”,其实就是“中国精神”。
老百姓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吴冠中到一个医生家里,发现摆了一堆挺丑的工艺品。他不禁感慨,许多人是知识分子,却也是美盲一个。  有段时间,吴冠中住在一个农民家里画画。每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先给房东大娘和邻居大嫂们看。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莫名其妙。吴冠中问她们哪里看不懂,她们经常说一句:“咱没文化,懂不了。”吴冠中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几次,吴冠中的状态很好,画出的画自己挺满意。他故意装作不满意的样子,把画拿给
大家好,我是谭飞。在编剧行业混迹多年,同行亲切地称呼我为“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我有一个立志于说真話的公众号,叫《四味毒叔》。前段时间,《四味毒叔》上了热搜,因为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真话。我说,有一个戏想找一个小鲜肉去演,小鲜肉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在拍摄地的1公里之内有五星级酒店,因为他不想上脏的厕所。当然这部戏最后没有用小鲜肉。话题上了热搜之后,很多网友追问,这个小鲜肉是谁。我当时没有正面回答这
眼睛睁着心灵就不会荒芜  一位同学点评我的文学和书画创作,大多是同学对我的溢美之词。他几次说到一个词:天赋。我知道,无论文学还是书画艺术,天赋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很多讲座时,我还是特别强调我的观点:勤奋与扎实。我说,我经常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站在案前,仔细对比任伯年和齐白石,对比苏轼和黄庭坚,对比刘海粟和徐悲鸿,我努力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区别。郑板桥和朱耷,就更不用说了。而至于培根、泰戈尔、屠
郑连斌教授是我国顶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专家,还获得了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郑连斌却是一个“抠得出名”的人。  尽管郑连斌承担着国家级的项目,但数十年来,他四处奔波时总是尽量找价格便宜的店铺,吃饭能吃饱就行,住宿有床睡就行。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从不讲究,坐火车或者搭顺风车算是条件好了,有时他还坐拖拉机、马车,一路颠簸着到大山深处做调查。  一个单肩包背得皮子全部脫落,一双手套
2020年4月16日凌晨5点,四川内江隆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个小伙子从7楼跳下坠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14日晚,小伙子骑车意外将一位老太太撞伤,小伙子没有逃逸,自行报警之后,把老太太送到医院。护工询问小伙子是否需要请人照顾老太太,小伙子回答自己没钱,请不起护工,他决定自己当护工,照顾老太太在医院的生活。后来根据老人描述,在小伙照顾她期间,几乎没看到他吃饭。4月15日,老太太的女儿赶到医院,
央视的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每每看时心情都很复杂。尤其有一种画面简直让我不忍直视,就是当亲生父母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女,却被主持人告知,孩子一时还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暂时还不想来见你们,或者勉强来见了,却表情麻木,甚至连一句温暖的话都不肯对父母说时,父母眼里的那种落寞委实让人心痛。  我想,如果当初失散的原因是惨遭父母遗弃,暂时不见,完全在情理之中,亦无可厚非。但倘若是当年被人贩子拐卖
朋友最近比较烦,对门的一位老人订了份报纸,送报纸的人每次来都把门敲得震天响。  一次去朋友家,恰巧遇上送报人在使劲敲门,并且大声喊老人的名字。良久,门开了,一位老婆婆颤巍巍地接过报纸。这时朋友从对面打开了门,他被吵醒了。朋友一脸不高兴,又不好对老人发作,便带着不满对送报人说:“你这人真是,将报纸从门缝塞进去不就得了。你天天这样扯着喉咙喊,你不累吗?”  送报人愣了愣,目光异样,但没有回答,径直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