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師”与“小白”
旅美画家白敬周先生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救灾军人的造像《生命时速》和《孩子不哭》,最近经《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白敬周说,地震中军人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的忘我精神,令他感动不已。感动和激情使他拿起画笔,为新时期可敬可爱的人造像。他说,《生命时速》是献给在抗震救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代军人的一座“心中的纪念碑”。
今年4月,在中国画坛缺席近30年的白敬周先生刚刚从海外归来。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公派到美国的第一批油画研究生,是享誉国内外的油画大家,被美国评论界誉为“世界肖像画的翘楚”。出国前,他在国内画界就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画家王怀庆说,许多人尊称白敬周为“白大师”,而我们却叫他“小白”,从青年时起,一直叫到今日他已是天命之年。因高超的技艺,他得其“大”,又因人品的谦和与平易而获其“小”。
白敬周先生1946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成为“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届研究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白敬周的连环画作品《最后一课》和《藤野先生》就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因其精湛的素描造诣,蜚声画坛,有口皆碑,仰慕者接踵而至,拜其为师。如今不少知名艺术家,当年都是临摹他的素描起步迈入艺术殿堂的。陈逸飞也因佩服其素描功底,曾推荐优秀学生跟随白先生学习。
1982年,35岁的白敬周考取美国南伊利诺州大学油画系研究生,成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批公派留美的艺术类研究生。第一次上课,他对肖像艺术深刻的感悟力和准确的表现力,令导师震惊。导师主动邀其为该校历任校长画肖像,并免去他在校期间一切费用。
早在9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成了美国上流社会收藏的目标,众多名人排队预约画肖像。截至目前,他有近500幅作品被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名流、政界要员以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肖像画廊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剑桥艺术馆、旧金山沃波尔画廊等收藏。纽约肖像画廊经纪人玛丽安·麦肯尼这样评论他:“当我第一次看到白敬周时,对他在肖像画艺术方面的杰出才能与精湛绘画技巧大为吃惊。显而易见,他是一位天才画家……他的每一幅肖像画都具有人的温情与真实,以至每一位收藏家都非常满意他的作品。”
对艺术充满了真诚
他对艺术的真诚是少有的。观其作品,一种不事张扬,却内敛有力,颇具内涵的品格,在国内画坛并不多见。白敬周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让人感悟到一种大美境界,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它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崇尚真,善,美。
在白敬周先生的性格中,有颇似罗丹的一面,他很少品评自己的作品,而只是潜心作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毫不矫揉造作地融进画面。他手中的调色板,被赋予了生命的激情和丰富色彩。欣赏他的画作后,闭目回味,仍能体悟到恬静自然、高贵典雅的余韵。他的油画艺术,蕴涵着中国的美学精神和西方的审美趣味,超越了地域界限,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如他的油画《小提琴家》,造型高度概括、洗练,人物的神态、动作与环境浑然一体、自然质朴,毫无雕琢、矫饰之气。著名画家陈丹青看了曾不无调侃地对白敬周说,“你画的女孩子(指小提琴家)就像在和你谈恋爱一样”,的确,白氏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女性,眼睛里总是充满激情和温馨。
缜密构思、严谨写实,神韵超然,是白敬周艺术风格的鲜明特征。他有着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功底,其写实风格,远远超越了复制自然,超越了把主题归属于简单地再现,而处处浸润着中国人文美感,使东西方精神达到完美结合。例如,在《飞天女儿》中,凝重与轻快、平稳与流动,天上与地下,历史与今天、梦幻与现实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把古人、今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由与美好的渴望都表达了出来。
透过白敬周的作品,便能体会到他的艺术修养。人与自然,在白敬周的笔下焕发着异样的神采,平静中透着生机,生命中蕴涵着哲理。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与和谐之美。在继承传统方面,他既尊重西方古典主义法则,又大胆引进了现代意识。白敬周说,他最喜爱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然而他也非常欣赏现代艺术家弗罗伊德。他的这种品位和取向,正好说明了他的画为什么不仅唯美,而且深刻。白敬周曾应邀为美国一位已故著名歌剧演员画肖像。当肖像画到一半时,这位歌剧演员的遗孀来到他的画室,看到还未最后完成的丈夫肖像,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激动地说:“是他!是他!”他的肖像画,能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真正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白敬周先生有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题为“少女的祈祷”,2000年在美国加州一个叫“新文艺复兴”的年度评奖中获奖,并在随后的拍卖中售出。在预展中,当一群收藏家围绕着此幅作品议论纷纷时,画廊经理伯尔尼站在后面说道:“他是用心在作画!”(He paints with heart!)的确一语中的,此言高度概括了画家及其作品的特征,它贯穿于画家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
把自己的感动画出来
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惯于用“心”作画的画家,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今年4月底,刚刚从美国探亲回来不久的白敬周便赶上了四川汶川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通过收看大量的新闻报道,画家感同身受地了解到灾情的惨重与营救的悲壮,在整个5月中下旬,他几乎每天都会被电视直播中的某些镜头感动得落泪。然而画家此时并没有动手去表现这一题材,因为担心绘画无法与新闻照片的纪实性与可信性匹敌。但是,诗可言志,画能抒情,白敬周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从“情”字入手,把自己的感动画出来!《孩子不哭》一画的构思就是从感动油然而生的。他说,通过这幅画,想要表现的是一股富有同情心的强大力量。当你设想自己或你的亲人,就是那个埋在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子弟兵伸出的援手,会永远铭刻在你的心里。而战士们因不忍看见被救的幸存者不得不截肢,扭过头去流泪,我们知道那不是懦弱,而是坚强。
《生命时速》则把灾区无处不有的迷彩服、直升机、担架、吊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荡气回肠的营救画卷。世界各国在战争或灾难过后,都有为该事件或事件中的英雄树碑立传的传统。该画也沿用了纪念碑常见的三角形,即金字塔形,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次可歌可泣的大救援行动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定格,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顾白敬周先生的艺术历程,我感到,在他身上一以贯之的是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敬。正如画家王怀庆所说:“浏览他的作品,无论是灯下温情的少女,气宇轩昂的名角,还是温文尔雅的医生,自信的艺术经纪人,无不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指向。”“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理解,对于人的思考与描绘,已成为他的特长与定式。”正是这种特质,使白敬周成功地完成了两幅以赈灾为题材的油画,这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正如白敬周先生自己所言,他画的是自己的感动,相信出自灵魂的也一定能进入灵魂。而无数观众的感动,则是对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最好肯定。
旅美画家白敬周先生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救灾军人的造像《生命时速》和《孩子不哭》,最近经《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白敬周说,地震中军人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的忘我精神,令他感动不已。感动和激情使他拿起画笔,为新时期可敬可爱的人造像。他说,《生命时速》是献给在抗震救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代军人的一座“心中的纪念碑”。
今年4月,在中国画坛缺席近30年的白敬周先生刚刚从海外归来。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公派到美国的第一批油画研究生,是享誉国内外的油画大家,被美国评论界誉为“世界肖像画的翘楚”。出国前,他在国内画界就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画家王怀庆说,许多人尊称白敬周为“白大师”,而我们却叫他“小白”,从青年时起,一直叫到今日他已是天命之年。因高超的技艺,他得其“大”,又因人品的谦和与平易而获其“小”。
白敬周先生1946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成为“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届研究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白敬周的连环画作品《最后一课》和《藤野先生》就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因其精湛的素描造诣,蜚声画坛,有口皆碑,仰慕者接踵而至,拜其为师。如今不少知名艺术家,当年都是临摹他的素描起步迈入艺术殿堂的。陈逸飞也因佩服其素描功底,曾推荐优秀学生跟随白先生学习。
1982年,35岁的白敬周考取美国南伊利诺州大学油画系研究生,成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批公派留美的艺术类研究生。第一次上课,他对肖像艺术深刻的感悟力和准确的表现力,令导师震惊。导师主动邀其为该校历任校长画肖像,并免去他在校期间一切费用。
早在9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成了美国上流社会收藏的目标,众多名人排队预约画肖像。截至目前,他有近500幅作品被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名流、政界要员以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肖像画廊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剑桥艺术馆、旧金山沃波尔画廊等收藏。纽约肖像画廊经纪人玛丽安·麦肯尼这样评论他:“当我第一次看到白敬周时,对他在肖像画艺术方面的杰出才能与精湛绘画技巧大为吃惊。显而易见,他是一位天才画家……他的每一幅肖像画都具有人的温情与真实,以至每一位收藏家都非常满意他的作品。”
对艺术充满了真诚
他对艺术的真诚是少有的。观其作品,一种不事张扬,却内敛有力,颇具内涵的品格,在国内画坛并不多见。白敬周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让人感悟到一种大美境界,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它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崇尚真,善,美。
在白敬周先生的性格中,有颇似罗丹的一面,他很少品评自己的作品,而只是潜心作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毫不矫揉造作地融进画面。他手中的调色板,被赋予了生命的激情和丰富色彩。欣赏他的画作后,闭目回味,仍能体悟到恬静自然、高贵典雅的余韵。他的油画艺术,蕴涵着中国的美学精神和西方的审美趣味,超越了地域界限,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如他的油画《小提琴家》,造型高度概括、洗练,人物的神态、动作与环境浑然一体、自然质朴,毫无雕琢、矫饰之气。著名画家陈丹青看了曾不无调侃地对白敬周说,“你画的女孩子(指小提琴家)就像在和你谈恋爱一样”,的确,白氏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女性,眼睛里总是充满激情和温馨。
缜密构思、严谨写实,神韵超然,是白敬周艺术风格的鲜明特征。他有着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功底,其写实风格,远远超越了复制自然,超越了把主题归属于简单地再现,而处处浸润着中国人文美感,使东西方精神达到完美结合。例如,在《飞天女儿》中,凝重与轻快、平稳与流动,天上与地下,历史与今天、梦幻与现实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把古人、今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由与美好的渴望都表达了出来。
透过白敬周的作品,便能体会到他的艺术修养。人与自然,在白敬周的笔下焕发着异样的神采,平静中透着生机,生命中蕴涵着哲理。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与和谐之美。在继承传统方面,他既尊重西方古典主义法则,又大胆引进了现代意识。白敬周说,他最喜爱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然而他也非常欣赏现代艺术家弗罗伊德。他的这种品位和取向,正好说明了他的画为什么不仅唯美,而且深刻。白敬周曾应邀为美国一位已故著名歌剧演员画肖像。当肖像画到一半时,这位歌剧演员的遗孀来到他的画室,看到还未最后完成的丈夫肖像,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激动地说:“是他!是他!”他的肖像画,能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真正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白敬周先生有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题为“少女的祈祷”,2000年在美国加州一个叫“新文艺复兴”的年度评奖中获奖,并在随后的拍卖中售出。在预展中,当一群收藏家围绕着此幅作品议论纷纷时,画廊经理伯尔尼站在后面说道:“他是用心在作画!”(He paints with heart!)的确一语中的,此言高度概括了画家及其作品的特征,它贯穿于画家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
把自己的感动画出来
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惯于用“心”作画的画家,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今年4月底,刚刚从美国探亲回来不久的白敬周便赶上了四川汶川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通过收看大量的新闻报道,画家感同身受地了解到灾情的惨重与营救的悲壮,在整个5月中下旬,他几乎每天都会被电视直播中的某些镜头感动得落泪。然而画家此时并没有动手去表现这一题材,因为担心绘画无法与新闻照片的纪实性与可信性匹敌。但是,诗可言志,画能抒情,白敬周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从“情”字入手,把自己的感动画出来!《孩子不哭》一画的构思就是从感动油然而生的。他说,通过这幅画,想要表现的是一股富有同情心的强大力量。当你设想自己或你的亲人,就是那个埋在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子弟兵伸出的援手,会永远铭刻在你的心里。而战士们因不忍看见被救的幸存者不得不截肢,扭过头去流泪,我们知道那不是懦弱,而是坚强。
《生命时速》则把灾区无处不有的迷彩服、直升机、担架、吊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荡气回肠的营救画卷。世界各国在战争或灾难过后,都有为该事件或事件中的英雄树碑立传的传统。该画也沿用了纪念碑常见的三角形,即金字塔形,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次可歌可泣的大救援行动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定格,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顾白敬周先生的艺术历程,我感到,在他身上一以贯之的是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敬。正如画家王怀庆所说:“浏览他的作品,无论是灯下温情的少女,气宇轩昂的名角,还是温文尔雅的医生,自信的艺术经纪人,无不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指向。”“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理解,对于人的思考与描绘,已成为他的特长与定式。”正是这种特质,使白敬周成功地完成了两幅以赈灾为题材的油画,这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正如白敬周先生自己所言,他画的是自己的感动,相信出自灵魂的也一定能进入灵魂。而无数观众的感动,则是对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