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使美国银行业整体经受了一次巨大冲击。面对相同的外部环境,有些银行出现净损失,有些利润下滑,有些则保持了利润的持续增长。目前危机已充分发展,并且自危机开始银行已披露四个季度的财务报告,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对次贷危机中不同业绩的银行,在业务组合和发展模式上具有差异的典型案例作比较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银行可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绩优银行究竟是由于侥幸,还是由于业务组合和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若是后者,那么它们的业务组合和发展模式对银行业是否具有一般意义,可否作为银行业今后发展的指导和借鉴。本文拟通过银行典型案例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初步答案。
损失严重银行的业务分析
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美国2001年经济衰退和此次的金融危机具有不同的特征。银行业在2001年衰退中普遍维持相对稳定业绩。然而其中大部分银行在最近周期中却出现业绩下降或遭受巨大损失。所以银行在最近周期中能维持自身持续稳定增长,则更能表明其业务组合和发展模式具有维持长期稳定增长的特性。
对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银行和业绩最好银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可发现:损失最大和业绩最好银行之间在业务组合以及周期发展模式方面确实具有一定差异,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它们之间的业绩差异。
从损失最大银行的典型案例看,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业务组合缺陷。在这次危机中,美国损失最大的两家银行是两个在业务组合上处于极端的机构:单一业务银行——全国金融公司和金融超级市场——花旗集团。这两个机构在业务组合上具有共同缺陷——抗周期冲击的脆弱性和业务收入的非稳定性,这些都为它们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埋下了伏笔。
单一业务银行——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CFC)是住房抵押贷款专业银行,也是美国最大房贷以及次贷发行银行之一。近几年CFC曾采取多元业务战略,在2006年房贷业务收入占比由2001年的78%减少到48%。但该占比仍高于大银行平均值的34%。而且其多元化仍围绕住房贷款开展,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住房贷款发放这一基础业务。所以CFC仍是一家围绕住房贷款提供全面服务的单一业务银行。
金融超级市场银行——花旗集团业务组合处在另一极端。它是美国少数几家以金融超级市场为战略模式的混业经营银行。花旗的混业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确曾帮助其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保持收入稳定。但随着该银行的不断膨胀,花旗的规模和范围扩张似乎已接近限度。市场在几年前就开始怀疑花旗已大到出现了规模和范围负效应。不仅如此,花旗还采用了比其他同业更冒进的战略,从事了太多高收益高风险业务。例如,其2005年业务组合中,非利息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5%。而这些非利息收入业务中,低风险业务如存款服务仅占1.12%,而高风险业务如资本市场交易占15.4%。相应地,由于其收入波动性高,其表示系统性风险的beta值也较高。例如花旗2005年beta值为1.2,高于银行业均值0.93。花旗次贷危机损失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资本市场交易的减值损失。
此外花旗的次贷危机损失不仅源于它从事的高风险业务,而且由于其业务线之间的高相关性抵消了多元化降低整体风险的效应。例如财富管理一向是其优质业务线。但由于其中包含了对冲基金这些另类投资产品交易,当花旗的另类投资部门遭受损失时,财富管理部门为了帮助客户规避损失紧急出售头寸,结果仅此一项便导致2.5亿美元减值损失。
周期业务发展模式缺陷。顺周期是银行业普遍采取的长期资产业务发展模式。特征为:在经济顺应房屋市场上升周期时,扩大信贷,降低贷款利率,降低贷款标准,低估风险,减少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使房贷等长期信贷余额大幅上升,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在下降/衰退周期时,增长周期发放的贷款出现损失,银行开始反向操作,结果导致收入和利润大幅减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上述两家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采用这种顺周期的发展模式。CFC和花旗在前几年房屋市场高速发展的周期,大量从事高风险房屋贷款发放和房屋贷款相关证券投资,并且放松贷款标准,累计了大量高风险资产;在房屋衰退出现后,由于损失大幅上升,两家机构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增加,不得不采取紧缩对策,使收入和利润下降。相应地,这两家曾在2001年衰退及其后的上升阶段表现出色的机构,在这次危机中业绩大幅下降。
CFC过于集中住房贷款的业务模式虽经受住了以投资减少为特征的2001年衰退,在2000~2004年美国中型银行5年股东价值增值排名中曾名列第一(波斯顿咨询公司,2005),却经不住2007年房屋市场衰退引起的房贷违约冲击,以及和房贷证券交易相关的市场损失冲击。CFC2007年凈损失7亿美元,主要来自房贷业务以及房贷相关资本市场交易业务。2007年银行业股价普遍下降,但CFC股价跌幅远大于银行业均值。花旗也有同样经历。它在1999~2004年股票回报高于S&P500指数,也高于S&P金融股和同业股票指数,但2007年以来股票价值大幅下降,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第二季度净损失25亿美元,每股收益EPS从一年前的1.24美元下降到-0.54美元。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几乎所有银行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但确实有些银行受到的冲击有限,其中维持最好业绩和稳定增长的银行和损失最大银行相比,拥有更合理的业务组合并适当采取逆反周期发展模式。本文采用美国银行公司和威尔士戈公司作为案例分析。
美国银行公司(US Bancorp,以下简称USB)
USB是一家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地区性全能银行。2007年末总资产2380亿美元,是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该银行有四大业务线:批发银行、全球支付、财富管理和证券服务及个人银行服务。
USB在次贷危机中的业绩
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的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三个季度内主要业绩数据。
财务业绩
营运收入持续增长,但扣除损失准备金的净收益波动增长,分别为9.42亿美元、10.9亿美元和9.5亿美元。主要原因也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投资减值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
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18.3%、21.3%和17.9%,远高于同期银行业一般水平,成为2007年美国盈利最高的银行之一。
股票市场业绩
三个季度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53美元、0.62美元和0.53美元,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股东总回报(TRS,股票增值+现金收益):2003~2007年均13.2%;2007年为-7.9%,但仍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值-16.9%。USB在波斯顿咨询公司2003~2007年均TRS排名中,在全球大银行中排名第21,在美国银行业中排名第7;在2007年全球大银行TRS中排名第24。
股东红利稳定维持在0.425美元。而同期许多银行为了增加资本金持续减少分红。
2008年9月股票P/E值14.29,和美国货币中心银行的15.4接近。
股票价格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USB经验概述
USB维持稳定业绩的经验是:健全的资产负债表,多元化业务特别是收费业务组合,资本管理,对三大风险的严格控制,一贯注重于维持可接受的信用和收益波动性和信用质量,采用谨慎的信贷文化和授信标准。明确具体的股东总回报战略,将普通股回报目标定为收益的80%,采取红利加股票回购的形式。
USB業务组合特征
USB注重业务多元化发展,并且大力开发收费业务。利息收入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非利息收入稳定增长,其在净收入中占比在2007年从1998年的36%上升到50%。
房贷和证券资产特征
近几年银行业大量进入次级房贷追逐高利润,USB也未能免俗。但USB头脑相对清晰,更注重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相对回避次贷业务和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坚持根据房利美、房地美制定的标准,集中发放可被这些机构收购的合格常规房贷,其中64%的LTV(指楼住房贷款对住房价值的比率)未超过80%。并且房贷发放地域广泛,平衡分布在24个州,没有像其他银行集中在房价上升最快的几个州。例如加州是该银行主要业务地区,也是房价上升最快地区,但USB在该地区房贷占比维持在6.2%左右。2007年末,USB房贷违约率从0.42%上升到0.86%,但仍远低于银行业一般水平5.8%。相应地,USB全部贷款核销率也低于银行业一般水平。同时,由于USB房贷以合格常规产品为主,所以在危机发生后也未出现其他银行难以出手待售房贷的困境。
非利息收入业务组合特征
USB回避高波动性业务特别是市场交易类业务,交易收入在2002年以前曾占非利息收入4%~5%,2003年以后基本不再从事交易业务,而是集中开发低波动性业务。从2007年业务结构看,低波动性业务例如存款服务收入从1999年的11.7%上升到15%;中等波动性业务中集于信托和投资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支付和交易服务等信用市场风险有限,收入相对稳定的业务。
USB相对稳定的收入结构,使其股票市场beta值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例如2001~2005年,USB平均beta值为0.64,低于银行业的0.93。这种非利息业务及收入结构的优势在市场动荡时期得到集中体现。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由于证券减值而出现非利息收入大幅下降,USB虽也遭受1.07亿美元证券减值损失,但其非利息收入季度同比依然持续上升,成为吸收损失的主要来源。
信托和财富管理一向是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因为该业务管理的是长期、稳定资产,并且主要收入结构是基于资产及其交易规模的收费和佣金,与市场变动方向关系不大,受经济周期影响有限。在次贷危机中,其他业务线都出现下降,但这一业务线独领风骚。例如,据波斯顿咨询公司对全球5大类银行的股东总汇报TSR考察,2003~2007年资产管理类银行年均TSR最高;而2007年则只有资产管理类TSR为正,其他均为负。
USB业务组合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吻合发展模式
采取顺周期发展模式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普遍采用了收缩业务规模的对策。而收缩的动因可分为两大类:损失及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不充足的银行被迫选择缩减;损失有限资本相对充足的银行主动选择缩减。而UBC的长期资产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逆反周期特征,正是由于采用这一模式USB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有限,依然维持资本充足,使其信贷业务和经济周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依然有能力持续增长。USB不仅没有选择缩减业务,反而认为次贷危机为其扩张业务提供了难得机会。近几个季度,它采取一系列动作增加资源投入、扩大新客户、提供新业务、提高市场份额。
典型数据是其信贷资产的持续增长。美国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特别是房贷供给在2008年以来大幅减少,USB则趁机收复失地扩张市场,不仅能够持续满足老客户需求,而且吸引了那些被其他银行拒之门外的新客户。
USB对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
USB应对次贷危机损失的策略也使它减少了损失。银行对证券资产不同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在证券减值发生时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美国大部分银行将部分证券置于交易账户项下。这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按市场定价,并且减值部分直接计入损益表。次贷危机发生后,房贷相关证券资产减值使持有交易类房贷证券的银行直接形成实际损失。还有许多银行将部分证券置于待售账户项下。这类资产虽也采用公允价值,但其减值不直接计入损益表而是计入未实现损失。但问题是,许多银行采用特定时点全部风险作为评估资产价值的基础,结果在公允价值下降时,这些机构往往不仔细分析公允价值波动所揭示的原因,不预测未来现金流,而是采取折价销售方式尽快退出市场,结果使其中某些本可避免的损失成为实际损失。
而USB未将证券资产划分在交易账户项下,而是在持有到期和待售账户项下。USB对待售项未实现损失证券未采用折价销售,而是认真分析其前景,分析其中可能造成永久损失和价值可能恢复的部分,分析是否有可能持有其中资产到期或到市场价值恢复之日。USB分析发现,其中的政府债券、GSE发行债券或私有公司高级别债券的未实现损失主要来自利率上升导致的利差变动;而其他债券损失则主要来自信用风险上升导致的利差扩大。所以USB预期可以收回本息,不打算在到期或市场价值恢复之前出售这些债券。相应地这些债券未计入永久性损失,由于这类债券占全部证券的大部分,所以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减轻了USB的次贷损失。
威尔士戈公司(Wells Fargo & Co,以下简称WFC)WFC和USB业务性质十分相似,都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地域性全能银行。2007年末总资产5750亿美元,是美国第五大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线:社区银行业务,家庭和消费者金融服务,批发银行业务,财富管理。
WFC在次贷危机中的业绩
WFC和USB在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二季度这三个次贷危机影响严重季度内的主要业绩也很相似,同为美国绩优银行。
财务业绩
营运收入持续增长,但净收益增长波动较大,分别为13.6亿美元,20亿美元,17.5亿美元。主要原因也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投资减值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
ROE分别达17.1%、16.86%和14.6%,远高于同期银行业一般水平,成为2007年美国股本回报率最高的银行之一。
股票市场业绩
WFC在波斯顿咨询公司对全球大银行TRS排名中,2003~2007年均排名第38,2007年排名上升到第28。在美国全部银行中2003~2007年TRS排名第11,年均RTS为8.6%,不仅未随市场下降反而持续上升。
在其他银行缩减股东红利时,WFC持续增加红利,例如,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普通股每股分红0.31美元,第二季度上升到0.34美元,这是WFC连续第21年增发红利。
2008年9月股票P/E值14.3,和美国货币中心银行的15.4接近。
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41,0.60,第二季度下降到0.53美元,但高于市场预期的0.49,同比下降3.54%,但降幅低于货币中心银行的18.65%。
股票价格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明显超过银行业平均水平。
WFC经验概述
WFC和USB具有共同特征:业务风格相对保守,注重资产负债表健全,注重控制三大风险,将风险管理和信贷质量作为衡量和达到成功之基石。此外的主要因素则也是合理的业务组合以及适当的逆反周期发展模式。
WFC区别于其他银行的最大特征和优势是:长期坚持提升单位客户拥有的WFC产品量基本战略。WFC注重满足客户全面需求,争取对每位客户提供尽量多金融服务,通过交叉销售提升每位客户拥有的WFC产品量。
自1996~2007年,其交叉销售量几乎年年突破。例如,美国个人客户在同一银行拥有的产品量平均为2件,(以人均16件金融产品,平均来自8家机构算出)而WFC个人客户对该银行产品的人均拥有量高达5.64件,公司客户平均拥有量高达6.3件,而中间市场客户更是高达8件。WFC收入增长的80%来自对现有客户交叉销售更多产品。其最终目标是个人人均WFC产品拥有量达8件。这种交叉销售战略导致的高人均产品拥有量使WFC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能够维持收入稳定增长。因为客户从同一银行固定购买的产品越多,客户忠诚度越高,关系越稳定,为银行带来的收入也越稳定。
WFC业务组合特征
利息收入仍是主要业务,但非利息收入增长快速,占比从1996年的36%在2007年上升到46%。
房贷和证券资产特征
WFC在危机前曾是美国第二大房贷发行机构,也是最大的次贷发放机构之一,2007年在美国房贷发行市场占13.7%份额。2005~2006年次贷发行额从326亿上升到742亿美元,发行额和增速均居前列。WFC房贷总额大,但在全部资产中占比相对较小。例如住房贷款余额占全部资产的25%,房贷相关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7%,远低于全国金融公司、华盛顿互惠等机构。
WFC在次贷危机中也遭受较大损失,其净核销率高于银行业一般水平。
但相对而言,WFC比其他同业更注重风险管理,资产质量和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全。例如WFC注重回避高风险业务,在其他银行大量发放次贷和投资CDO等结构性产品的2004~2007年,WFC仅发行了有限的非优级房贷,并且将主要部分出售给房贷证券投资者,仅保留其中最优质部分。所以WFC估计这段时期发放的房贷损失仅占2~4%。
不同于花旗,WFC也未大量参与结构性产品投资,并且维持相对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证券主要由高流动性,低风险的政府代理以及私有MBS组成。例如2007年私有机构发行的CMO占全部资产的1.25%,占全部债券资产的27.7%,其中主要是由第一房贷作抵押的AAA级别债券。而且交易账户项下证券占比有限,例如2006年为9.2%,2007年下降到7.5%,持有交易类证券的主要意图是为客户管理市场价格风险。待售项下证券占主要部分,2006~2007年为80%左右。其主要功能是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对冲,以及长期收益提升。这种资本市场对策使WFC房贷证券交易损失相对较小。
非利息收入组合特征
WFC的高波动性交易业务占比小,并且在近几年下降,从2005年的3.9%在2007年下降到2.9%。低波动性业务维持在17%左右。其他中等波动性业务中信托和投资管理等业务占比最大。相应地,其beta值在2005年为0.55,远低于银行业平均值0.93。
WFC的这一业务组合使该银行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远低于花旗和全国金融公司。和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普遍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WFC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非利息收入季度同比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存款服务,信用/借记卡,保险,信托和投资服务,并且其中房贷服务收费增长抵消了房贷发行收费下降。
WFC业务组合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吻合发展模式
WFC也注重采用逆反周期发展模式来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目标。WFC由于在房屋市场上升时期采取审慎原则使损失有限,在下行周期系统性损失不可避免时,得以通过收入增长弥补损失而未损及资本实力或资本充足水平,维持稳定的业绩,因此具有持续扩张的潜力。并且WFC将其他银行收缩业务视为扩张业务、资产、客户、市场份额的史无前例机会。例如,危机以来,其他银行退缩甚至完全撤销房贷部门,而WFC则在提升信贷标准的条件下继续扩张房贷发行业务,依靠收复其他银行因无能力或主动退却留下的失地扩大市场份额。WFC在危机中一如既往地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成为客户可依赖的长期信贷资源,维持长期、稳定、跨越周期的客户关系,为其业务继续扩张打下基础。
USB和WFC所采用的更加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业务组合以及业务周期性发展模式对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的全球银行业很可能具有一般性借鉴意义。
中国银行业注定要扩大非利息收入业务。但采用什么樣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组合更有可能维持收入和利润长期稳定增长,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它取决于个别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和收益—风险组合偏好。但可以确定的是:
第一,对业务组合的选择一定要采用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切忌随大流,切忌跟着市场起哄。特别是要谨慎扩张资本市场交易这类波动性太大的业务。因为非利息业务和利息业务相比波动性更大,业务风险更高,并不如许多人认为的必定是一种低风险低资本占用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本身不能保证减少银行整体风险,相反可能提高银行整体风险,关键在于合理的业务组合选择。
第二,银行业务特别是长期资产业务的发展有必要适当采取逆反周期模式。从短期看这种模式可能影响收入增长,但从长期特别是跨周期看,它可以更有效地维持银行业务收入和利润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损失严重银行的业务分析
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美国2001年经济衰退和此次的金融危机具有不同的特征。银行业在2001年衰退中普遍维持相对稳定业绩。然而其中大部分银行在最近周期中却出现业绩下降或遭受巨大损失。所以银行在最近周期中能维持自身持续稳定增长,则更能表明其业务组合和发展模式具有维持长期稳定增长的特性。
对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银行和业绩最好银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可发现:损失最大和业绩最好银行之间在业务组合以及周期发展模式方面确实具有一定差异,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它们之间的业绩差异。
从损失最大银行的典型案例看,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业务组合缺陷。在这次危机中,美国损失最大的两家银行是两个在业务组合上处于极端的机构:单一业务银行——全国金融公司和金融超级市场——花旗集团。这两个机构在业务组合上具有共同缺陷——抗周期冲击的脆弱性和业务收入的非稳定性,这些都为它们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埋下了伏笔。
单一业务银行——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CFC)是住房抵押贷款专业银行,也是美国最大房贷以及次贷发行银行之一。近几年CFC曾采取多元业务战略,在2006年房贷业务收入占比由2001年的78%减少到48%。但该占比仍高于大银行平均值的34%。而且其多元化仍围绕住房贷款开展,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住房贷款发放这一基础业务。所以CFC仍是一家围绕住房贷款提供全面服务的单一业务银行。
金融超级市场银行——花旗集团业务组合处在另一极端。它是美国少数几家以金融超级市场为战略模式的混业经营银行。花旗的混业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确曾帮助其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保持收入稳定。但随着该银行的不断膨胀,花旗的规模和范围扩张似乎已接近限度。市场在几年前就开始怀疑花旗已大到出现了规模和范围负效应。不仅如此,花旗还采用了比其他同业更冒进的战略,从事了太多高收益高风险业务。例如,其2005年业务组合中,非利息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5%。而这些非利息收入业务中,低风险业务如存款服务仅占1.12%,而高风险业务如资本市场交易占15.4%。相应地,由于其收入波动性高,其表示系统性风险的beta值也较高。例如花旗2005年beta值为1.2,高于银行业均值0.93。花旗次贷危机损失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资本市场交易的减值损失。
此外花旗的次贷危机损失不仅源于它从事的高风险业务,而且由于其业务线之间的高相关性抵消了多元化降低整体风险的效应。例如财富管理一向是其优质业务线。但由于其中包含了对冲基金这些另类投资产品交易,当花旗的另类投资部门遭受损失时,财富管理部门为了帮助客户规避损失紧急出售头寸,结果仅此一项便导致2.5亿美元减值损失。
周期业务发展模式缺陷。顺周期是银行业普遍采取的长期资产业务发展模式。特征为:在经济顺应房屋市场上升周期时,扩大信贷,降低贷款利率,降低贷款标准,低估风险,减少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使房贷等长期信贷余额大幅上升,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在下降/衰退周期时,增长周期发放的贷款出现损失,银行开始反向操作,结果导致收入和利润大幅减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上述两家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采用这种顺周期的发展模式。CFC和花旗在前几年房屋市场高速发展的周期,大量从事高风险房屋贷款发放和房屋贷款相关证券投资,并且放松贷款标准,累计了大量高风险资产;在房屋衰退出现后,由于损失大幅上升,两家机构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增加,不得不采取紧缩对策,使收入和利润下降。相应地,这两家曾在2001年衰退及其后的上升阶段表现出色的机构,在这次危机中业绩大幅下降。
CFC过于集中住房贷款的业务模式虽经受住了以投资减少为特征的2001年衰退,在2000~2004年美国中型银行5年股东价值增值排名中曾名列第一(波斯顿咨询公司,2005),却经不住2007年房屋市场衰退引起的房贷违约冲击,以及和房贷证券交易相关的市场损失冲击。CFC2007年凈损失7亿美元,主要来自房贷业务以及房贷相关资本市场交易业务。2007年银行业股价普遍下降,但CFC股价跌幅远大于银行业均值。花旗也有同样经历。它在1999~2004年股票回报高于S&P500指数,也高于S&P金融股和同业股票指数,但2007年以来股票价值大幅下降,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第二季度净损失25亿美元,每股收益EPS从一年前的1.24美元下降到-0.54美元。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几乎所有银行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但确实有些银行受到的冲击有限,其中维持最好业绩和稳定增长的银行和损失最大银行相比,拥有更合理的业务组合并适当采取逆反周期发展模式。本文采用美国银行公司和威尔士戈公司作为案例分析。
美国银行公司(US Bancorp,以下简称USB)
USB是一家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地区性全能银行。2007年末总资产2380亿美元,是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该银行有四大业务线:批发银行、全球支付、财富管理和证券服务及个人银行服务。
USB在次贷危机中的业绩
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的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三个季度内主要业绩数据。
财务业绩
营运收入持续增长,但扣除损失准备金的净收益波动增长,分别为9.42亿美元、10.9亿美元和9.5亿美元。主要原因也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投资减值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
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18.3%、21.3%和17.9%,远高于同期银行业一般水平,成为2007年美国盈利最高的银行之一。
股票市场业绩
三个季度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53美元、0.62美元和0.53美元,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股东总回报(TRS,股票增值+现金收益):2003~2007年均13.2%;2007年为-7.9%,但仍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值-16.9%。USB在波斯顿咨询公司2003~2007年均TRS排名中,在全球大银行中排名第21,在美国银行业中排名第7;在2007年全球大银行TRS中排名第24。
股东红利稳定维持在0.425美元。而同期许多银行为了增加资本金持续减少分红。
2008年9月股票P/E值14.29,和美国货币中心银行的15.4接近。
股票价格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USB经验概述
USB维持稳定业绩的经验是:健全的资产负债表,多元化业务特别是收费业务组合,资本管理,对三大风险的严格控制,一贯注重于维持可接受的信用和收益波动性和信用质量,采用谨慎的信贷文化和授信标准。明确具体的股东总回报战略,将普通股回报目标定为收益的80%,采取红利加股票回购的形式。
USB業务组合特征
USB注重业务多元化发展,并且大力开发收费业务。利息收入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非利息收入稳定增长,其在净收入中占比在2007年从1998年的36%上升到50%。
房贷和证券资产特征
近几年银行业大量进入次级房贷追逐高利润,USB也未能免俗。但USB头脑相对清晰,更注重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相对回避次贷业务和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坚持根据房利美、房地美制定的标准,集中发放可被这些机构收购的合格常规房贷,其中64%的LTV(指楼住房贷款对住房价值的比率)未超过80%。并且房贷发放地域广泛,平衡分布在24个州,没有像其他银行集中在房价上升最快的几个州。例如加州是该银行主要业务地区,也是房价上升最快地区,但USB在该地区房贷占比维持在6.2%左右。2007年末,USB房贷违约率从0.42%上升到0.86%,但仍远低于银行业一般水平5.8%。相应地,USB全部贷款核销率也低于银行业一般水平。同时,由于USB房贷以合格常规产品为主,所以在危机发生后也未出现其他银行难以出手待售房贷的困境。
非利息收入业务组合特征
USB回避高波动性业务特别是市场交易类业务,交易收入在2002年以前曾占非利息收入4%~5%,2003年以后基本不再从事交易业务,而是集中开发低波动性业务。从2007年业务结构看,低波动性业务例如存款服务收入从1999年的11.7%上升到15%;中等波动性业务中集于信托和投资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支付和交易服务等信用市场风险有限,收入相对稳定的业务。
USB相对稳定的收入结构,使其股票市场beta值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例如2001~2005年,USB平均beta值为0.64,低于银行业的0.93。这种非利息业务及收入结构的优势在市场动荡时期得到集中体现。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由于证券减值而出现非利息收入大幅下降,USB虽也遭受1.07亿美元证券减值损失,但其非利息收入季度同比依然持续上升,成为吸收损失的主要来源。
信托和财富管理一向是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因为该业务管理的是长期、稳定资产,并且主要收入结构是基于资产及其交易规模的收费和佣金,与市场变动方向关系不大,受经济周期影响有限。在次贷危机中,其他业务线都出现下降,但这一业务线独领风骚。例如,据波斯顿咨询公司对全球5大类银行的股东总汇报TSR考察,2003~2007年资产管理类银行年均TSR最高;而2007年则只有资产管理类TSR为正,其他均为负。
USB业务组合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吻合发展模式
采取顺周期发展模式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普遍采用了收缩业务规模的对策。而收缩的动因可分为两大类:损失及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不充足的银行被迫选择缩减;损失有限资本相对充足的银行主动选择缩减。而UBC的长期资产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逆反周期特征,正是由于采用这一模式USB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有限,依然维持资本充足,使其信贷业务和经济周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依然有能力持续增长。USB不仅没有选择缩减业务,反而认为次贷危机为其扩张业务提供了难得机会。近几个季度,它采取一系列动作增加资源投入、扩大新客户、提供新业务、提高市场份额。
典型数据是其信贷资产的持续增长。美国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特别是房贷供给在2008年以来大幅减少,USB则趁机收复失地扩张市场,不仅能够持续满足老客户需求,而且吸引了那些被其他银行拒之门外的新客户。
USB对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
USB应对次贷危机损失的策略也使它减少了损失。银行对证券资产不同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在证券减值发生时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美国大部分银行将部分证券置于交易账户项下。这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按市场定价,并且减值部分直接计入损益表。次贷危机发生后,房贷相关证券资产减值使持有交易类房贷证券的银行直接形成实际损失。还有许多银行将部分证券置于待售账户项下。这类资产虽也采用公允价值,但其减值不直接计入损益表而是计入未实现损失。但问题是,许多银行采用特定时点全部风险作为评估资产价值的基础,结果在公允价值下降时,这些机构往往不仔细分析公允价值波动所揭示的原因,不预测未来现金流,而是采取折价销售方式尽快退出市场,结果使其中某些本可避免的损失成为实际损失。
而USB未将证券资产划分在交易账户项下,而是在持有到期和待售账户项下。USB对待售项未实现损失证券未采用折价销售,而是认真分析其前景,分析其中可能造成永久损失和价值可能恢复的部分,分析是否有可能持有其中资产到期或到市场价值恢复之日。USB分析发现,其中的政府债券、GSE发行债券或私有公司高级别债券的未实现损失主要来自利率上升导致的利差变动;而其他债券损失则主要来自信用风险上升导致的利差扩大。所以USB预期可以收回本息,不打算在到期或市场价值恢复之前出售这些债券。相应地这些债券未计入永久性损失,由于这类债券占全部证券的大部分,所以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减轻了USB的次贷损失。
威尔士戈公司(Wells Fargo & Co,以下简称WFC)WFC和USB业务性质十分相似,都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地域性全能银行。2007年末总资产5750亿美元,是美国第五大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线:社区银行业务,家庭和消费者金融服务,批发银行业务,财富管理。
WFC在次贷危机中的业绩
WFC和USB在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二季度这三个次贷危机影响严重季度内的主要业绩也很相似,同为美国绩优银行。
财务业绩
营运收入持续增长,但净收益增长波动较大,分别为13.6亿美元,20亿美元,17.5亿美元。主要原因也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投资减值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
ROE分别达17.1%、16.86%和14.6%,远高于同期银行业一般水平,成为2007年美国股本回报率最高的银行之一。
股票市场业绩
WFC在波斯顿咨询公司对全球大银行TRS排名中,2003~2007年均排名第38,2007年排名上升到第28。在美国全部银行中2003~2007年TRS排名第11,年均RTS为8.6%,不仅未随市场下降反而持续上升。
在其他银行缩减股东红利时,WFC持续增加红利,例如,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普通股每股分红0.31美元,第二季度上升到0.34美元,这是WFC连续第21年增发红利。
2008年9月股票P/E值14.3,和美国货币中心银行的15.4接近。
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41,0.60,第二季度下降到0.53美元,但高于市场预期的0.49,同比下降3.54%,但降幅低于货币中心银行的18.65%。
股票价格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明显超过银行业平均水平。
WFC经验概述
WFC和USB具有共同特征:业务风格相对保守,注重资产负债表健全,注重控制三大风险,将风险管理和信贷质量作为衡量和达到成功之基石。此外的主要因素则也是合理的业务组合以及适当的逆反周期发展模式。
WFC区别于其他银行的最大特征和优势是:长期坚持提升单位客户拥有的WFC产品量基本战略。WFC注重满足客户全面需求,争取对每位客户提供尽量多金融服务,通过交叉销售提升每位客户拥有的WFC产品量。
自1996~2007年,其交叉销售量几乎年年突破。例如,美国个人客户在同一银行拥有的产品量平均为2件,(以人均16件金融产品,平均来自8家机构算出)而WFC个人客户对该银行产品的人均拥有量高达5.64件,公司客户平均拥有量高达6.3件,而中间市场客户更是高达8件。WFC收入增长的80%来自对现有客户交叉销售更多产品。其最终目标是个人人均WFC产品拥有量达8件。这种交叉销售战略导致的高人均产品拥有量使WFC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能够维持收入稳定增长。因为客户从同一银行固定购买的产品越多,客户忠诚度越高,关系越稳定,为银行带来的收入也越稳定。
WFC业务组合特征
利息收入仍是主要业务,但非利息收入增长快速,占比从1996年的36%在2007年上升到46%。
房贷和证券资产特征
WFC在危机前曾是美国第二大房贷发行机构,也是最大的次贷发放机构之一,2007年在美国房贷发行市场占13.7%份额。2005~2006年次贷发行额从326亿上升到742亿美元,发行额和增速均居前列。WFC房贷总额大,但在全部资产中占比相对较小。例如住房贷款余额占全部资产的25%,房贷相关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7%,远低于全国金融公司、华盛顿互惠等机构。
WFC在次贷危机中也遭受较大损失,其净核销率高于银行业一般水平。
但相对而言,WFC比其他同业更注重风险管理,资产质量和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全。例如WFC注重回避高风险业务,在其他银行大量发放次贷和投资CDO等结构性产品的2004~2007年,WFC仅发行了有限的非优级房贷,并且将主要部分出售给房贷证券投资者,仅保留其中最优质部分。所以WFC估计这段时期发放的房贷损失仅占2~4%。
不同于花旗,WFC也未大量参与结构性产品投资,并且维持相对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证券主要由高流动性,低风险的政府代理以及私有MBS组成。例如2007年私有机构发行的CMO占全部资产的1.25%,占全部债券资产的27.7%,其中主要是由第一房贷作抵押的AAA级别债券。而且交易账户项下证券占比有限,例如2006年为9.2%,2007年下降到7.5%,持有交易类证券的主要意图是为客户管理市场价格风险。待售项下证券占主要部分,2006~2007年为80%左右。其主要功能是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对冲,以及长期收益提升。这种资本市场对策使WFC房贷证券交易损失相对较小。
非利息收入组合特征
WFC的高波动性交易业务占比小,并且在近几年下降,从2005年的3.9%在2007年下降到2.9%。低波动性业务维持在17%左右。其他中等波动性业务中信托和投资管理等业务占比最大。相应地,其beta值在2005年为0.55,远低于银行业平均值0.93。
WFC的这一业务组合使该银行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远低于花旗和全国金融公司。和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普遍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WFC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非利息收入季度同比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存款服务,信用/借记卡,保险,信托和投资服务,并且其中房贷服务收费增长抵消了房贷发行收费下降。
WFC业务组合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吻合发展模式
WFC也注重采用逆反周期发展模式来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目标。WFC由于在房屋市场上升时期采取审慎原则使损失有限,在下行周期系统性损失不可避免时,得以通过收入增长弥补损失而未损及资本实力或资本充足水平,维持稳定的业绩,因此具有持续扩张的潜力。并且WFC将其他银行收缩业务视为扩张业务、资产、客户、市场份额的史无前例机会。例如,危机以来,其他银行退缩甚至完全撤销房贷部门,而WFC则在提升信贷标准的条件下继续扩张房贷发行业务,依靠收复其他银行因无能力或主动退却留下的失地扩大市场份额。WFC在危机中一如既往地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成为客户可依赖的长期信贷资源,维持长期、稳定、跨越周期的客户关系,为其业务继续扩张打下基础。
USB和WFC所采用的更加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业务组合以及业务周期性发展模式对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的全球银行业很可能具有一般性借鉴意义。
中国银行业注定要扩大非利息收入业务。但采用什么樣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组合更有可能维持收入和利润长期稳定增长,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它取决于个别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和收益—风险组合偏好。但可以确定的是:
第一,对业务组合的选择一定要采用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切忌随大流,切忌跟着市场起哄。特别是要谨慎扩张资本市场交易这类波动性太大的业务。因为非利息业务和利息业务相比波动性更大,业务风险更高,并不如许多人认为的必定是一种低风险低资本占用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本身不能保证减少银行整体风险,相反可能提高银行整体风险,关键在于合理的业务组合选择。
第二,银行业务特别是长期资产业务的发展有必要适当采取逆反周期模式。从短期看这种模式可能影响收入增长,但从长期特别是跨周期看,它可以更有效地维持银行业务收入和利润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纽约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