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GT II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意义的再评价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4~1988年间,对62例血清GGT Ⅱ“假阳性”病例作前瞻性随访研究。15例(24.2%)在随访期发生原发性肝癌(HCC),内7例癌瘤最大径小于5cm,大部分无肝癌特征性症状。从首次发现GGT II阳性至确诊HCC的时间为2~20个月,86.7%的病例在12个月以内。分析与HCC发生有关的因素,发现GGT Ⅱ持续阳性,伴血清AFP升高,转氨酶处于较低水平以及抗HBe阳性者,更易发生HCC,提示对GGT Ⅱ阳性病例,尤其伴有上述实验室特征者,应密切随访,这对于HC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对61例慢性胃炎和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粘膜和胃液氨的水平进行测定;同时用病理学方法(Warthin-Starry染色法)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61例慢性胃炎中HP阳性30例(49.2%),20例十二指肠溃疡中HP阳性15例(75%),所有活动性病变者HP均为阳性;HP阳性组胃液和胃粘膜氨水平分别为64.15±3.01μg/ml和0.38±0.023μg/mg,HP阴性组分别为16.
本文报告应用重组干扰素α2b(Intron A)治疗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B),结果表明先用皮质激素4周,再用于扰素,5×106IU和2.5×106IU,一周3次共16周,可有效抑制HBV的活动性复制,HBeAg和HBV-DNA(DNAp)的近期转阴率可达78%,远期疗效为5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可出现发热、乏力、纳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但病人可以耐受,完成全程治疗。本方法
采用长时食管内pH监测、食管内测压及食管闪烁扫描等方法对52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7例,活检证实为食管炎。B组:25例,活检结果正常。并和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如下:(1)胃-食管反流患者LESP明显低于正常人;(2)A组患者反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A、B两组患者均出现食管蠕动紊乱及蠕动波幅降低;(4)两组患者食管内pH监测和食管闪烁扫描均
在检测家兔失血性休克时胃粘膜氧自由基清除酶系统的活性时,发现除过氧化物酶外,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粘膜损害明显相关。外源性SOD输入可明显抑制再灌引起的胃粘膜损害。结果提示:SOD及GSH-px活性下降不但是反映粘膜损害的指标,亦是引起粘膜氧自由基增多,进而引起粘膜损害的重要原因。
期刊
动态地观察了2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手术前后2周内的血浆内毒素(ET)与6项免疫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血ET和免疫因素(血浆Fn、血清IgG、C3和C4)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指标变化相平行。结论:同步动态地观察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变化将有助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例胃腺癌(8例胃窦癌、4例胃体癌)和癌组织及癌周的激素含量。结果表明胃窦癌旁1cm处的组织中,胰高血糖素及胃泌素含量明显增高(P<0.01);且其与胃粘膜肠化生密切相关。胰高血糖素在癌周的出现可能是作为一种胚原性蛋白重新表达,而胃泌素则作为细胞生长的正性调节因子。
期刊
应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PTP)测定33例肝硬化患者的游离门静脉压、侧支血管及门静脉主干的直径,结果发现游离门静脉压与侧支直径无相关性(P>0.05);与门静脉主干直径的相关性也不显著(r=0.46, P<0.05);但同侧支(CD)与门静脉直径(PVD)之比(CD/PVD)有明显相关性(r=0.747, P<0.01),呈抛物线图像。当二者之比(CD/PVD)为67%时,门静脉压降至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