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大观园,可以说,庭园建筑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元春《大观园》)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别样美丽的清代园林。
第十七、八回,通过贾政、元妃游览大观园,把园内景点尽收眼底,集中展示了大观园园林的艺术美。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首先见的是一座假山,这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如贾政赞叹:“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假山的堆砌成为一障景,造成园中的曲折变化,给人一种神秘感,增添了园林的观赏性。过了假山进入石洞,一股清泉穿过石隙。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一座石桥环抱池沿,桥有三孔,桥上有亭,这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沁芳桥。出亭过池是潇湘馆,由粉垣围隔,千百竿翠竹遮映。转过山环是稻香村,一片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绕过山坡,穿花度柳,柳暗花明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度过桥去是蘅芜院,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玲珑山石穿墙而过。行不多远是正殿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通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正是:“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李纨《文采风流》)贾政等或行或停,经一月洞门进入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珍导引,直由山脚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惜春《文章造化》)整个大观园,或富丽楼馆,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林林总总,都显出园林空间的流变美,令人目不暇接。流变的空间布局并非浑然一片,它按照园林艺术的空间思维来安排,各个景点由空间边界分割开。大观园中的门、径、屏、阶、墙、石、山、水、桥、廊等园林造景和花、树、草、竹等自然景物形成围隔各个建筑,各种景致的空间边界。空间边界既是对各个庭园建筑的围隔,又是对每个庭园内部的分割,使园中景点各具个性,自成格局。如凸碧山庄和凹晶馆两处景点的空间边界是山坡下的池沿。山之高处是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是凹晶。池沿旁的一排竹栏又构成分隔藕香榭的空间边界。在怡红院内,几间房由门、窗、书架、玻璃镜、花障、清溪、墙、纱窗等围隔,增添了室内装饰的空间块面和庭园风景的变化。空间边界的围隔,形成大观园或明或暗、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或实或虚的景点组群布局,使整个园林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表现出园林空间序列丰富的层次性。故探春有“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之叹(《万象争辉》)。
由空间边界围隔的景点,形成大观园一个个独立的空间主题。如稻香村,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田园风光,归农之意。数间茅屋,围上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下是一土井,下而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表现的是“杏帘在望”的主题。林黛玉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杏帘在望》)蘅芜院的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囿之风。五间清厦连着连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园内无一花木,满园异草,清香馥郁。故有贾宝玉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大观园的建筑和各种景物由流变的空间组合而成,形成连续多变的空间结构。大观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尽管建园规模浩大,除了拆迁荣宁二府的旧房,还往外扩展三里半大,但它的占地面积终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园林空间,大观园通过空间借景,使园内观赏空间互借互映,构成园林的意境美。大观园各个庭园风景并非都是在景点内的欣赏观照,而是通过园门、假山、墙垣等处的眺望、交流欣赏到的。贾政初游蘅芜院,原以为无味得很,通过园门得见它的雅趣。书中写:“因而步入门时,忽迎而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这园门、墙垣、山石造成的园中风景的变化,是园林的分景。凸碧堂与凹晶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山一水的描绘形成对景。
大观园是一个自足的园林体系,为了使主题完备,建院时特将栊翠庵圈在里头。它在园中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形成园中园的隔景。空间主题和空间借景的安排,体现了园林造景的意境。园中,蓼风轩、栊翠庵清冷充满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蘅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怡红院与栊翠庵形成了入世与出世的对比,大观园与稻香村形成了贵族气派与田舍家风的反衬,凸碧堂与凹晶馆构成了动静结合的辉映。
第十七、八回,通过贾政、元妃游览大观园,把园内景点尽收眼底,集中展示了大观园园林的艺术美。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首先见的是一座假山,这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如贾政赞叹:“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假山的堆砌成为一障景,造成园中的曲折变化,给人一种神秘感,增添了园林的观赏性。过了假山进入石洞,一股清泉穿过石隙。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一座石桥环抱池沿,桥有三孔,桥上有亭,这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沁芳桥。出亭过池是潇湘馆,由粉垣围隔,千百竿翠竹遮映。转过山环是稻香村,一片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绕过山坡,穿花度柳,柳暗花明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度过桥去是蘅芜院,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玲珑山石穿墙而过。行不多远是正殿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通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正是:“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李纨《文采风流》)贾政等或行或停,经一月洞门进入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珍导引,直由山脚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惜春《文章造化》)整个大观园,或富丽楼馆,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林林总总,都显出园林空间的流变美,令人目不暇接。流变的空间布局并非浑然一片,它按照园林艺术的空间思维来安排,各个景点由空间边界分割开。大观园中的门、径、屏、阶、墙、石、山、水、桥、廊等园林造景和花、树、草、竹等自然景物形成围隔各个建筑,各种景致的空间边界。空间边界既是对各个庭园建筑的围隔,又是对每个庭园内部的分割,使园中景点各具个性,自成格局。如凸碧山庄和凹晶馆两处景点的空间边界是山坡下的池沿。山之高处是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是凹晶。池沿旁的一排竹栏又构成分隔藕香榭的空间边界。在怡红院内,几间房由门、窗、书架、玻璃镜、花障、清溪、墙、纱窗等围隔,增添了室内装饰的空间块面和庭园风景的变化。空间边界的围隔,形成大观园或明或暗、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或实或虚的景点组群布局,使整个园林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表现出园林空间序列丰富的层次性。故探春有“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之叹(《万象争辉》)。
由空间边界围隔的景点,形成大观园一个个独立的空间主题。如稻香村,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田园风光,归农之意。数间茅屋,围上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下是一土井,下而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表现的是“杏帘在望”的主题。林黛玉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杏帘在望》)蘅芜院的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囿之风。五间清厦连着连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园内无一花木,满园异草,清香馥郁。故有贾宝玉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大观园的建筑和各种景物由流变的空间组合而成,形成连续多变的空间结构。大观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尽管建园规模浩大,除了拆迁荣宁二府的旧房,还往外扩展三里半大,但它的占地面积终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园林空间,大观园通过空间借景,使园内观赏空间互借互映,构成园林的意境美。大观园各个庭园风景并非都是在景点内的欣赏观照,而是通过园门、假山、墙垣等处的眺望、交流欣赏到的。贾政初游蘅芜院,原以为无味得很,通过园门得见它的雅趣。书中写:“因而步入门时,忽迎而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这园门、墙垣、山石造成的园中风景的变化,是园林的分景。凸碧堂与凹晶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山一水的描绘形成对景。
大观园是一个自足的园林体系,为了使主题完备,建院时特将栊翠庵圈在里头。它在园中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形成园中园的隔景。空间主题和空间借景的安排,体现了园林造景的意境。园中,蓼风轩、栊翠庵清冷充满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蘅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怡红院与栊翠庵形成了入世与出世的对比,大观园与稻香村形成了贵族气派与田舍家风的反衬,凸碧堂与凹晶馆构成了动静结合的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