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妙用于品德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mghgw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为例,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起到的显著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创造优化的信息技术环境,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作者在进行探索、尝试的基础上,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些微做法和体验为证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 课堂教学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编制交互性强、介面友好的各种教学课件,展现或模拟各种场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一、信息技术让教材内容鲜活起来
   现行《品德与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加简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也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教师在对该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让简单的静止的呆板的画面和文字鲜活起来,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达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目的。信息技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刺激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个主题是《各族人民是一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感受的主题。而教材提供了的画面和文字也无法展示大中华、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又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模糊,课堂上往往会出冷场和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前教师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有古代四大发明和"神六"飞天、有各民族幸福和谐生活情景的电子课件。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生活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奠了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信息技术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
   如组织二年级上册教材《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活动导入新课时,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话锋随即一转: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把你们课前调查到的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的资料都拿出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全国各地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
   三、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
   电脑网络是一个不受现实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让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立體空间"。这种资源的优势使课堂空间无限扩大,教学容量翻倍增加,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品德与生活》在活动组织上,也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驰骋在高速便捷的无障碍的网络空间里,让他们成为海量资讯的受益者。在《保护环境》这一课组织前,老师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还要求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在家长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也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如:1、(计算机出示黄果树瀑布的照片)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雄伟、壮观的瀑布,可现在,它变小了,水也不干净了;2、现在人口增长,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在增长,污染了农田。3、(计算机出示塑料泡沫盒,一次性纸碗)这些泡沫快餐盒,几百年不会腐烂。4、北京经受沙尘暴的袭击,现在人们出门不得不围上沙巾。5、(计算机出示一组数据)一家餐厅一天要用200到500双一次性筷子,市场上有多少家餐厅?现在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及日本的四分之一,大家太对不起大自然了。6、(计算机出示纽扣电池)这么小的一粒电池,可以让 10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60万升水受到污染。网络学习,丰富了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四、信息技术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传输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为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活动状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从而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
   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环保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了解家庭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一数、算一算等课前活动的基础上,上网搜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然后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把学生从网上收集了各种关于家庭环保的资料和自己补充的资料制成生动直观、学生易懂的网页,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给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搭设了平台。课堂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小组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家庭生活也会产生污染,如果每个家庭不注意家庭环保,将造成的极大危害。同时,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3、[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
其他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德育素质教育都是学校摆在前头的教育方针。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德育素养正在走下坡路。本文针对当前小学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对学生道德素养教育浅谈几点教育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
【摘 要】各种政治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相同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学生主体参与型课堂学习模式的中,应该注重学生情感融入,并就情感融入教学方式的要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兴趣 学习主体 情感融入      学生缺乏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爱好,不喜欢政治课,甚至把政治课列为"最不喜欢的科目"。调查显示,不太喜欢或很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中学
目的:通过观察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模型血清TGF-β1的影响及移植心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初步探讨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Ono术式行大鼠心脏移植手术。将手术成功大鼠术后24h给予环孢素A溶液35mg/(kg·d)连续灌胃21天,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21天后选择心脏跳动良好者随机分为3组。环孢素
现阶段“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赋予了数学实验实践教学新的任务和挑战.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现阶段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即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