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不到700万人口的小国总理沙龙病危住院。消息传来,举世关注:西方大国的元首推迟了所有外出访问计划,以免误了可能突如其来的沙龙的葬礼;以色列国内和遍布世界100个国家的几千座犹太会堂昼夜举行为沙龙祈祷的仪式;向来尔虞我诈争斗不息的以色列政坛一片和谐,刑事犯罪率自沙龙住院后陡然下降了50%,就连巴勒斯坦政治家也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没有了沙龙”的担忧。
沙龙何许人也,牵动了这么多人的神经?
记者和殷罡先生的问答,或许能够让读者对沙龙有更深层的了解。
天生的军人,逝去的时代
《看世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沙龙的离开于以色列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请问殷罡老师,什么是“沙龙时代”,它真的就此结束了吗?
殷罡:沙龙是浴血疆场为以色列打江山保江山的以色列将军的代表。他的离去,标志着以色列“1948年巨人”的完全消失,的确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沙龙的大智大勇和铁血风格受到世界各国职业军人的崇拜,地位不亚于巴顿。而他在以色列国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所立下的挽狂澜于既倒的丰功伟绩,则是任何以色列将军都不敢说三道四的。步入暮年,沙龙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凶猛,但这一次他的对手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抗拒撤离加沙的犹太定居者。阿拉伯人怕他,犹太人也怕他。都怕他,又都离不开他。这就是沙龙,就是沙龙的时代。沙龙不在了,这个时代当然也就结束了。
《看世界》:人们都知道沙龙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能不能以你的视角为我们扫描一下他的军功呢?他是常胜将军,但历史上的常胜将军很多,比如美国的巴顿将军,沙龙的与众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殷罡:沙龙是个天生的军人。是个在动荡年代里、在险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名副其实的保家卫国的终生军人。尚在襁褓,就赶上了1929年巴勒斯坦阿犹暴力冲突。阿拉伯人打到了他家附近,父母拿着棍棒守在院子门口,年仅1岁的他是被母亲包裹在毯子里、放在牲口棚里逃过灾难的。6岁起,父亲就将看家的任务交给了他,但他手里的棍子不只是用来看果园的,还用来欺负人,用来恐吓和指挥够得着的小朋友。14岁,沙龙成了犹太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年纪最小的游击队员。严格地说,沙龙从没当过列兵,从孩子王自然蜕变成了游击队小头目。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20 岁的沙龙一参战就是排长,在独眼将军达扬麾下立了几个小功劳,负伤后当上了连级干部,而那时候的拉宾已经是声名赫赫的旅长了。可以说,在独立战争中,他还是小字辈儿。
凶狠的杀手缔造了边界的安宁
《看世界》:沙龙是什么时候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的呢?有报道说他曾经当过约旦军队的俘虏?真有此事吗?
殷罡:他在耶路撒冷前线被约旦军队打断了腿,先被送到特拉维夫的医院,后来去了美国继续治疗。1994年约以和平条约签字后,一个约旦将军说他认识沙龙,因为俘虏过他,还想见见他,沙龙嗤之以鼻,为此媒体还炒作了一番,不必当真。
他的脱颖而出是在1952年从美国养伤回来之后。那时候约旦河边境的治安不大好。达扬正为两个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的命运发愁,沙龙不声不响自作主张带着两个弟兄穿着阿拉伯大袍来到约旦河边,独自一人泅水过河,竟然哄骗了4个约旦兵到以色列境内帮他找“跑丢了的牛”,做好事的约旦兵成了沙龙的俘虏,前后不过1小时。沙龙毕恭毕敬以书面形式向达扬汇报:“拿他们换俘虏吧!”
这样的人才让达扬爱不释手。当开国总理本-古里安让达扬组建专门越界报复阿拉伯“费达因”(游击队)的时候,沙龙正在希伯莱大学学历史。上级找到他:“学什么历史!?到战场上去创造历史!”沙龙当上了“101部队”的指挥官,营级干部,手下却只有50个人。就是这50个人干下的杀人放火的事儿,到现在伊朗总统还在骂。沙龙的特种部队出手狠,口号是:阿拉伯人杀我一个,我杀他十个!
1953年10月的一天,阿拉伯人潜入以色列村庄,向一所民房扔了一颗手榴弹,炸死了熟睡中的母子3人。本-古里安亲令报复,沙龙主动请战,用500公斤炸药炸毁了约旦境内“费达因”出没的基布亚村45座民房,瓦砾中挖出了70具尸体。“基布亚村大屠杀”和“屠夫沙龙”激起了阿拉伯世界愤怒声讨,但对以色列的袭击从此转入低潮。
达扬书面表扬沙龙:“没人比得上你。”三个月后,沙龙奉命组建第202伞兵旅,承包了所有越界作战任务。
《看世界》:看来那时候的沙龙已经是以色列军队的头号杀手了,那个“屠夫”的绰号那时候就有了。但本-古里安的评价却是:沙龙让以色列得到了安宁。
殷罡:1956 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沙龙的202伞兵旅空降西奈半岛腹地的米特拉山口,阻断了埃及军队的进路和退路,并坐在第一辆装甲车里率先抵达苏伊士运河。
1967年6月,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勒令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西奈半岛,以色列再次面临战争。大战在即,从没打过仗的总理艾什科尔还兼着国防部长,是战是和犹豫不决。已经当了装甲师师长的沙龙跨着手枪闯进总理府,要求总理把国防部长的位置让给达扬。手枪自然被警卫缴了,但达扬的国防部长也当上了。结果是以色列先发制人,6天之内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和整个西奈半岛。沙龙的装甲师是以色列的主要突击力量,沙龙也成了以色列有名的战将,但他的风头出得并不痛快,功劳都记在达扬的名下。
国防部长达扬和总参谋长拉宾,都知道沙龙的贡献,把南部军区司令的担子放在了沙龙的肩上,以色列南部地区和整个西奈半岛都归他镇守。在苏伊士运河前线,他公开反对总参谋长巴列夫的“马奇诺方案”,主张机动防守,早在1970年就悄悄地制定了在必要时渡河作战的计划;在加沙地带,他对阿拉法特的新一代游击活动实施铁血镇压,当了司令还亲自下乡搜查、杀人放火,巴勒斯坦人把他恨得咬牙切齿。遇到公众场合,他总是口无遮拦,大放厥词,让总参谋部和外交部提心吊胆。
终于,在1973年战争爆发前80天,45岁的沙龙被勒令提前退役,回家种地养牛去了。军区司令的职务由他的属下戈南接替。离开军队的时候,他非常伤感。他的下场应了本-古里安对他的担忧:你知道怎么对付阿拉伯人,却不知道如何同犹太人打交道。
国难当头,力挽狂澜
《看世界》:沙龙一向不注重人际关系,这让他很吃亏,但是,没有谁能不佩服他。
殷罡:对,他的人际关系从来没好过!1973年的战争让沙龙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也让他尝到了不注意团结的苦头。
10月5日中午,正在种地的沙龙被南部军区紧急召回,让他指挥一个装甲师。看了航拍照片,他判断战争一两天内就要爆发,但是没人听。6日下午,战争打起来了。埃及军队的攻势根本无法阻挡,每分钟10500发的炮弹和炸弹连续轰击了53分钟,计划能支撑两天的巴列夫防线20分钟就土崩瓦解,16个支撑点有12个瞬间陷落,以色列二线反击部队全军覆没,就连国防部长达扬都提出了后退设防,准备和埃及人谈判的建议。女总理梅厄夫人听后一个人躲在屋子失声痛哭。
沙龙奉命增援,他执意要解救运河沿线还没有陷落的四个支撑点,然后渡河袭击埃军后方,但被戈南司令否决。无法无天的沙龙把电话打到总参作战部,要求把戈南的司令撤了,并批准自己的作战计划。戈南闻后大怒,打了两次电话让把沙龙的师长给撤了。一时间成了军界的笑话。其实达扬知道,这时候只有沙龙才敢拼命,才会拼命,也有意撤了不那么善战的戈南,让沙龙指挥西奈半岛的反击。但大局之下,沙龙到战争结束前一直是个师长。沙龙师长一方面应付戈南的“瞎指挥”,一方面不断向总参谋部报告自己的深入敌后反击方案,终于获准。10月16日凌晨,沙龙亲率先遣部队偷渡运河把战场扩大到了非洲。首先乘木筏子抵达对岸的就是沙龙和他的师指挥部,只有200人,大部队都在后边。
沙龙选择的反攻方向是埃及第2军团的结合部,具体的渡河地点大苦湖北端又是阿拉法特派来的巴勒斯坦守备旅和一个科威特旅的结合部,狡猾得不能再狡猾了。神奇的是,这个渡口竟然就是沙龙在1970年呈报总参作战部的“小羚羊”作战预案的反攻渡口!机警的巴勒斯坦人一开始就发现了藏在果园里的沙龙指挥部,不敢打,赶紧向开罗报告敌情,却遭到训斥:游击队没见过阵势,大惊小怪!
接下来的几天,欢天喜地的沙龙头上缠着绷带在运河西岸大打出手,摧毁了他见到的所有埃及防空导弹阵地、雷达站和桥梁,埃及丧失了运河前线的绝对制空权,运河两岸天上地下打成一团乱麻。戈南司令担心沙龙被清醒了的埃及军队反包围,下令撤回东岸,沙龙让一个连长带着辆坦克撤回去交差,自己率领2万大军继续向北扩大战果。渡河一周后,沙龙的部队已经攻占了苏伊士城郊区,切断了通往开罗的公路和埃及第3军团4万人马的退路。
联合国的停火决议(338号决议)本应在22日生效,但沙龙充耳不闻,继续在非洲大地上横冲直闯,直至24日关闭了通往运河东岸的淡水输送管道的阀门。第3军团陷入了绝境,勃列日涅夫下令苏联的7个空降师随时准备救援,美国的三个航母战斗群也被紧急调往战区。以色列停火的机会终于来了,再不停火就该打世界大战了。
停火协议的签字地点是沙龙的前进营帐,帐外的坦克上大字书写着“沙龙,以色列之王”。
“是我将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
《看世界》:沙龙真是辉煌到了极点。
殷罡:还不是极点。如果说沙龙在1973年挽狂澜于既倒,那么,他在1982年发动的黎巴嫩战争则奠定了日后以巴和平进程的基础。这样说似乎有些偏颇,但未来的史学家是不会反驳这种看法的。
《看世界》:从1973年到1982年,相隔了差不多十年,沙龙是怎么度过这十年的呢?
殷罡:简单说吧。1973年战争一结束,沙龙只得解甲归田。他是预备役,打完了仗就没编制、没官职了。欣赏他的佩雷斯和拉宾曾让他当总理安全顾问,他受不了这个窝囊角色,没当几天又回家种地去了。其间,他组建了自己的小政党,并入了利库德,在利库德赢得1977年大选之后当上了农业部部长和定居者委员会主席,把以色列的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并坚决支持贝京总理接受埃及的和平条件——全部撤出西奈半岛的定居点,不留一兵一卒。他说,为了和平,该撤就撤,以后再打,拿下西奈还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人们夸奖沙龙“毅然决然”撤出加沙定居点,说他变得温和了,孰不知这和他25年前支持撤出西奈是一个思路。
1981年,萨达姆和霍梅尼打得正凶,法国的核燃料也快运到了巴格达的反应堆。知道贝京总理有意干掉萨达姆的核设施,但又顾及世界舆论和美国对萨达姆的支持,农业部长沙龙竭力鼓动贝京“冒天下之大不韪”,决不能等萨达姆造出了原子弹。贝京听了鼓动,真就把萨达姆的反应堆给炸了,全世界同声讨伐。10年之后,全世界同声庆幸,幸亏萨达姆没有原子弹,要不然科威特是收不回来了。
轰炸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成功保证了利库德的连选成功。贝京毫不犹豫地把国防部长的位置交给了沙龙。
《看世界》:当了国防部长的沙龙可以说更加无法无天了。然后他就打了黎巴嫩战争,为贝鲁特大屠杀背上了骂名。这是沙龙的一个污点吧?
殷罡:贝鲁特确实发生了大屠杀,杀了大约1000个巴勒斯坦人,这也确实是沙龙的一个污点。但屠杀是基督教长枪党为他们的总司令杰马耶勒遇害的报复行动,杰马耶勒刚当选了黎巴嫩总统就被200公斤炸药炸得血肉横飞。比现在的哈里里遇害更惨。30个小时之后,长枪党血洗了两个难民营。沙龙作为占领当局的责任者,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没有阻止这样的屠杀,日后被判定“负有间接个人责任”,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但他发动黎巴嫩战争的事实和后果是改变不了的。
战前,巴解组织已经在黎巴嫩建立了“国中之国”,阿拉法特的武装已经不再是游击队,而是拥有300辆坦克、300辆装甲车、1000来门火炮和2万多精兵的正规部队。1978年以色列入侵之后,在南黎巴嫩设立了隔离区,但照样有边界渗透,照样有火炮袭击。沙龙当了国防部长,立即制定了彻底解决方案。他亲赴贝鲁特侦察,然后告诉贝京总理和里根总统:战争几天就能结束,不过是把阿拉法特赶得远一点儿。但真打起来就不是那样了,一直打了三个月,直到把阿拉法特和他的游击队全部赶到了地中海对岸。这样的事儿,除了沙龙,谁也干不出来。
黎巴嫩战争无论多么残酷,但战争的结果是阿拉法特接受了安理会242号决议,承认了以色列的生存权,地理上的隔离使得政治解决成了唯一出路。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因为黎巴嫩战争受审查期间,沙龙在以色列议会大声喊叫:“等着吧,总有一天,是我将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阿巴斯的耳朵里。看看现在的局面,你不能不承认沙龙不是在说胡话。
以色列人终于明白了沙龙的价值
《看世界》:但沙龙的政治生涯也是起起伏伏,多次出阁入阁。这种经历对沙龙的政治主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殷罡:以色列人原来最怕沙龙掌权。他们害怕沙龙的大手笔再给以色列带来麻烦。1996年在拉宾遇刺身亡后,哈马斯的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工党的“土地换和平”事实上变成了“土地换炸弹”。以色列选民抱着侥幸的心理,决定让内塔尼亚胡试试看,只要他保证不启用沙龙,因为谁都害怕沙龙的无法无天。内塔尼亚胡,作出了保证,但当他准备进一步归还巴勒斯坦13%的土地时,沙龙死活不让。内塔尼亚胡只能向沙龙妥协,让他当了外交部长。
沙龙就是这样的人。别人干什么他都反对,只能让他干才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2000年9月28日参观阿克萨清寺。因为头一天巴拉克说了,可以和阿拉伯人分享耶路撒冷。沙龙火了,去的目的就是向巴拉克示威:看你们谁敢!阿拉法特更绝,与沙龙一唱一和,第二天就下令发动阿克萨起义,反正谈不成了,打吧。
巴拉克的“勇敢者的和平”已经成了笑柄。沙龙惹了祸,但以色列人却选了他当总理!因为他们知道,沙龙总会把事情摆平。起义中,阿拉法特暗中为阿克萨烈士旅提供人体炸弹经费。2002年5月,沙龙派兵抄了他的总部,缴获了有他亲笔签名的相关文件,忍不住破口大骂:“当初在贝鲁特就该杀了他!”骂完了就专程飞到美国,把文件交给布什,布什总统当下宣布断绝同阿拉法特的关系。
收拾了阿拉法特,沙龙下手越来越狠。天下人都说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杀不得,沙龙就是把他杀了,政治领袖兰提斯不服气,沙龙接着杀。杀完了什么事儿也没有。相反,新一代哈马斯领导人从此走上了政治解决。沙龙住院后,哈马斯领导人的表态比伊朗总统的表态不知要斯文多少。当然,哈马斯参加巴勒斯坦议会选举而又不放下武器,绝对不是好事情,即便沙龙不生病,也是一个新问题,难保他不会再次大打出手。
《看世界》:沙龙顶住各方压力,坚决撤出了加沙。全世界都说沙龙由“鹰派”变成了“鸽派”。也有人说这是沙龙的以退为进。以色列国内还有少数极端分子骂沙龙叛国。我们该怎样看沙龙的这个决定呢?
殷罡:沙龙是在进攻。为了国家的利益向国内的顽固分子进攻。进攻的同时又向全世界表现了他的温和与善意。沙龙的考虑很简单:这样做可以让以色列摆脱三个大包袱:安全包袱、经济包袱和道义包袱,同时又让巴勒斯坦人完全担负起沉重的内部管理责任和对以色列的安全责任。他做对了。实在是聪明,聪明之处还表现在放弃加沙实际上是工党的主张,当年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一旦他当了总理,就对佩雷斯说:对不起,你的政策其实很好,咱们一块儿干吧!
《看世界》:结果佩雷斯确实跟他一块儿干了。
殷罡:对了,这就是沙龙的作风。也是以色列政坛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谁都知道妥协让步是必要的,但由谁来干很关键。几年过去了,当过总理的佩雷斯和巴拉克不得不承认:对付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的顽固分子,只有沙龙。
《看世界》:沙龙抛弃利库德组建前进党,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大手笔。
殷罡:的确是大手笔。他受不了党内反对势力的约束和内塔尼亚胡的权力挑战,就像他在西奈半岛受不了戈南的约束一样。既然这个党对他来讲没用了,为什么不抛弃它?他相信自己的感召力,相信佩雷斯还会和他再次携手,为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再作一次拼搏,具体目标就是尽早退出约旦河西岸,迫使巴勒斯坦建立主权国家,因为一个能承担内外责任的巴勒斯坦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沙龙——国家民族在上,舍我其谁!
可惜,当他准备再显身手的时候,命运却抛弃了他。
沙龙何许人也,牵动了这么多人的神经?
记者和殷罡先生的问答,或许能够让读者对沙龙有更深层的了解。
天生的军人,逝去的时代
《看世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沙龙的离开于以色列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请问殷罡老师,什么是“沙龙时代”,它真的就此结束了吗?
殷罡:沙龙是浴血疆场为以色列打江山保江山的以色列将军的代表。他的离去,标志着以色列“1948年巨人”的完全消失,的确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沙龙的大智大勇和铁血风格受到世界各国职业军人的崇拜,地位不亚于巴顿。而他在以色列国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所立下的挽狂澜于既倒的丰功伟绩,则是任何以色列将军都不敢说三道四的。步入暮年,沙龙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凶猛,但这一次他的对手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抗拒撤离加沙的犹太定居者。阿拉伯人怕他,犹太人也怕他。都怕他,又都离不开他。这就是沙龙,就是沙龙的时代。沙龙不在了,这个时代当然也就结束了。
《看世界》:人们都知道沙龙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能不能以你的视角为我们扫描一下他的军功呢?他是常胜将军,但历史上的常胜将军很多,比如美国的巴顿将军,沙龙的与众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殷罡:沙龙是个天生的军人。是个在动荡年代里、在险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名副其实的保家卫国的终生军人。尚在襁褓,就赶上了1929年巴勒斯坦阿犹暴力冲突。阿拉伯人打到了他家附近,父母拿着棍棒守在院子门口,年仅1岁的他是被母亲包裹在毯子里、放在牲口棚里逃过灾难的。6岁起,父亲就将看家的任务交给了他,但他手里的棍子不只是用来看果园的,还用来欺负人,用来恐吓和指挥够得着的小朋友。14岁,沙龙成了犹太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年纪最小的游击队员。严格地说,沙龙从没当过列兵,从孩子王自然蜕变成了游击队小头目。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20 岁的沙龙一参战就是排长,在独眼将军达扬麾下立了几个小功劳,负伤后当上了连级干部,而那时候的拉宾已经是声名赫赫的旅长了。可以说,在独立战争中,他还是小字辈儿。
凶狠的杀手缔造了边界的安宁
《看世界》:沙龙是什么时候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的呢?有报道说他曾经当过约旦军队的俘虏?真有此事吗?
殷罡:他在耶路撒冷前线被约旦军队打断了腿,先被送到特拉维夫的医院,后来去了美国继续治疗。1994年约以和平条约签字后,一个约旦将军说他认识沙龙,因为俘虏过他,还想见见他,沙龙嗤之以鼻,为此媒体还炒作了一番,不必当真。
他的脱颖而出是在1952年从美国养伤回来之后。那时候约旦河边境的治安不大好。达扬正为两个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的命运发愁,沙龙不声不响自作主张带着两个弟兄穿着阿拉伯大袍来到约旦河边,独自一人泅水过河,竟然哄骗了4个约旦兵到以色列境内帮他找“跑丢了的牛”,做好事的约旦兵成了沙龙的俘虏,前后不过1小时。沙龙毕恭毕敬以书面形式向达扬汇报:“拿他们换俘虏吧!”
这样的人才让达扬爱不释手。当开国总理本-古里安让达扬组建专门越界报复阿拉伯“费达因”(游击队)的时候,沙龙正在希伯莱大学学历史。上级找到他:“学什么历史!?到战场上去创造历史!”沙龙当上了“101部队”的指挥官,营级干部,手下却只有50个人。就是这50个人干下的杀人放火的事儿,到现在伊朗总统还在骂。沙龙的特种部队出手狠,口号是:阿拉伯人杀我一个,我杀他十个!
1953年10月的一天,阿拉伯人潜入以色列村庄,向一所民房扔了一颗手榴弹,炸死了熟睡中的母子3人。本-古里安亲令报复,沙龙主动请战,用500公斤炸药炸毁了约旦境内“费达因”出没的基布亚村45座民房,瓦砾中挖出了70具尸体。“基布亚村大屠杀”和“屠夫沙龙”激起了阿拉伯世界愤怒声讨,但对以色列的袭击从此转入低潮。
达扬书面表扬沙龙:“没人比得上你。”三个月后,沙龙奉命组建第202伞兵旅,承包了所有越界作战任务。
《看世界》:看来那时候的沙龙已经是以色列军队的头号杀手了,那个“屠夫”的绰号那时候就有了。但本-古里安的评价却是:沙龙让以色列得到了安宁。
殷罡:1956 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沙龙的202伞兵旅空降西奈半岛腹地的米特拉山口,阻断了埃及军队的进路和退路,并坐在第一辆装甲车里率先抵达苏伊士运河。
1967年6月,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勒令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西奈半岛,以色列再次面临战争。大战在即,从没打过仗的总理艾什科尔还兼着国防部长,是战是和犹豫不决。已经当了装甲师师长的沙龙跨着手枪闯进总理府,要求总理把国防部长的位置让给达扬。手枪自然被警卫缴了,但达扬的国防部长也当上了。结果是以色列先发制人,6天之内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和整个西奈半岛。沙龙的装甲师是以色列的主要突击力量,沙龙也成了以色列有名的战将,但他的风头出得并不痛快,功劳都记在达扬的名下。
国防部长达扬和总参谋长拉宾,都知道沙龙的贡献,把南部军区司令的担子放在了沙龙的肩上,以色列南部地区和整个西奈半岛都归他镇守。在苏伊士运河前线,他公开反对总参谋长巴列夫的“马奇诺方案”,主张机动防守,早在1970年就悄悄地制定了在必要时渡河作战的计划;在加沙地带,他对阿拉法特的新一代游击活动实施铁血镇压,当了司令还亲自下乡搜查、杀人放火,巴勒斯坦人把他恨得咬牙切齿。遇到公众场合,他总是口无遮拦,大放厥词,让总参谋部和外交部提心吊胆。
终于,在1973年战争爆发前80天,45岁的沙龙被勒令提前退役,回家种地养牛去了。军区司令的职务由他的属下戈南接替。离开军队的时候,他非常伤感。他的下场应了本-古里安对他的担忧:你知道怎么对付阿拉伯人,却不知道如何同犹太人打交道。
国难当头,力挽狂澜
《看世界》:沙龙一向不注重人际关系,这让他很吃亏,但是,没有谁能不佩服他。
殷罡:对,他的人际关系从来没好过!1973年的战争让沙龙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也让他尝到了不注意团结的苦头。
10月5日中午,正在种地的沙龙被南部军区紧急召回,让他指挥一个装甲师。看了航拍照片,他判断战争一两天内就要爆发,但是没人听。6日下午,战争打起来了。埃及军队的攻势根本无法阻挡,每分钟10500发的炮弹和炸弹连续轰击了53分钟,计划能支撑两天的巴列夫防线20分钟就土崩瓦解,16个支撑点有12个瞬间陷落,以色列二线反击部队全军覆没,就连国防部长达扬都提出了后退设防,准备和埃及人谈判的建议。女总理梅厄夫人听后一个人躲在屋子失声痛哭。
沙龙奉命增援,他执意要解救运河沿线还没有陷落的四个支撑点,然后渡河袭击埃军后方,但被戈南司令否决。无法无天的沙龙把电话打到总参作战部,要求把戈南的司令撤了,并批准自己的作战计划。戈南闻后大怒,打了两次电话让把沙龙的师长给撤了。一时间成了军界的笑话。其实达扬知道,这时候只有沙龙才敢拼命,才会拼命,也有意撤了不那么善战的戈南,让沙龙指挥西奈半岛的反击。但大局之下,沙龙到战争结束前一直是个师长。沙龙师长一方面应付戈南的“瞎指挥”,一方面不断向总参谋部报告自己的深入敌后反击方案,终于获准。10月16日凌晨,沙龙亲率先遣部队偷渡运河把战场扩大到了非洲。首先乘木筏子抵达对岸的就是沙龙和他的师指挥部,只有200人,大部队都在后边。
沙龙选择的反攻方向是埃及第2军团的结合部,具体的渡河地点大苦湖北端又是阿拉法特派来的巴勒斯坦守备旅和一个科威特旅的结合部,狡猾得不能再狡猾了。神奇的是,这个渡口竟然就是沙龙在1970年呈报总参作战部的“小羚羊”作战预案的反攻渡口!机警的巴勒斯坦人一开始就发现了藏在果园里的沙龙指挥部,不敢打,赶紧向开罗报告敌情,却遭到训斥:游击队没见过阵势,大惊小怪!
接下来的几天,欢天喜地的沙龙头上缠着绷带在运河西岸大打出手,摧毁了他见到的所有埃及防空导弹阵地、雷达站和桥梁,埃及丧失了运河前线的绝对制空权,运河两岸天上地下打成一团乱麻。戈南司令担心沙龙被清醒了的埃及军队反包围,下令撤回东岸,沙龙让一个连长带着辆坦克撤回去交差,自己率领2万大军继续向北扩大战果。渡河一周后,沙龙的部队已经攻占了苏伊士城郊区,切断了通往开罗的公路和埃及第3军团4万人马的退路。
联合国的停火决议(338号决议)本应在22日生效,但沙龙充耳不闻,继续在非洲大地上横冲直闯,直至24日关闭了通往运河东岸的淡水输送管道的阀门。第3军团陷入了绝境,勃列日涅夫下令苏联的7个空降师随时准备救援,美国的三个航母战斗群也被紧急调往战区。以色列停火的机会终于来了,再不停火就该打世界大战了。
停火协议的签字地点是沙龙的前进营帐,帐外的坦克上大字书写着“沙龙,以色列之王”。
“是我将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
《看世界》:沙龙真是辉煌到了极点。
殷罡:还不是极点。如果说沙龙在1973年挽狂澜于既倒,那么,他在1982年发动的黎巴嫩战争则奠定了日后以巴和平进程的基础。这样说似乎有些偏颇,但未来的史学家是不会反驳这种看法的。
《看世界》:从1973年到1982年,相隔了差不多十年,沙龙是怎么度过这十年的呢?
殷罡:简单说吧。1973年战争一结束,沙龙只得解甲归田。他是预备役,打完了仗就没编制、没官职了。欣赏他的佩雷斯和拉宾曾让他当总理安全顾问,他受不了这个窝囊角色,没当几天又回家种地去了。其间,他组建了自己的小政党,并入了利库德,在利库德赢得1977年大选之后当上了农业部部长和定居者委员会主席,把以色列的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并坚决支持贝京总理接受埃及的和平条件——全部撤出西奈半岛的定居点,不留一兵一卒。他说,为了和平,该撤就撤,以后再打,拿下西奈还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人们夸奖沙龙“毅然决然”撤出加沙定居点,说他变得温和了,孰不知这和他25年前支持撤出西奈是一个思路。
1981年,萨达姆和霍梅尼打得正凶,法国的核燃料也快运到了巴格达的反应堆。知道贝京总理有意干掉萨达姆的核设施,但又顾及世界舆论和美国对萨达姆的支持,农业部长沙龙竭力鼓动贝京“冒天下之大不韪”,决不能等萨达姆造出了原子弹。贝京听了鼓动,真就把萨达姆的反应堆给炸了,全世界同声讨伐。10年之后,全世界同声庆幸,幸亏萨达姆没有原子弹,要不然科威特是收不回来了。
轰炸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成功保证了利库德的连选成功。贝京毫不犹豫地把国防部长的位置交给了沙龙。
《看世界》:当了国防部长的沙龙可以说更加无法无天了。然后他就打了黎巴嫩战争,为贝鲁特大屠杀背上了骂名。这是沙龙的一个污点吧?
殷罡:贝鲁特确实发生了大屠杀,杀了大约1000个巴勒斯坦人,这也确实是沙龙的一个污点。但屠杀是基督教长枪党为他们的总司令杰马耶勒遇害的报复行动,杰马耶勒刚当选了黎巴嫩总统就被200公斤炸药炸得血肉横飞。比现在的哈里里遇害更惨。30个小时之后,长枪党血洗了两个难民营。沙龙作为占领当局的责任者,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没有阻止这样的屠杀,日后被判定“负有间接个人责任”,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但他发动黎巴嫩战争的事实和后果是改变不了的。
战前,巴解组织已经在黎巴嫩建立了“国中之国”,阿拉法特的武装已经不再是游击队,而是拥有300辆坦克、300辆装甲车、1000来门火炮和2万多精兵的正规部队。1978年以色列入侵之后,在南黎巴嫩设立了隔离区,但照样有边界渗透,照样有火炮袭击。沙龙当了国防部长,立即制定了彻底解决方案。他亲赴贝鲁特侦察,然后告诉贝京总理和里根总统:战争几天就能结束,不过是把阿拉法特赶得远一点儿。但真打起来就不是那样了,一直打了三个月,直到把阿拉法特和他的游击队全部赶到了地中海对岸。这样的事儿,除了沙龙,谁也干不出来。
黎巴嫩战争无论多么残酷,但战争的结果是阿拉法特接受了安理会242号决议,承认了以色列的生存权,地理上的隔离使得政治解决成了唯一出路。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因为黎巴嫩战争受审查期间,沙龙在以色列议会大声喊叫:“等着吧,总有一天,是我将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阿巴斯的耳朵里。看看现在的局面,你不能不承认沙龙不是在说胡话。
以色列人终于明白了沙龙的价值
《看世界》:但沙龙的政治生涯也是起起伏伏,多次出阁入阁。这种经历对沙龙的政治主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殷罡:以色列人原来最怕沙龙掌权。他们害怕沙龙的大手笔再给以色列带来麻烦。1996年在拉宾遇刺身亡后,哈马斯的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工党的“土地换和平”事实上变成了“土地换炸弹”。以色列选民抱着侥幸的心理,决定让内塔尼亚胡试试看,只要他保证不启用沙龙,因为谁都害怕沙龙的无法无天。内塔尼亚胡,作出了保证,但当他准备进一步归还巴勒斯坦13%的土地时,沙龙死活不让。内塔尼亚胡只能向沙龙妥协,让他当了外交部长。
沙龙就是这样的人。别人干什么他都反对,只能让他干才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2000年9月28日参观阿克萨清寺。因为头一天巴拉克说了,可以和阿拉伯人分享耶路撒冷。沙龙火了,去的目的就是向巴拉克示威:看你们谁敢!阿拉法特更绝,与沙龙一唱一和,第二天就下令发动阿克萨起义,反正谈不成了,打吧。
巴拉克的“勇敢者的和平”已经成了笑柄。沙龙惹了祸,但以色列人却选了他当总理!因为他们知道,沙龙总会把事情摆平。起义中,阿拉法特暗中为阿克萨烈士旅提供人体炸弹经费。2002年5月,沙龙派兵抄了他的总部,缴获了有他亲笔签名的相关文件,忍不住破口大骂:“当初在贝鲁特就该杀了他!”骂完了就专程飞到美国,把文件交给布什,布什总统当下宣布断绝同阿拉法特的关系。
收拾了阿拉法特,沙龙下手越来越狠。天下人都说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杀不得,沙龙就是把他杀了,政治领袖兰提斯不服气,沙龙接着杀。杀完了什么事儿也没有。相反,新一代哈马斯领导人从此走上了政治解决。沙龙住院后,哈马斯领导人的表态比伊朗总统的表态不知要斯文多少。当然,哈马斯参加巴勒斯坦议会选举而又不放下武器,绝对不是好事情,即便沙龙不生病,也是一个新问题,难保他不会再次大打出手。
《看世界》:沙龙顶住各方压力,坚决撤出了加沙。全世界都说沙龙由“鹰派”变成了“鸽派”。也有人说这是沙龙的以退为进。以色列国内还有少数极端分子骂沙龙叛国。我们该怎样看沙龙的这个决定呢?
殷罡:沙龙是在进攻。为了国家的利益向国内的顽固分子进攻。进攻的同时又向全世界表现了他的温和与善意。沙龙的考虑很简单:这样做可以让以色列摆脱三个大包袱:安全包袱、经济包袱和道义包袱,同时又让巴勒斯坦人完全担负起沉重的内部管理责任和对以色列的安全责任。他做对了。实在是聪明,聪明之处还表现在放弃加沙实际上是工党的主张,当年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一旦他当了总理,就对佩雷斯说:对不起,你的政策其实很好,咱们一块儿干吧!
《看世界》:结果佩雷斯确实跟他一块儿干了。
殷罡:对了,这就是沙龙的作风。也是以色列政坛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谁都知道妥协让步是必要的,但由谁来干很关键。几年过去了,当过总理的佩雷斯和巴拉克不得不承认:对付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的顽固分子,只有沙龙。
《看世界》:沙龙抛弃利库德组建前进党,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大手笔。
殷罡:的确是大手笔。他受不了党内反对势力的约束和内塔尼亚胡的权力挑战,就像他在西奈半岛受不了戈南的约束一样。既然这个党对他来讲没用了,为什么不抛弃它?他相信自己的感召力,相信佩雷斯还会和他再次携手,为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再作一次拼搏,具体目标就是尽早退出约旦河西岸,迫使巴勒斯坦建立主权国家,因为一个能承担内外责任的巴勒斯坦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沙龙——国家民族在上,舍我其谁!
可惜,当他准备再显身手的时候,命运却抛弃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