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段太尉逸事状》中,柳宗元从三件逸事刻画了段太尉的人物形象,突显了段太尉的“仁义爱民”“聪明睿智”“勇毅笃行”“廉洁奉公”等性格特点。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都对如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仁爱 睿智 勇毅 廉洁 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艺术成就极高的一篇散文,用客观写实的态度、对比烘托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段太尉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后世很多人将其作为人格典范进行学习。现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都将此篇录入其中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文中段太尉为人、为官的处事态度与方式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至今都极具意义和价值,值得大学生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目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柳宗元写了段太尉三件逸事,分别是段太尉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
(一)仁义爱民
孟子云:“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本文的三件逸事都能体现出段太尉的仁爱之心。
1.段太尉主动助白孝德止乱。公元736年,吐蕃、回纥入侵,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晞以少胜多,在邠州斩敌首级五千有余,巩固了大唐的西北边防,郭晞因军功显赫,逐渐骄傲,懈怠了军务。军中纪律散漫,士兵经常在市井中敲诈勒索百姓,若没有满足他们,就摔坏他人物品,打伤甚至打死百姓以泄心中之愤,十分猖狂,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忧心忡忡却不敢管。段太尉作为泾州刺史,本与此事无任何干系,但却主动向白孝德提出愿帮助其解决此祸乱。
此事若能圆满解决,固然皆大欢喜,但若解决不妥,便是得罪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显贵,轻则丢官,重则丧命。为何段太尉要主动去接这个烫手山芋,太尉用“今不忍人无寇暴死”告诉了我们答案,因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故不忍心看到百姓无故横死。
2.段太尉让跛脚老兵先行离开。段太尉杀了郭晞军营中的那些鱼肉乡民的悍兵之后,亲自去郭晞军营中说理,为了顾及郭家颜面和给郭晞充分的时间反思,所以决定留宿军中。此举十分冒险,因为军中确有人想杀掉段太尉,一类是对郭家忠诚之人,为维护郭家名声和威望,为郭晞出气,难免心生杀意;另一类是被杀悍兵的亲朋好友,想杀了段太尉为他们报仇。段太尉知道晚上可能会有凶险,故让送他来的跛脚老兵先行离开,以免受到牵连。
3.段太尉卖马帮农民还租。泾州大将焦令谌强占农民田地,命令农民在收成之时,上交一半的粮食给他。可当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无法交粮,焦令谌却多次强逼农民上交粮食,农民走投无路,向太尉求助。太尉为其写了判决书,让其交与焦令谌。哪知焦令谌不顾判决,恼羞成怒,把农民打得半死。太尉见农民重伤,大哭,认为是自己害了农民,早晚亲自照料他,然后将自己的马卖了,买了粮食,帮农民偿还了欠粮。
段太尉本着仁爱之心想帮助农民,没想却让他反而受苦,在农民被打之后,他难掩悲伤而大哭,亲自为其清理伤口、敷药。作为官,能够放下身段如此亲力亲为地照顾人民,若非真心爱民,是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段太尉早晚先喂他吃饭,自己再食,做到了百姓为先,而后自己。最后,段太尉还考虑到农民以后仍会被焦令谌所盘剥,将自己的马卖了,换了粮食交给了焦令谌,解了农民之困。
(二)聪明睿智
段太尉不仅仁义爱民,而且聪明睿智,处事周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得出。
1.段太尉慧眼识人。白孝德为邠州父母官,为维护邠州治安和保护邠州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处置横行作乱的悍兵本是职责所在。但因悍兵出自郭晞军队中,若处置这些士兵,便必查郭晞治军不严、放纵士兵为祸之过,此事若再传于天下,有损郭家颜面,白孝德无异于公开与郭家对立。郭子仪和郭晞位高权重,手握兵权,白孝德自忖无法对抗,故不敢处置悍兵,平兵乱,只能戚不敢言。段太尉知白孝德性格懦弱,不敢与郭家对抗,故主动写信给白孝德,愿意帮助他止乱。同时段太尉也深知白孝德心中担忧百姓,为人也颇为坦荡,所以若他主动提出帮助,白孝德会同意并协助他行事。后来事实证明,白孝德虽懦弱,但也是君子,在段太尉诛杀悍兵十七人之后,他虽震惊恐惧,却没有责怪段太尉“捅娄子”,并提出让数十人保护太尉前往军营。
段太尉以理说服郭晞,也是靠着对郭晞的了解和分析。若郭晞是个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的暴虐之人,想必段太尉也不会一见面就说其恣卒为暴的事实。正是知道郭晞是个有考量有头脑之人,所以从国家大义、家族荣耀两方面阐述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以此大大增加了成功说服郭晞的可能性。
段太尉在去往京城做司农卿之前,提前告诫女婿韦晤,路过岐这个地方的时候,朱泚可能会用钱财贿赂他,让他千万不能接受。此时段太尉对朱泚的为人已经有了初步推测,认为朱泚用钱财笼络人心,必有所图,不能与之有任何牵连。后来朱泚造反,也印证了段太尉的猜测,这也说明了段太尉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2.段太尉谋划周密。在勇服郭晞的事情中,段太尉虽急于解救百姓于水火,但也绝非莽撞无脑之人,段太尉是有谋划的。首先,段太尉先向邠州行政长官白孝德表达了愿意止兵乱的意愿,获得了官方许可。其次,段太尉要了都虞侯的官职,孔子云:名不正,言不顺,在其位则谋其政。都虞侯正是管理邠州治安的职位,那么城中治安都归段太尉负责。再次,段太尉一直在等待时机,待郭晞军营中的悍兵再次作乱时,一举将其杀之,头颅悬于市集门外,段太尉的果断决绝,起到了震慑其他悍兵和稳定民心的作用。最后,段太尉只带一个跛脚老兵去郭晞军营中说理,降低了士兵们的戒备心和怒火,所以才能顺利见到郭晞。段太尉说服郭晞之后,又给时间让郭晞反省,使得郭晞能够心甘情愿地去跟白孝德認错,此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段太尉这一番举动经过了严密思考,考虑得十分周全。
段太尉的死,不是偶然,也是段太尉深思熟虑的结果。《资治通鉴》卷二二八记载,段太尉自己用司农卿印符追还乱兵之时,就知自己必会被叛贼朱泚诛杀,故决心搏杀朱泚,为国除奸贼尽忠。后段太尉以朝笏搏杀朱泚失败,终被杀害。段太尉一心求死,并非莽夫逞一时之勇,而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能全身而退,让他投叛军就是叛国,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唯有一死才能让天下人看清楚朱泚等人乃不仁不义无耻之叛徒,罪大恶极,人人应得而诛之。
关键词:仁爱 睿智 勇毅 廉洁 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艺术成就极高的一篇散文,用客观写实的态度、对比烘托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段太尉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后世很多人将其作为人格典范进行学习。现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都将此篇录入其中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文中段太尉为人、为官的处事态度与方式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至今都极具意义和价值,值得大学生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目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柳宗元写了段太尉三件逸事,分别是段太尉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
(一)仁义爱民
孟子云:“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本文的三件逸事都能体现出段太尉的仁爱之心。
1.段太尉主动助白孝德止乱。公元736年,吐蕃、回纥入侵,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晞以少胜多,在邠州斩敌首级五千有余,巩固了大唐的西北边防,郭晞因军功显赫,逐渐骄傲,懈怠了军务。军中纪律散漫,士兵经常在市井中敲诈勒索百姓,若没有满足他们,就摔坏他人物品,打伤甚至打死百姓以泄心中之愤,十分猖狂,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忧心忡忡却不敢管。段太尉作为泾州刺史,本与此事无任何干系,但却主动向白孝德提出愿帮助其解决此祸乱。
此事若能圆满解决,固然皆大欢喜,但若解决不妥,便是得罪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显贵,轻则丢官,重则丧命。为何段太尉要主动去接这个烫手山芋,太尉用“今不忍人无寇暴死”告诉了我们答案,因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故不忍心看到百姓无故横死。
2.段太尉让跛脚老兵先行离开。段太尉杀了郭晞军营中的那些鱼肉乡民的悍兵之后,亲自去郭晞军营中说理,为了顾及郭家颜面和给郭晞充分的时间反思,所以决定留宿军中。此举十分冒险,因为军中确有人想杀掉段太尉,一类是对郭家忠诚之人,为维护郭家名声和威望,为郭晞出气,难免心生杀意;另一类是被杀悍兵的亲朋好友,想杀了段太尉为他们报仇。段太尉知道晚上可能会有凶险,故让送他来的跛脚老兵先行离开,以免受到牵连。
3.段太尉卖马帮农民还租。泾州大将焦令谌强占农民田地,命令农民在收成之时,上交一半的粮食给他。可当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无法交粮,焦令谌却多次强逼农民上交粮食,农民走投无路,向太尉求助。太尉为其写了判决书,让其交与焦令谌。哪知焦令谌不顾判决,恼羞成怒,把农民打得半死。太尉见农民重伤,大哭,认为是自己害了农民,早晚亲自照料他,然后将自己的马卖了,买了粮食,帮农民偿还了欠粮。
段太尉本着仁爱之心想帮助农民,没想却让他反而受苦,在农民被打之后,他难掩悲伤而大哭,亲自为其清理伤口、敷药。作为官,能够放下身段如此亲力亲为地照顾人民,若非真心爱民,是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段太尉早晚先喂他吃饭,自己再食,做到了百姓为先,而后自己。最后,段太尉还考虑到农民以后仍会被焦令谌所盘剥,将自己的马卖了,换了粮食交给了焦令谌,解了农民之困。
(二)聪明睿智
段太尉不仅仁义爱民,而且聪明睿智,处事周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得出。
1.段太尉慧眼识人。白孝德为邠州父母官,为维护邠州治安和保护邠州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处置横行作乱的悍兵本是职责所在。但因悍兵出自郭晞军队中,若处置这些士兵,便必查郭晞治军不严、放纵士兵为祸之过,此事若再传于天下,有损郭家颜面,白孝德无异于公开与郭家对立。郭子仪和郭晞位高权重,手握兵权,白孝德自忖无法对抗,故不敢处置悍兵,平兵乱,只能戚不敢言。段太尉知白孝德性格懦弱,不敢与郭家对抗,故主动写信给白孝德,愿意帮助他止乱。同时段太尉也深知白孝德心中担忧百姓,为人也颇为坦荡,所以若他主动提出帮助,白孝德会同意并协助他行事。后来事实证明,白孝德虽懦弱,但也是君子,在段太尉诛杀悍兵十七人之后,他虽震惊恐惧,却没有责怪段太尉“捅娄子”,并提出让数十人保护太尉前往军营。
段太尉以理说服郭晞,也是靠着对郭晞的了解和分析。若郭晞是个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的暴虐之人,想必段太尉也不会一见面就说其恣卒为暴的事实。正是知道郭晞是个有考量有头脑之人,所以从国家大义、家族荣耀两方面阐述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以此大大增加了成功说服郭晞的可能性。
段太尉在去往京城做司农卿之前,提前告诫女婿韦晤,路过岐这个地方的时候,朱泚可能会用钱财贿赂他,让他千万不能接受。此时段太尉对朱泚的为人已经有了初步推测,认为朱泚用钱财笼络人心,必有所图,不能与之有任何牵连。后来朱泚造反,也印证了段太尉的猜测,这也说明了段太尉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2.段太尉谋划周密。在勇服郭晞的事情中,段太尉虽急于解救百姓于水火,但也绝非莽撞无脑之人,段太尉是有谋划的。首先,段太尉先向邠州行政长官白孝德表达了愿意止兵乱的意愿,获得了官方许可。其次,段太尉要了都虞侯的官职,孔子云:名不正,言不顺,在其位则谋其政。都虞侯正是管理邠州治安的职位,那么城中治安都归段太尉负责。再次,段太尉一直在等待时机,待郭晞军营中的悍兵再次作乱时,一举将其杀之,头颅悬于市集门外,段太尉的果断决绝,起到了震慑其他悍兵和稳定民心的作用。最后,段太尉只带一个跛脚老兵去郭晞军营中说理,降低了士兵们的戒备心和怒火,所以才能顺利见到郭晞。段太尉说服郭晞之后,又给时间让郭晞反省,使得郭晞能够心甘情愿地去跟白孝德認错,此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段太尉这一番举动经过了严密思考,考虑得十分周全。
段太尉的死,不是偶然,也是段太尉深思熟虑的结果。《资治通鉴》卷二二八记载,段太尉自己用司农卿印符追还乱兵之时,就知自己必会被叛贼朱泚诛杀,故决心搏杀朱泚,为国除奸贼尽忠。后段太尉以朝笏搏杀朱泚失败,终被杀害。段太尉一心求死,并非莽夫逞一时之勇,而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能全身而退,让他投叛军就是叛国,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唯有一死才能让天下人看清楚朱泚等人乃不仁不义无耻之叛徒,罪大恶极,人人应得而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