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堂,不去医院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14日,年仅5岁的美国女孩朱莉安娜,在遭受无法治愈的疾病折磨后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而更催人泪下的是,最终做出这一决定的,是她自己。
  短暂的人生
  2010年8月,朱莉安娜来到这个世界,带给父母无尽的喜悦。然而,9个月大时,她还坐不稳;1岁时,她还站不起来。身为神经学家的妈妈米歇尔,十分担忧女儿的状况。
  各种检查之后,朱莉安娜被确诊患上了脊髓性肌萎缩——这是一种会导致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不断被破坏的遗传性疾病,无法治愈,许多患有此病的儿童都没能活到两岁。
  “最坏的事情就是身为一个神经学家却不能救自己的小孩。”米歇尔无比绝望,“但我尽力不让自己表现出来。”
  朱莉安娜的爸爸史蒂夫是个飞行员,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但为了便于照顾日益虚弱的女儿和另一个孩子,他还是决定提前结束飞行生涯。
  整个家庭都在为朱莉安娜而不断努力着,他们给朱莉安娜进行背部支撑,修复她由于肌肉萎缩造成的脊柱侧凸;给她的关节和脚进行支撑,期望有朝一日她还能行走;为她预约了身体治疗……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情况好转。
  那天,朱莉安娜因为感冒而病重住院,连呼吸都变得极为困难。她花了整整11天在医院里挣扎,大部分时间在重症监护病房度过。
  2015年,4岁的朱莉安娜的身体状况愈加糟糕:她的四肢无法动弹,虚弱得甚至拿不住一个小玩具熊;她无法自主呼吸,随时戴着加压面罩;她不能咳嗽,不能吃饭,只能通过胃管进食,整个身体陷入瘫痪。10个月之内,她3次住院。
  最难以忍受的是,严重的肺炎必须做鼻气管吸痰,护士用一根气管插入朱莉安娜的鼻孔和喉咙,朱莉安娜要克制吞咽反射并让气管进入肺部把痰吸出来。由于麻醉的高风险,她不能使用麻醉而只能生生忍受,而且每隔不到两个小时就得再来一次。强壮些的孩子会撕心裂肺地尖叫,而体质弱小的朱莉安娜只剩下哭的力气。
  最坏的情况终于来临,那天医生问史蒂夫夫妇:“如果朱莉安娜再次感染,你们还愿意把她送回医院吗?”一种选择是治疗,这很可能让她死于强烈的痛苦,即使她活下来,也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之后会陷入昏迷成为植物人;另一种选择是停止治疗,让她留在家中,等待死亡,但可以免于医疗干预的苦痛。两种答案并没有对错之分,选择权握在他们手上。
  很多次,当朱莉安娜对妈妈说起她有多讨厌住院时,米歇尔总会试图让她明白,只有去医院才能让身体好起来,并让她重新回到家中。当她问女儿“这难道不值得吗”时,朱莉安娜沉默不语。
  米歇尔下决心和女儿谈一谈生死的事情:
  “朱莉安娜,如果你又生病了,你是愿意去医院还是想留在家里呢?”
  “不去医院。”
  “就算那意味着你得去天堂了,你也要留在家里吗?”
  “嗯。”
  “那你知道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一起去天堂的吧?你要先自己去。”


  “别担心,上帝会照顾好我的。”
  “如果你去医院,那你就有可能康复,重新回到家里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需要确保你明白这点,医院可以让你有更多时间和爸爸妈妈相处。”
  “我明白。”
  “对不起,朱莉安娜。我知道你不想让我难受,但我真的会很想你的。”
  “没关系啦,上帝会照顾好我的。他就在我心中。”
  经过痛苦而慎重的考虑,父母最终决定尊重女儿的意愿,放弃去医院治疗。
  回到家中的那一刻,朱莉安娜突然不一样了,她不再为无尽的医疗痛苦而烦恼,而是开始尽情地享受一个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她随意挑选着各种公主裙,时而化身白雪公主,时而变装睡美人;她愉快地和家人、朋友聊天,愉快地幻想着和奶奶逛街,试穿很多漂亮的高跟鞋;她还很享受起司的味道,即便那只是父亲拿着起司在她嘴唇上蹭了一下……
  2016年6月14日,在父母等家人的陪伴下,朱莉安娜安然离世。
  坦然面对生死,是父母的必修课
  朱莉安娜走了,而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很快,她的父母上了热搜。很多人开始质疑:作为父母,他们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呢?一个5岁的小孩,对生死能有多少话语权?事实上,朱莉安娜的病情很严重,短期内不会有新的疗法出现,死亡不可避免,这是父母和孩子做决定的前提。
  很多人会追问:就算这样,父母和这么小的孩子谈生死,让她参与到如此重要的决定中,也不合适吧?其实,关于生死,不能说孩子什么都不懂,反而他们会比很多大人还直接。四五岁的小朋友探讨生死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反倒是大人们,常常因为忌讳或对死亡的焦虑而回避这个话题。
  尤其是当得知孩子得了重病之后,最先崩溃的往往是父母。“我的孩子怎么会得这样的病?”“我不管,我要他活!”“我决不允许他就这样离开我……”他们无法坦然面对生死,不肯接受孩子的现状,常常因为自己的不舍、难过、想念和悲伤而武断地拖延和增加孩子被病痛折磨的时间。
  试想,看到父母如此悲伤和痛苦,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哪里还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啊!就算痛苦万分,就算很想放弃,可是为了父母,他们也只能咬牙坚持,最后不得不在无尽的医疗痛苦和心理折磨中度过最后的时光。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个重病的孩子亲口说出:“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放弃了。”还有一个重病孩子,生日愿望是:“希望早点儿死。”他们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当心爱的孩子一步步被确诊没有治愈希望的时候,每个父母几乎都要经历不顾一切地拼命救治、声讨老天不公、不接受孩子即将死去这个现实,他们惊慌、害怕、悲伤、愤怒、无助……但到了最后的时刻,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可能地平稳度过,父母必须自己先过生死的心理关。   朱莉安娜的父母,他们一直以来都有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和陪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普遍、成熟的做法。相对来说,有时间上的准备和缓冲以及专业人员的疏导,能够帮助父母较为平顺、正常地完成哀伤的过程。
  就像米歇尔所说的:“当我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朱莉安娜的死上,便会十分感激与她共度的美好时光。”因为只有当父母真正面对并接受了生死,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引导孩子。
  和孩子谈生死,度过最后时光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愿意和孩子谈生死,却不知该怎么谈。在这一点上,米歇尔和女儿之间的对话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考虑到四五岁的孩子难有足够的心智能力来想清楚何为死亡,父母需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她在特定情境“死”的具体指代:“去医院治疗,意味着可以和父母多待一段时间;而留在家里,你要离开父母一个人先去天堂。”
  也许“天堂”的说法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其实我们也有“上天”“老天爷”的说法。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死的最大影响或者意义基本等同于离开父母,因此,也可以用“孩子,也许你很快就要离开父母”或者“疾病会把你带离父母”来代替,这是死亡最悲伤的一面,也是无可避免的。
  为了抚慰孩子害怕一个人孤单上路,人们还常告诉孩子:“那边有喜欢你的亲人(如故去的爷爷奶奶等)接你,他们会像我们一样疼爱你,陪伴你。”同时,也可以强调死的好处,即“再也不疼了”。对于饱受疼痛和折磨的孩子,如朱莉安娜,她完全能够体会和理解这些,甚至做出选择,相信其他孩子也能做到。
  表面上看,谈不谈生死结局都一样,都无法改变死亡的降临。但重大的区别体现在,孩子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质量如何。
  不告知孩子、不讨论死亡,意味着孩子在不知情中被动地离开,没有机会表达愿望、实现梦想和父母告别以及展开对未来的对话。如朱莉安娜谋划着未来在天堂的生活,想着在天堂如何迎接父母的到来:
  “你想我站在房子前,站在所有人前,好让你能一眼看到我吗?”
  “是啊。”
  “那你会跑向我吗?”
  “是的,我会奔向你。”米歇尔说,“我想你也会奔向我吧。”
  “我会跑得很快。”朱莉安娜前后动着脑袋来显示她会跑得有多快。
  当父母和孩子都能够对死亡有更多的认识和接纳之后,那段最后的、有限的时光即便有不得不面对的痛苦,但至少可以像朱莉安娜一样收获一份最渴望、最难忘的快乐。
  就像朱莉安娜做出决定之后,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梦,终于成为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小公主,不留遗憾。
  坦然接受死亡,还意味着父母和孩子可以利用最后的时光好好告别,希望和对方在一起做些什么,多一点陪伴,多一些拥抱;还有什么要对对方说的,比如还未说出口的爱、不曾表达过的抱歉……
  好好再见,温暖想念。
  编辑 尼尼威
其他文献
1940年,她出生于德国,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因这个身世,盖世太保把她抓,进“儿童健康营”。  命运之神似乎钟情这位善良的女孩儿。在亲人的努力下,她终于逃脱了盖世太保的魔掌,举家迁往美国。  二战结束后,她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跟着身为邮轮船长的父亲,畅游世界各地。1959年2月,旅游中的一次巧遇,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天,“柏林号”豪华邮轮驶进了古巴哈瓦那港。一位大胡子古巴人在众人的
期刊
20岁了,我还大大咧咧、稀里糊涂,缺根筋似的,没有异性朋友。偶尔我也会失落,还好女友们并不重色轻友。  这不,其中一个要开生日派对,提早来开导我:“拜托,别一天到晚晃来荡去像个假小子一样,打扮一下,把优美显露出来,或许生日派对上你就会有意外收获。”几句话让我飘飘然,豁出去了,装一回美丽的淑女吧!  袭一身粉蓝衣裙,我如期赴约。看着女友们瞪大的眼睛、吃惊的表情,我心中窃喜,又有点不自然,便躲进一个角
期刊
随着肚子一天天胀大,小丽的胃口渐渐好起来。她喜欢吃清凉的东西,经常下楼去买西瓜。  已经一个来月了,男人还在南方跑市场,否则他会天天楼上楼下地跑,给她搬回大西瓜。他爱她,也爱她肚子里的宝贝。他已经为宝贝起好了名字,男孩一个,女孩一个,但对她暂时保密,要等宝贝出生后再说出来。  小丽在保暖内衣外套了件羊绒衫,羊绒衫外又穿上了水貂皮大衣。这件大衣价值万元,是男人去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今年她的生日又
期刊
你可以否定我的才华,但不能否定我的辛苦……  说起演艺圈的才女,徐静蕾当仁不让,除了做演员外,她还从事了歌手、导演、博主、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老师等职业,其书法还作过方正字库。  她也可以算是个财女,虽然开店亏过本,但见势不妙及时调转船头,从那之后每一笔投资都精准无误。  如今,才女兼财女的徐静蕾有了第三个头衔——裁女。因为她迷上了纯手工制作,而且做出了名堂。对于自己的新爱好,徐静蕾用一句话总
期刊
出差皖南,遭遇毒蚊。第一天,起一小包,没太当回事,去药店买了一管药膏,涂涂抹抹;当天晚上,面积扩大,又肿又硬,一夜难眠;凌晨,居然起了晶亮水泡,急忙赶到当地医院,说是被一种学名叫中华库蚊的毒蚊所伤,建议输液。  正犹豫,进来一汉子,一看我的胳膊,说和他老婆当初情况一样——他老婆去地里摘豆角,被库蚊咬了一口,结果几天工夫,胳膊就肿到抬不起来。我问他后来怎样,他说现在差不多好了,治了三个月。  我当即
期刊
美国丈夫眼里的“金钱”和“性爱”     述者:林小玲46岁,已婚6年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6年前嫁到美国后,在一所中学教中文,我的美国丈夫大我10岁,也是一名教师。   在中国,一个离了婚又带一个小孩的40岁的女人,是很难有良缘的。尤其像我有较高学历的人,就是我愿意“屈尊”,别人也未必愿意高攀。中国男人喜欢小鸟依人型的女人。我嫁给美国人并不是为了出国,就因为美国男人处事简单,好相处。   我
期刊
最近,儿子表现得特别乖。  放学后,他关在屋里做作业,几个小时没声响。不像以前一会儿出来喝茶一会儿又要上厕所,我们走路脚步重些,他都要伸出头来探个究竟。每天晚上9点,他就向我们道晚安,安安静静地关门睡觉,不像以前10点多了还赖在电视机前。  周末,朋友相约带孩子看电影、野外烧烤。儿子腼腆地说:“我就不去了,要在家里做作业。”朋友们纷纷点赞,儿子一时被树为学习楷模。以前,只要有好吃、好玩的,他就不顾
期刊
美国产妇生孩子,家属可以陪产,不仅丈夫可以陪产,其他亲朋好友也可以陪。  有个男子在孩子要生出来的那一刻,三下五除二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在他看来,孩子是什么都没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也应该赤裸裸地迎接孩子,和孩子坦诚相见。那所医院后来特意贴出规定:不允许陪产人员在产房里脱光衣服,以免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  还有一位准爸爸将家里的祖传宝剑带到了产房,准备用它来切断儿子的脐带。医生坚决阻止了他的
期刊
《欢乐颂》很火,蒋欣演的樊胜美被大家狠狠地同情了一番。  樊胜美全心全意地为家里人着想,可换来的却是母亲全心全意地为儿子。大家都痛斥这样的母亲,但若生活中遇到,其实任谁也没什么办法。  我是个独子,时代不幸个人幸,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从未尝试过被人分走母爱的滋味,一直以来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成。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有个弟弟,这本来是好事情,不好的是她爹妈极其重男轻女,什么好东西都是给弟弟,什么
期刊
写一首诗给你  写下柔情,写下相思  愿诗句化作一缕微风  吹散天空的阴霾  想你的世界里充满花香  不再有孤独和惆怅  写一首诗给你  写下欢乐,写下甜蜜  愿诗句化作一抹月光  照进甜美的梦乡  想你的世界里充满吉祥  不再有痛苦和忧伤  写一首诗给你  写下美好,写下绚丽  愿诗句化作一道阳光  照亮幸福的殿堂  想你的世界里充满光亮  不再有黑暗和迷惘  就写这样的一首诗给你  筑起一道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