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呢?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浅入深,科学规划
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在德育内容的层次和结构上入手。如北京师大附小首先确定了各个年级的教育重点,然后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卫生和心理品质教育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内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螺旋式循环,每提高一次都是在原有水平上加深,提高。
在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方面,低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中年级进行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把理想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高年级进行“共同理想”教育使学生把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德育内容层次与结构的建立,保证了德育内容的相对稳定和完整,避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克服了短期行为和运动式。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改革力度
学校是通过课程来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其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政治课是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要把“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知识需要“灌输”,但这不等于空洞的说教,不是要学生死背教条,而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解除思想上的困惑。
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不能满足于一张满分的答卷,而重在使学生信服,为了改革政治课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倾向,要充分利用自我教育的手段达到教育目的,通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课本剧,既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也是一种思想、观点、智力的竞争。政治课还要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说服教育、自我教育、行为实践、品德评价、主体活动等方法,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生硬地将某种思想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因为德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德育教学和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息息相通,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德育实效。尤其是对待独生子女教育,当前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自主、乐观和容忍精神以及创造精神。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是管理学生的重要的力量。通过学生自己管理学生既为学生显示才能创造了机会,又能体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学生自冶自理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才能,为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伯乐那样的慧眼,善于在所谓平庸的学生群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强点、闪光点,而且还要给予充分显示的机会。比如组织各种比赛,诸如学科竞赛、科技比赛、体育比赛、文娱比赛等,是学生显示才能的最重要的渠道。再如日常的学校生活,凡是学生能办到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包办代替。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使学生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假期实践。使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工厂、农村,亲眼目睹各行各业的勃勃生机,从而了解到一些民情、国情,懂得改革的艰难,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访问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社会调查等,使他们受到朝代精神的熏陶感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对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消极现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鉴别力和免疫力。要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这是使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环节。
五、加强常规管理,重视常能训练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常规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饭厅常规、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图片阅览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师生礼貌常规等方面的管理。学生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常能训练,所谓“常能”,是指最平常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其中有不少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围,但二者并不等同。常能不仅有劳动技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怎么学会这些常能呢?有的在有关学科中学习;有的在课前准备中学习;有的在集体活动中学习。我们认为,常能训练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是全面发展的训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学生从小接受常能训练,有助于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对于大多数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获得了多种技能,实际上为劳动就业作了准备,使他们具有了谋生的本领。重视常能训练,加强劳动观的培养,也是青少年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课。面对劳动,许多学生持漠然的态度。据报载:上海一项小学现状调查表明,在一至五年级1270名学生中,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者根本不干的占45%。在前不久该市举办的“勤动手”比赛中,许多学生连系鞋带、钉书钉、装电池这样的日常小事也无法独立完成。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劳动也不愿参加,轮到卫生值日,有“逃跑”的,有敷衍偷懒的,更有出钱请人代劳的。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常规管理和常能训练作为重要的内容。
六、改革教育方法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这里介绍十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一是以事喻理。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说空话,要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二是以小见大。教师应擅长于小事中蕴含着大道理。三是反诘设问。教师要把理论问题分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一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振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理论,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为主动的反思。
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四是迂回引导。正面一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五是理在情中。讲课教师要善于联络感情,要反省自己有无令学生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六是巧用名言。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七是谈心渗透。“大锅饭不觉香”,出现这种情况,有进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学生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八是语言感染。以适应教育对象“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魅力,把理论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九是点到为止。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要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领悟、消化。十是言行结合。一些教师讲理论,学生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的人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理论变成见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服”中,更好的信服,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德育效果。
七、“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
培养“四有”新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育人。要把学校德育放在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系统中研究,努力促使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全面地、协调地开展起来,形成一个知行统一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结合的而不是单向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教育格局。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总之,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必将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由浅入深,科学规划
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在德育内容的层次和结构上入手。如北京师大附小首先确定了各个年级的教育重点,然后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卫生和心理品质教育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内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螺旋式循环,每提高一次都是在原有水平上加深,提高。
在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方面,低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中年级进行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把理想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高年级进行“共同理想”教育使学生把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德育内容层次与结构的建立,保证了德育内容的相对稳定和完整,避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克服了短期行为和运动式。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改革力度
学校是通过课程来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其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政治课是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要把“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知识需要“灌输”,但这不等于空洞的说教,不是要学生死背教条,而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解除思想上的困惑。
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不能满足于一张满分的答卷,而重在使学生信服,为了改革政治课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倾向,要充分利用自我教育的手段达到教育目的,通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课本剧,既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也是一种思想、观点、智力的竞争。政治课还要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说服教育、自我教育、行为实践、品德评价、主体活动等方法,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生硬地将某种思想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因为德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德育教学和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息息相通,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德育实效。尤其是对待独生子女教育,当前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自主、乐观和容忍精神以及创造精神。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是管理学生的重要的力量。通过学生自己管理学生既为学生显示才能创造了机会,又能体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学生自冶自理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才能,为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伯乐那样的慧眼,善于在所谓平庸的学生群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强点、闪光点,而且还要给予充分显示的机会。比如组织各种比赛,诸如学科竞赛、科技比赛、体育比赛、文娱比赛等,是学生显示才能的最重要的渠道。再如日常的学校生活,凡是学生能办到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包办代替。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使学生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假期实践。使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工厂、农村,亲眼目睹各行各业的勃勃生机,从而了解到一些民情、国情,懂得改革的艰难,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访问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社会调查等,使他们受到朝代精神的熏陶感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对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消极现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鉴别力和免疫力。要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这是使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环节。
五、加强常规管理,重视常能训练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常规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饭厅常规、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图片阅览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师生礼貌常规等方面的管理。学生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常能训练,所谓“常能”,是指最平常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其中有不少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围,但二者并不等同。常能不仅有劳动技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怎么学会这些常能呢?有的在有关学科中学习;有的在课前准备中学习;有的在集体活动中学习。我们认为,常能训练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是全面发展的训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学生从小接受常能训练,有助于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对于大多数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获得了多种技能,实际上为劳动就业作了准备,使他们具有了谋生的本领。重视常能训练,加强劳动观的培养,也是青少年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课。面对劳动,许多学生持漠然的态度。据报载:上海一项小学现状调查表明,在一至五年级1270名学生中,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者根本不干的占45%。在前不久该市举办的“勤动手”比赛中,许多学生连系鞋带、钉书钉、装电池这样的日常小事也无法独立完成。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劳动也不愿参加,轮到卫生值日,有“逃跑”的,有敷衍偷懒的,更有出钱请人代劳的。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常规管理和常能训练作为重要的内容。
六、改革教育方法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这里介绍十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一是以事喻理。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说空话,要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二是以小见大。教师应擅长于小事中蕴含着大道理。三是反诘设问。教师要把理论问题分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一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振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理论,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为主动的反思。
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四是迂回引导。正面一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五是理在情中。讲课教师要善于联络感情,要反省自己有无令学生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六是巧用名言。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七是谈心渗透。“大锅饭不觉香”,出现这种情况,有进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学生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八是语言感染。以适应教育对象“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魅力,把理论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九是点到为止。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要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领悟、消化。十是言行结合。一些教师讲理论,学生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的人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理论变成见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服”中,更好的信服,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德育效果。
七、“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
培养“四有”新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育人。要把学校德育放在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系统中研究,努力促使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全面地、协调地开展起来,形成一个知行统一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结合的而不是单向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教育格局。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总之,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必将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