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育人性化被越来越多的先知先觉的教育工作者所倡导和推崇。这无疑是对教育至上的一种尊重与崇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又应如何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怎样把手中的课本与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课堂中正确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课堂向人性化迈进,使课堂在教学中始终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在此,笔者着重谈一下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性化”问题。
一、充分理解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人性化教育又称为“人本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理论”。当时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立足于个人的全面与完善发展,教育的核心是心智训练,而不是传授职业技能。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性化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表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先知先觉者所接受和运用,这意味着教育正在修正原有的缺陷,从而构筑理想的生命教育理论,给生命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它正在改变传统观念,走出教育误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它正在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功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教育而不是机械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到底,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尊重生命,引导生命个体积极健康正常地发展;其现代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内在的生命成长规律。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等都需要教育者用心来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让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既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又充满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二、转变观念
现阶段,中国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政府正努力使一切工作回归人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时势,关注人性,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通常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性格开朗,或成绩较好的学生。以往的教育是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人性化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努力使教育成为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严重削弱了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导致学生缺少对话题的介入,没有真正得到语言体验、训练和实践。导致大量学生学到的英语是哑巴式英语。难以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求。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手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依赖于学生个体的亲自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教师讲授知识的容量、深度、方法和时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人性化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它主张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的强行灌入,而是自主接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根据个性差异施教,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与不同的个性特点去评价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和潜在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其个体积极向上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努力实现学生个案教育行为的最优化。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失败者,英语基础薄弱。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机制。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存在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人性化的关爱,努力做到严慈相济,宽严有度。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更要允许学生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言偏差。在这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不仅不能用伤学生自尊的话语去评价学生,而且还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得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是升学无望才不得已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他们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意识,渴望得到他人高度的承认和尊重。同时又带有浓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智商差”,比高中生低一档。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采用以下做法:
1.亲切地微笑
笑是一种最可爱的无声语言,它充满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学生看来教师的笑容就是对他们无限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让学生感到愉悦、兴奋和轻松,于是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
2.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常常在心中不自觉地有所偏爱,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它会打消学生对你的信任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
3.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如果能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学生看来是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因此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还能使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4.批评学生时力求含蓄些
人们总有一种不太愿意被人批评的天性,可是如果用含蓄的语言把问题的严重性模糊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又容易接受。
5.积极创建师生交流的渠道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创造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并相互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乃至世界的发展。教育一旦离开了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回归人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的中华英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人和教育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充分理解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人性化教育又称为“人本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理论”。当时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立足于个人的全面与完善发展,教育的核心是心智训练,而不是传授职业技能。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性化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表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先知先觉者所接受和运用,这意味着教育正在修正原有的缺陷,从而构筑理想的生命教育理论,给生命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它正在改变传统观念,走出教育误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它正在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功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教育而不是机械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到底,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尊重生命,引导生命个体积极健康正常地发展;其现代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内在的生命成长规律。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等都需要教育者用心来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让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既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又充满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二、转变观念
现阶段,中国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政府正努力使一切工作回归人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时势,关注人性,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通常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性格开朗,或成绩较好的学生。以往的教育是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人性化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努力使教育成为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严重削弱了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导致学生缺少对话题的介入,没有真正得到语言体验、训练和实践。导致大量学生学到的英语是哑巴式英语。难以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求。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手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依赖于学生个体的亲自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教师讲授知识的容量、深度、方法和时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人性化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它主张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的强行灌入,而是自主接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根据个性差异施教,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与不同的个性特点去评价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和潜在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其个体积极向上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努力实现学生个案教育行为的最优化。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失败者,英语基础薄弱。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机制。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存在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人性化的关爱,努力做到严慈相济,宽严有度。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更要允许学生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言偏差。在这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不仅不能用伤学生自尊的话语去评价学生,而且还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得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是升学无望才不得已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他们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意识,渴望得到他人高度的承认和尊重。同时又带有浓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智商差”,比高中生低一档。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采用以下做法:
1.亲切地微笑
笑是一种最可爱的无声语言,它充满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学生看来教师的笑容就是对他们无限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让学生感到愉悦、兴奋和轻松,于是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
2.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常常在心中不自觉地有所偏爱,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它会打消学生对你的信任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
3.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如果能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学生看来是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因此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还能使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4.批评学生时力求含蓄些
人们总有一种不太愿意被人批评的天性,可是如果用含蓄的语言把问题的严重性模糊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又容易接受。
5.积极创建师生交流的渠道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创造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并相互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乃至世界的发展。教育一旦离开了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回归人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的中华英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人和教育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