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考》引宋人方回议论:“人家常食百合斗,一餐人五合可也。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方回的意思是说,宋朝人大多一日两餐,每餐要吃五合大米。
历代衡制,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合是较小的度量单位,合之下,虽有把、撮、捏、掐、丝和毫,已是理论上可以换算、事实上无法衡量的虚概念。宋代沿用隋唐大斗,每斗相当于现在670毫升,那么每合即现在67毫升,五合就是335毫升。
一般来说,粮食作物在生物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异,宋代大米的颗粒大小应该跟现在的大米差不多,也就是说,可以拿现在大米的容重来替代宋代大米的容重。做过粮食比重实验的朋友都知道,大米的容重不像小麦那样因品质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距,每升大米一般都在800克左右,即每毫升大米重约0.8克。
现在可以算出五合大米的重量,335毫升乘以0.8克,即268克,合五两三钱,也就是说,宋朝人每顿要吃掉五两多的大米。当时一日两餐,即使把中午的“点心”忽略不计,每人每天还要吃掉一斤多大米,说明宋朝人的饭量比我们现代人要大。
按人体所需的热量标准,常人每天有一斤大米(或面粉)已足够,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发胖,除非是重体力劳动者或体型超常的人。我们知道,宋朝人并不比我们高大,他们之所以要吃这么多,大概是体力劳动较重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现代人除了大米等主食之外,每天还消耗了不少高热量的副食,而宋朝人大概沒这福分,所以只好猛吃大米。
(蓝昌科摘自《羊城晚报》)
历代衡制,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合是较小的度量单位,合之下,虽有把、撮、捏、掐、丝和毫,已是理论上可以换算、事实上无法衡量的虚概念。宋代沿用隋唐大斗,每斗相当于现在670毫升,那么每合即现在67毫升,五合就是335毫升。
一般来说,粮食作物在生物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异,宋代大米的颗粒大小应该跟现在的大米差不多,也就是说,可以拿现在大米的容重来替代宋代大米的容重。做过粮食比重实验的朋友都知道,大米的容重不像小麦那样因品质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距,每升大米一般都在800克左右,即每毫升大米重约0.8克。
现在可以算出五合大米的重量,335毫升乘以0.8克,即268克,合五两三钱,也就是说,宋朝人每顿要吃掉五两多的大米。当时一日两餐,即使把中午的“点心”忽略不计,每人每天还要吃掉一斤多大米,说明宋朝人的饭量比我们现代人要大。
按人体所需的热量标准,常人每天有一斤大米(或面粉)已足够,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发胖,除非是重体力劳动者或体型超常的人。我们知道,宋朝人并不比我们高大,他们之所以要吃这么多,大概是体力劳动较重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现代人除了大米等主食之外,每天还消耗了不少高热量的副食,而宋朝人大概沒这福分,所以只好猛吃大米。
(蓝昌科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