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戒之在色”之“色”字新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季氏篇》“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之“色”历来多释义为“女色”。全文考之以古籍文献、古今考释以及《论语》语境,认为此句中的“色”应为“脸色不定”之义。
  关键词:《论语》;色;释义
  作者简介:唐孝赟(1995-),男,汉族,四川达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色”字释义
  关于“色”字的释义,古代文字学家做了如下解释: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到:“色,顔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属皆从色。”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言:“色,颜气也颜者两眉之闲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闲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气阗实阳休。玉色。孟子曰。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此皆从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后见于面。所谓阳气浸淫。几满大宅,许曰。面颜前也是也。鲁颂。载色载笑。传曰。色色温润也。大雅。令仪令色。笺云。善威仪,善颜色也。内则曰。柔色以温之。玉藻曰。色容庄。色容顚顚。色容厉肃。论语曰。色难。色思温。色勃如也。正颜色。引伸之爲凡有形可见之偁。从人卪。此部不与从人爲伍而与从卪爲伍者,重卪也。所力切。一部。凡色之属皆从色。”[1](P.431-432)
  根据以上注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色”的初始意有二:第一,表颜气,指人眉目之间的面部容态;第二,表颜色,指有形可见之物的颜色。以上二点,均可在典籍中予以援例。《孟子·告子下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中之“色”便是表颜气,《庄子·逍遥游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中之“色”便是表颜色。
  二、“戒之在色”中“色”之考辨
  《论语·季氏篇》:“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色”字之解,历来各家多释为“女色”,几无歧解,然则细推文理脉络,实亦有难通之处。为了便于探讨,现列举几种有影响的注解如下:
  刑昺:“少,为人年二十九以下,血气犹弱,筋骨未定,贪色而自损,故戒之。”[2](P.148)
  孙钦善:“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未发育定,应该戒忌的在于女色。”[3](P.172)
  杨伯峻:“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惕,莫贪念女色。”[4](P.176)
  钱穆:“少年时,血气还未定,当戒在好色上。”[5](P.391)
  以上所引注解都把“色”解释为:女色或好女色。其原因则是因血气未定而易好女色。
  然如解释为因血气未定而易好女色,实则略显牵强。《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即说汉高祖刘邦壮年时,当了泗水亭长后,廷中吏都被他骂了个遍,而且喜欢酒和女色。如此说来,易好色不是少之时独有。
  前文已述,“色”的本义应为“颜气”,而何谓颜气?前文段玉裁已注:颜气也颜者两眉之闲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闲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意思即是:由于心气、情志的变化而引起两眉间的变化,从而产生面部容态的变化,简言之,就是一种面部容态或表情的变化。《孟子·尽心上篇》:“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此类便是“色”之本义例证。另可引《论语》中“色”用之本义为证:《公冶长》篇的“无喜色”、《为政》篇的“色难”和《泰伯》篇的“正颜色,斯尽信矣”,都是用的本义。
  在作“戒之在色”的分析时,还应注意到它的语境,即“少之时,血气未定”。少,古代三十岁之前都可称为“少之时”;血气,《素问释义·血气形态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6](P.665)此即是指阴阳各经,有血气之多少是天生之常数。另朱熹注:“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7](P.172)也说明了血气是人之与生俱来的,且他进一步说明血气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且需要用理、志气来克制。《左传·昭公十年》载:“晏子谓桓子: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更进一步说明了凡是血气之人,皆有争夺之心,要用道义去克服它。通过以上可知血气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且是可变化的。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血气与颜气的关系,可引以下几例来详细说明:
  《列子·天瑞》曰:“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8](P.8)即人生有四个阶段,婴孩,少壮,老耄,死亡。当人在少壮之时,体内血气漂浮横溢,欲望思虑充斥升起,易被外物所攻,德就开始衰败。此段与“少之时,血气未定”亦有相同之处,说明了血气的可变不稳定性。
  《淮南子·精神训》曰:“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夫孔窍者,精神之牖也;而志气者,五藏之使候也。”[9](P.294-295)即是说:血气是人外在的表现,人的五官七窍是精神的门窗,而气血则是五脏的使者。换言之,即是五官面貌是气血的外在反映。
  《礼记·乐记》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10](P.482)则更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性格、血气、心智这些本性,但哀、乐、喜、怒等情感变化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血气产生反应,便表现为外在可见的情感变化。
  《庄子·人间世》曰:“夫以阳为充孔扬,卫君阳刚之气充满于内,甚扬于外。采色不定。”[11](P.28)是指卫君刚猛暴烈的盛气充满了体内,露于言表,经常喜怒无常。此则亦说明了血气能够引起情绪不稳,导致表情的变化。   综上所述,可得出关于血气的几点结论:一是它是与生俱来,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它具有可变性、不稳定性;三是血气的不稳可造成情绪不稳定,进而反映在外在的情感变化上。
  三、结语
  如以上考释可成立,结合语境分析,可将“戒之在色”中的“色”释义为:脸色不定。笔者认为,此则释义既符合“色”字之本义及延伸义,又符合此章的前后语境。可引它例为辅证,《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即是指在家里有怒气,而对外面的人生气,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亦作此解。康有为《大同书》:“而彼此疑猜,不能情恕,不能理遣,小则色于面,大则发于声。”[12](P.145)即互相猜疑,不能用情来宽恕,也不能用理来排遣,小则会变脸色,大就会发出声音。以上三则,“色”均作“变脸色”解。
  综上所述,故《论语·季氏篇》中“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意思是:由于年少时,血气的不稳定、不成熟,极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因而需要警惕(克制)外在脸色的不定。
  注释: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日)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战国)列御寇著,李金水,张伟民编著.列子[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9]刘安.淮南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杨天宇.礼记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庄子. 庄子[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12]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观察经剖检证实为CVT的6例脑标本的大体及组织学改变,研究其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结论与结论:1、本组6例大体、组织学观
摘 要: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女就业比例严重不平衡,女性从业类型也受到限制,性别歧视仍然大量存在。自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好莱坞出品的众多票房大戏中的女性形象较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了深层的转变,从女性多以柔弱、善良或“坏女人”形象出现,转变为勇敢、足智多谋的女性超级英雄形象。这一转变与2008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密切相关,当下业形势且、就业模式巨变,从而引起经济形态和经济形势变革,女性成
摘 要:“青春片”作为当下热门的类型电影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是潜移默化的。而岩井俊二作为“青春片”领域的佼佼者,他的电影一直都以清新独特的影像著称,不论在视听语言、情绪表达上,还是在意象塑造上,都有着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分析,来探讨岩井俊二的电影美学特征。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电影美学  作者简介:郭佳慧(1991-),女,汉族
摘 要:本文综述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两大认知理论模式: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先从其概念及观点入手,再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予以评价,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借鉴。  关键词:二语习得;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  作者简介:颜志敏(1993-),女,贵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本文第一作者;曾贤模(1962-),男,贵州人,副教授,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本文第二
【目的】探讨OSI-027及其联合自噬抑制剂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生物学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方法复苏、传代培养待细胞进入对数分裂期后用于实验。1.
摘 要:象似性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研究语言象似性的语用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作为符号体现的语用含义。本文主要从分析象似性理论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体现,主要对其三个原则: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以及标记象似性在语用层面上进行了分析。旨在突破象似性单一的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拓宽象似性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象似性;数量象似;顺序象似;标记象似;语用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英语构词法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掌握词形、词性,了解单词的构造,从而理解词义,记忆单词。运用构词法学习单词,可以扩大词汇量,在考试中取得佳绩。  关键词:派生法;合成法;单词  作者简介:于雷雷,女,汉族,安徽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
摘 要:《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它围绕一位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由于鱼实在太大,老人费了很大力气才终于杀死鱼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他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老人与海》被译成不同语言的众多版本,本文将简单分析一些翻译的方法,从翻译的视角分析《老人与海》的语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作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的《铁皮鼓》,它以独特的主人公视角和深刻的反思批判主题赢得了奥斯卡影片的殊荣。本文主要以
本文针对化工过程动态系统的培训仿真提出了一种变帧速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在仿真过程中,根据状态变量变化率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积分步长,以提高仿真效率 In this paper, a v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