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经济视角下深入分析了“大国工匠”的基本函义,说明了基于“大国工匠”身上的“工匠精神”不仅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而且是推动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鉴于此本文又从我国与外国的比较中、从政策的限制与歧视中、从“大国工匠”的待遇等方面找出了职业教育的差距。接着本文又“从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完善职教体系、继续发展校企合作及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深入论述了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
关键词:经济;生产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当前,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需要培养和弘扬发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说到底是培养一种永不服输的“工匠精神”。而正是这种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不折不扣的一个大国的“工匠精神”,才是推进我国不断发展的强盛之路。
1 经济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那么工匠就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则是依据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说明了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工匠及其精神,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生产力和推动力量。
2 “工匠精神”引发职业教育的反思
比较才能看清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据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截止到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虽然我国有一大批“大国工匠”,但同这些先进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还是相去甚远。
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领衔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再重视。执法检查首先肯定了“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中的弱点与不足,比如张德江委员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3]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风气也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不仅搞垮了许多企业,就连个别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工匠精神自是应尽的责任。但现在个别职业院校只是把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因为科研更容易出成绩,甚至是掺杂了某些政绩和个人名利的因素。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就业目标较为空泛。多年来基本上是一套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法。就在春节刚刚过后不久,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到了冷遇;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吃住,也少有人问津;四川成都也有许多“火锅厨师”面临下岗。这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追问着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确切性。
3 “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彻底转变“重技轻人”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也指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这两条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展和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接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必须接受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方面的教育目的,而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严细精神、执着精神,说到底就是缺乏“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展现出来,只有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与技艺感受出来,只有改革评价标准体验出来,从而克服过去那种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一系列体系。事实上,即便是学制体系,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除了中职、高职之外,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然,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其他体系的配套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应当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当继续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满足大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全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过去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不仅体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好处,同时也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拔培养聘任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和合作企业优质员工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在职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兼职教师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师资困境,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从企业聘请名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态度。为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集,1993.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1996.
[3]张德江.《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工作报告,1996.
[4]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作者简介:宿曦(1974-),女,教师,工程硕士,吉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经济;生产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当前,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需要培养和弘扬发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说到底是培养一种永不服输的“工匠精神”。而正是这种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不折不扣的一个大国的“工匠精神”,才是推进我国不断发展的强盛之路。
1 经济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那么工匠就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则是依据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说明了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工匠及其精神,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生产力和推动力量。
2 “工匠精神”引发职业教育的反思
比较才能看清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据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截止到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虽然我国有一大批“大国工匠”,但同这些先进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还是相去甚远。
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领衔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再重视。执法检查首先肯定了“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中的弱点与不足,比如张德江委员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3]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风气也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不仅搞垮了许多企业,就连个别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工匠精神自是应尽的责任。但现在个别职业院校只是把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因为科研更容易出成绩,甚至是掺杂了某些政绩和个人名利的因素。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就业目标较为空泛。多年来基本上是一套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法。就在春节刚刚过后不久,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到了冷遇;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吃住,也少有人问津;四川成都也有许多“火锅厨师”面临下岗。这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追问着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确切性。
3 “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彻底转变“重技轻人”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也指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这两条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展和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接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必须接受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方面的教育目的,而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严细精神、执着精神,说到底就是缺乏“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展现出来,只有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与技艺感受出来,只有改革评价标准体验出来,从而克服过去那种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一系列体系。事实上,即便是学制体系,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除了中职、高职之外,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然,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其他体系的配套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应当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当继续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满足大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全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过去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不仅体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好处,同时也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拔培养聘任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和合作企业优质员工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在职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兼职教师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师资困境,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从企业聘请名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态度。为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集,1993.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1996.
[3]张德江.《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工作报告,1996.
[4]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作者简介:宿曦(1974-),女,教师,工程硕士,吉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