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上绣花,用艺术疗愈心灵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创彩蛋绘制新技艺
  赵伟的父亲是彩蛋绘制艺术传承人,她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绘制彩蛋。有朋友问她:“你能画一对一模一样的彩蛋吗?”赵伟笑答:“除非这只鸡下了两颗一模一样的蛋!”突然,一个灵感在她脑中闪现:如果把蛋壳从中间劈开,不就能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彩蛋了吗?她越想越兴奋,拿起小刀开始尝试,但是蛋壳又薄又脆,不是劈碎,就是劈得不对称。2006年退休后,赵伟在劈了1万多颗蛋壳后,终于劈出了满意的对称蛋壳。
  赵伟开始在蛋壳上雕刻。半个蛋壳不如整个蛋壳承受力大,更容易破碎。赵伟迎难而上,发现薄薄的蛋壳其实有好几层,最外面是红皮,中间是白粉,最里面一层是薄膜,如果力度把握不好,膜破了,整个蛋壳就碎了。赵伟反复尝试,不知雕碎多少个蛋壳后,终于成功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赵伟开始挑战在半个蛋壳上绣花。在不足2毫米厚的蛋壳上来回穿透几百针,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赵伟在质疑声中再次前进。有一次,她绣一只小鸭子,只剩最后两针时,蛋壳碎了。渐渐地,她摸索出蛋壳绣“以柔克刚”的方法,“下针时,要用针尖先去刺探蛋壳软硬,受到阻碍时不能硬碰硬,要绕开它”。
  2007年,赵伟的半壳蛋雕作品《十二生肖》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这一年,她创建了天桥民俗工艺坊,免费教授爱好者绘制彩蛋。
  2008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现已并入西城区)妇联和北京大观园举办了“宣南巧娘赵伟蛋壳艺术作品展”。妹妹和她开玩笑说:“你能拿头发绣吗?”“你把辫子剪下来给我,我就能绣!”没想到,妹妹真的剪下了长辫。一个月后,赵伟用妹妹的头发绣出了“喜迎奥运,爱我中华”8个大字。
  赵伟被授予“北京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彩蛋绘制被列入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赵伟访问过20多个国家,其作品《金陵十二钗》被荷兰鹿特丹市政府收藏,《欢天喜地》被欧盟议长收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彩蛋绘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把彩蛋绘制“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从2007年开始,赵伟便到北京市各所小学讲课。让她高兴的是,很多孩子对“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家长反映,孩子自从学习蛋壳彩绘后,注意力变得集中了,记忆力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孩子们争着向赵伟拜师学艺,天桥民俗工艺坊变成了“聚艺斋”工作室。
  2015年,一位幼儿园园长对赵伟说:“赵老师,‘非遗’要从娃娃抓起,您不如在我们这儿讲课吧。”这些年,从小学到大学,赵伟去过20多所学校讲课,只有幼儿园没有尝试过。孩子们太小,蛋壳又容易碎,这得需要多少蛋壳啊?有人建议她用乒乓球代替,可她左思右想,感觉不妥。这时,爱人给了她支持:“没事儿,你尽管用真品上课,我来处理蛋壳。”挑选、清洗、抽空、晾干……处理蛋壳需要很多道工序,赵伟的爱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第一次到幼儿园上课,赵伟带了一筐蛋壳:“宝贝们,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吗?”“画蛋!”孩子们兴奋地回答。“对,我们要在蛋壳上画画,你们可以把自己要表现的东西画在蛋壳上,送给喜欢的人。但是蛋壳很容易碎,一旦碎了,你们就没法跟赵老师学画彩蛋了。”赵伟耐心地讲着。
  第一节课主要是引导兴趣,赵伟决定让孩子们随意在蛋壳上发挥。孩子们尽管满手都是颜料,却把蛋壳保护得很好。一节课过去了,35个孩子的蛋壳居然一个也没碎!“你画的是海底世界吗?来,我们画一条大鲨鱼……”“你画的是一群小鸡吗?讓我们给它们添上嘴巴。”孩子们纷纷抢着让赵伟看自己的作品。
  通过“非遗”传递正能量
  2017年6月的一天,赵伟去大兴福利院探望那里的孩子。去了两次后,她发现这些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悲观、厌世、野蛮。能不能用艺术帮他们打开心门,同时教他们一项技能,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带着这个目的,赵伟开办了一间艺术疗愈室。
  “孩子们,一把锁为什么用锤子砸不开,而用一把小钥匙就能打开呢?”赵伟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好奇地睁大眼睛,赵伟继续说:“因为钥匙可以从心里把锁头打开,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悟。心正、身正、眼正、纸正、画正,站在地上要扎根……”她从铺纸开始,一步步教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自信,画出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赵伟的艺术疗愈室发挥了很大作用。喜欢打架的亮亮变得宽容了,悲观的明明变得自信了,他俩合作完成的两幅绘画作品在相关大赛中荣获金奖。
  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学,赵伟免费招收了上千名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72岁。几年来,学生们的作品参加过各种展览并获奖。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赵伟一共画了65枚彩蛋作品,一枚枚小小的彩蛋,将抗疫期间的温暖和感动定格。
  因为疫情期间不能上课,赵伟担心孩子们产生焦虑情绪。在女儿的协助下,她办起了“公益云课堂”,通过在线直播教孩子们绘画。“孩子能遇到您,真是莫大的幸运!别说孩子,我都被您的一言一行所感染。”“从您身上,我们真心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魅力。”家长纷纷留言为赵伟点赞。
  2020年5月初,赵伟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赵伟说,她将继续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传承“非遗”文化、传递正能量方面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进入孔子说的那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段,可谓感慨万千!七秩初度,我想说的还是执意不悔、矢志追求的两个字:读书。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对不同年龄段各异的读书心态和感觉做了颇为形象的比较:“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已步入老年,读书的心态和感觉确是如此。  回眸岁月,在牙牙学语的童蒙時代,我喜欢翻书,那是图画多于文字的“小人书”,不明
期刊
乘公交车时无意间听到前排两位大叔的对话。健谈的大叔絮絮叨叨地说着儿子的近况,看得出,他以儿子为傲。看旁边的同伴半天没有回应,他问道:“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  寡言的大叔只简单地回了5个字:“还没结婚呢。”  健谈的大叔刨根问底:“那现在应该大学毕业了吧?”  “还没结婚呢。”寡言的大叔依舊抛出这5个字作答。  健谈的大叔并不罢休,继续追问:“孩子现在有对象吗?要不要我给他介绍?”  只听那个被追
期刊
“午前春阴,午后春雨,和暖、闲适,且宁静。”早春之日,读德富芦花的这篇散文,就像品尝刚刚上市的鲜桃与樱桃,正是滋味最美的时节。  穿衣服要应季,吃东西也要应季,所谓“夏穿单衣,冬穿袄”“春韭秋菘”是也。大自然为人类安排得井井有条。固然现在科技发达,观念进步,为摩登酷炫,夏天穿皮草而冬天着短裙者,年年有之;寒冬吃西瓜,酷暑吃冰糖葫芦,亦司空见惯,只要自家的胃口受得了就好。然毕竟有违天时,享受不到最恰
期刊
有一个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大多数人认为其指的是书墨之香。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会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  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靠近。而夹有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
期刊
读一本书,如燃起一堆篝火。目光如火链,文字是柴火,燃着的是知识的火苗。寒冷的人,燃火以暖身;知识饥渴的人,焚字以暖心。  一个人的阅读,如静对一团火。翻书,火生,阅读逐渐推进,火苗越烧越旺。所谓“炉火纯青”,之于读书,差不多就是书读得多了,知识悟得透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明”,还是建立在知识的薪火上。  一群人的阅读,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图书馆中,人人静默而读,似一颗颗思想的火花簇放;一个紧
期刊
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写道:“趣味不是一时得来的,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吃甘蔗一样,越嚼越有滋味。”读书正如学习语文,浅尝辄止者转身离开,实属正常。能持续多年读书、读书多年之人,定然是甘之如饴的。读得越多、越深,趣味便会愈发浓烈,乃至于日臻化境、飘飘欲仙。正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是也。  如纯粹的阅读这般“无用”之事,趣味往往不易得。最起码,起初不易得。读過一篇文章
期刊
兩鬓斑白  却没有秋的萧瑟  白雪盖顶  却没有冬的荒凉  眉峰高耸  却没有山岩的冷峻  肌肤干涩  却没有落叶的枯败  你额上遍布的皱纹  写满你一生的故事  你手上暴露的青筋  是你成熟和智慧的轨迹  一条条皱纹  一道道青筋  深深浅浅  起起伏伏  织出一首  禅意悠扬的晩晴曲
期刊
早年读中学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读书有什么用处。那年头,大家都覺得读书无用,反正也没有大学可考,读不读书都一样。  好在我们家还有许多藏书,无聊时读书,没事时看小说。我充分地享受到了课本之外的读书乐趣。尤其是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那是我一生中最悠闲的一个阶段,是真正的无所事事。待业了一年,我看了不少世界名著,也看了一些现代派诗人的诗,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一个人的
期刊
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属于谁。它通常以小幅版画形式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了书的价值和美感,形式上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藏书印,但比藏书印丰富多彩且富有情趣。当你翻开一本书,一张精美别致的藏书票呈現在眼前,渗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不但对藏书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表达了藏书者的一种心愿,还可留作某些方面的研究。所以,藏书票往往被称为“纸上宝石”“版画珍珠”和“书中蝴蝶”。  读大学时,我就开
期刊
在日本,再小的房子也會“抠”出一个小庭院,种上绿植、铺上鹅卵石,把“自然”搬回家中。近期,英国一项研究对此行为给出正向评价—在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居民家中开辟小花园后,他们的压力水平平均降低了6%。即使绿地面积很小,也有同样效果。  做园艺看起来简单,但满足了老人的大部分需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与特需副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苏伟表示,浇水、施肥、换土……一系列园艺工作会增加老人的活动量,在户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