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极简史:古人纳凉的好帮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yuw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初秋时节,在暑后还有些闷热的夜里,宫女们会三五成群地“轻罗小扇扑流萤”。一把扇子,在没有电器的古代,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帮手。那么,扇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最早长什么样子呢?
  扇子的起源
  “扇”的本义是扇动,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为使用时需要来回扇动,扇子因扇动而得名。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时篇》中记载,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说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这是因为不希望人为地干扰“盛阳之气”。《六韬》卷二《励军》中也有将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说法。这都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就已经有了“扇”之名。
  我国先秦古书《世本》上记载“武王作翣(shà)”,认为扇子是周武王发明的,这自然是靠不住的。扇子的发明应该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而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在感到炎热的时候自然会拿上一个片状的东西扇动取凉,如果某个东西被固定地用于扇风取凉,也就意味着扇子的问世。《说文解字》中说:“萐(shà),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这是说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扇子古代也叫“箑”,很可能最早就是用萐莆叶做成的,后来用竹子做骨架,并用竹篾编织,所以改成了“竹字头”。扇又写作“翣”,应该是有些扇子是用鸟羽制作的缘故。
  扇子形制多种多样。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来看,扇子可分为屏扇(又叫硬扇)和折扇两种。我们说扇子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是指屏扇而言。至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的折扇,在我国出现很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折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腰扇即为折扇。《南齐书·刘祥传》中记载说:“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资治通鉴》记载:“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折扇出现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云:“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则唐人已有矣。”《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折扇”条采纳方以智的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五《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中国。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这是说中国的折扇是北宋时期从日本传过来的,明朝永乐年间才流行开来。
  至于折扇的发源地,据学者们考证应是日本。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了作者在宣和六年(1124年)出访高丽时的所见所闻,书中卷二十九《供张二》记载说:“画折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观其所馈(当作缋,即绘字)衣物,信然。”当时的高丽还不能制造画折扇,他们的画折扇是从日本传去的。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录了杭州城里各行各业的店铺,其中就有“周家折揲(叠)扇铺,陈家画团扇铺”。折叠扇有专卖店,说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不过当时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因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时至今日,折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们今天所说的“扇形”就是指折扇展开的形状。
  扇子的形状
  折扇的形状大同小异,毋庸赘言。屏扇则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圆形的,古称团扇,团就是圆的意思。西汉班婕妤的《团扇歌》(又名《怨歌行》)是现存诗文中最早吟咏团扇的作品,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古人喜欢用明月来比喻团扇,这不仅因为团扇之圆似明月,而且团扇多用白色绢帛制成,其皎洁也与明月相似。东汉《持扇图》中大多数人手持的也都是团扇。
  团扇当中最有名的要数五明扇。晋潘尼《扇赋》云:“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安众”是一种方形古扇的名字。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五明扇盖取中央四方皆开明之意。
  方形扇古代也比较常见。东汉班固《竹扇赋》云:“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这是说扇子的使用有季节性,人们的爱好有圆有方。方扇有两种,一种是门扇形的,扇柄在一侧,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扇就是这种样式,另一种方扇的扇柄在正中。
  介于方圆之间的是方圆结合的扁形扇,九华扇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三国魏曹植《九华扇赋序》云:“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帝赐尚方竹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
  还有六角形的扇。唐陸遵《六角扇赋》云:“扇有异体,六角其尤。”《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说,王羲之曾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卖六角竹扇,但问津者很少,王羲之便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太婆有些不大高兴,干干净净的扇子上胡乱涂上几个字,不是更没人要了吗?王羲之对老太婆说:“你就说这是王羲之写的,每把要价一百文钱。”结果老太婆的六角扇很快抢购一空。
  又有上为半圆、下为方形的方圆结合的扇子,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中就有这种扇子的图。另外,跟展开的折扇形状相似的“扇形”的屏扇历史上早就存在,羽毛扇的造型大都如此。小说家言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拿的大约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
  古代诗文中常提到合欢扇。前文所提及的《团扇歌》中就有“裁为合欢扇”之句。合欢扇是团扇的一种,其特点是扇柄从顶穿下,将扇面均分为两半,如合欢树之对生复叶,故称合欢扇。
  典籍中还提到比翼扇。晋嵇含《伉俪》诗:“夏摇比翼扇,冬卧蛩蛩毡。”“比翼”和“蛩蛩”都是传说中的动物。《尔雅·释地》云:“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比”是并列的意思。每只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一个眼睛,单独一只鸟是没法飞行的,只有两只鸟匹配在一起才能飞行,所以叫比翼鸟。蛩蛩相传是一种兽类动物,它与距虚兽相依为命,形影不离。所以比翼扇指成对的扇子,蛩蛩毡指成对的毡毯。   扇面的材料
  最初人们大约是直接拿着植物的大叶子当扇子来扇风的,但这种扇子容易干枯,难以长久使用。当人类学会了编织技术后,开始像编织席子那样编织扇子。编织的材料有竹篾、植物叶子等。用竹篾编织的扇子叫竹扇。用植物叶子编织的以蒲葵扇和蒲扇为常见。
  蒲葵扇是用蒲葵树的叶子编成的。唐代方干《题隐者居》诗中有“蒲葵细织团团扇”之句。《晋书·谢安传》中说,谢安年轻时就有盛名,人们很爱慕他。他在中宿县官府做事的同乡被官府解雇,同乡在回家途中到京城看望谢安。谢安问他带了些什么货物回来,同乡说:“有蒲葵扇五万。”谢安便拿着同乡的一把蒲葵扇摇晃。京城的士人们听说谢安摇的是他同乡带来的蒲葵扇,纷纷仿效,争相购买,价格一涨再涨,同乡因此发了大财。因蒲葵叶与芭蕉叶类似,所以蒲葵扇也叫芭蕉扇。芭蕉扇因在《西游记》中有扇灭火焰山的神奇功效而闻名天下,事实上芭蕉扇并不是用芭蕉叶做的。
  鸟的翎毛也是古人制扇的常用材料,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雉尾扇的出现应该远在商代之前,手持鸟羽跳舞是原始图画中常见的情形。《诗经》中不少诗篇写到人们手持鸟羽跳舞的情景。如《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先民们常跟鸟兽打交道,鸟羽是他们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将鸟羽用来扇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有些扇子则是用石质材料制成的,如云母、琉璃等。东汉郭宪撰写的《汉武洞冥记》中记载说: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甘泉宫的西面建起了一座招仙阁,阁中“编翠羽鳞毫为帘,青琉璃为扇”。云母是一种半透明的矿石,有玻璃光泽。琉璃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这种扇子价值不菲,只有达官贵族才得享用。
  另外,河南灵宝东汉墓出土的明器团扇是用铜制作的,这说明金属也可用来制作扇子。当然,扇面最常见的材料还是绢帛和纸,这两种材料加工方便,使用轻巧,至今仍是制作扇子的主要材料。
  扇子的功用
  扇子最主要的功用自然是扇风驱热,但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用途。古人常把扇子用于遮挡脸面,以免被人认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说:“(王莽)常翳(遮蔽)云母屏面,非亲近莫得见也。”屏面也叫“便面”,其实就是扇子,因用来遮蔽脸面而得名。
  三国时期《魏略》记载,韩宣在任丞相军谋掾之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当时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无处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边。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晋代女诗人桃叶《答王团扇歌》之三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梁代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摇风入素手,占曲掩丹唇。”这是说女子用纤纤素手轻摇扇子,唱歌时用扇子遮住红唇。
  古人还常用扇子扑打昆虫。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说宫女秋夜用罗扇扑打萤火虫玩。明高启《扇》诗云:“驱蝇临几席,扑蝶近阑干。”这是说用扇子扑打苍蝇蝴蝶。今天的苍蝇拍,很可能是从古代的屏扇演变来的。
  扇子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有欣赏价值。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这使得人们在摇扇纳凉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藝术的享受。扇子上题字作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明堂位》中提到“周之璧翣”,东汉郑玄解释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彩)羽于其下。”“璧翣”就是有璧饰的扇子。这是说周朝的璧翣是用绢帛制成的,上面画有图,还挂着玉璧,垂着五彩羽毛,大约类似后世的扇坠。这说明先秦已有扇上作画的习惯。
  《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载:“(萧贲)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在尺幅团扇上能创造出万里之遥的意境,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景深远。成语“尺幅万里”即由此而来。
  单纯的题字扇比画扇更为常见。“题字扇”一词见于唐代元稹《献荥阳公》诗:“凤攒题字扇,鱼落讲经筵。”扇子上书写诗文可能在先秦就已存在,因为按照中国的绘画传统,书画往往形影相随。汉代的崔骃、傅毅等人都有《扇铭》流传至今,《扇铭》自然是题写在扇子上的。古代中国书法兴盛,扇上题诗作文更成时尚,至今不衰。(来源:《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你拉着我的手  我挽着你的肩  前方有一道道障碍  挡不住我们向理想跨越  前进路上有一道道鸿沟  它便是一个个时代的考验  攀登,从起点直到终点  在多少艰险尝尽了甘苦  我们插上坚毅的翅膀  展现开拓者的英雄本色  向着新的目标起航  伴隨着一阵阵心跳  感知新时代前进的节拍  虽有淅淅的风雨相随  更有汗水在脸庞挥洒  我们从来都是一群奋斗者  不断向理想的高度跨越  用双手创造美丽的家园 
期刊
梦里回回忆母亲,往事历历泪沾襟。  起早贪黑忙农活,省吃俭用操碎心。  正是人间换新景,积劳成疾留遗恨。  歲月流逝音容在,最是勿忘养育恩。
期刊
花似雪,  花满天。  花香溢,  花浪掀。  花开盛世花如海,  花海花涌花娇艳。  花娇艳,  花娇丽,  花丽千山,  花醉九天。  霞飘逸,  风和熙。  蜂蝶舞,  鸟歌喧。  花海花丛涌朝日,  日映花灿耀天阙。  耀天阙,  耀天脊,  花醉天迷,  鷹醉天旋。  人潮溢,  车涌连。  笑语喧,  歌舞翩。  千家万户争来赏,  花赏心醉心荡激。
期刊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中央宣传部在8月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
期刊
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东方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北师大附中毕业。从蒙养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钱学森基本上是由父亲钱家治安排,走着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现在,中学毕业了,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上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钱学森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毕业之前,语文老师董鲁安希望钱学森读大学时改学文科,他认为钱学森具有文学天赋,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数学老师傅仲孙则叮嘱钱学森,一定要
期刊
中秋月色如水,空气中散着桂花的清香。月亮在缓缓运行,姿态曼妙,一会被云遮住了,隐隐露着羞涩的脸,微微露出点金黄。中秋赏月,着实让人心情愉悦舒畅。  余光中有一首《中秋》: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挥成了残缺?自古以来,明月寄托着思念,寄托着对亲人对故土的绵绵深情,它成了一种文化的积淀。  周作人曾在《中秋》诗中写着:“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
期刊
中共方针安宇内,领航龙裔九州腾。  兴邦须继毛公志,强国当持马列灯。  舵手探寻新观念,黎民辞别旧楼层。  河山万里东风劲,喜我中華又长征。
期刊
为传播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晚晴》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打造“档案”专栏,传承文化之美,共享文化之乐。  近些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了很多土司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工作,遵义高坪播州杨氏土司遗址成果不断推出。这项工作最早于1953年开始考古发掘,近些年的土司研究对早年的相关成果做了一些梳理,以下跟大家分享的便是1953年至1954年入馆的一批器物。  墓葬概况  从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
期刊
洁白的云朵衬托蔚蓝,  宽广的牧场一望无边;  牛羊成群骏马奔跑,  无限生机映入眼帘。  留下脚印留下心愿,  今生愛恋托付草原。  灿烂的星空月儿高悬,  温暖的毡房情意缠绵;  美酒醉倒远方来客,  诗画梦境呈现人间。  留下脚印留下心愿,  今生爱恋托付草原。  清澈的河水曲折婉延,  历史的画卷色彩斑斓;  马背上成长英雄的民族,  好生态护佑美丽的家园。  留下脚印留下心愿,  今生爱
期刊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了隐匿剑齿虎带有颊齿的下颌骨化石。这填补了剑齿虎属原始类型在中国的空白,为研究晚中新世剑齿虎属演化和迁徙路径补上了关键一环。  剑齿虎亚科是一类长有发达的匕首状上犬齿的猫科动物,生活在约1300万年至533万年前中新世的剑齿虎属,是剑齿虎亚科的一个典型代表,成员普遍有着与现代狮虎相当的体型。中科院古脊椎所助理研究员孙博阳介绍,此次在甘肃发现的化石,属于晚中新世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