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四岁时,爸爸妈妈们就开始思考是不是要让孩子去学学钢琴,学学画画,或是去练练乒乓球?在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或培训班之前,很多家长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不知道他(她)能不能坚持下来?往往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抗拒,这种情况让不少家长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放弃了,是不是就容易养成孩子半途而废的习惯;如果继续,又担心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家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纠结,是因为我们都清楚“坚持”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养成这样的品质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帮助。那么,让孩子坚持一件事情是不是很难?如果孩子想放弃,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面对孩子不能坚持的表象:
分析内在原因,区别对待,灵活处理
事实上,孩子在活动中坚持性不够只是表象,就如发烧只表明生病,而不是病因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想放弃的想法或者行为,作为家长就需要仔细观察并分析,孩子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了解清楚之后才有可能针对性地应对,并帮助孩子。一般来说,孩子不能坚持的内在因素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
很多时候家长喜欢抱怨孩子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却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让孩子坚持做的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就有问题?这个有问题并不是指这种活动本身对孩子没有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说对“你的孩子”而言,它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弹钢琴固然可以很好地熏陶孩子的音乐素养,但是若孩子真的既无天赋,又无兴趣,强迫其学习是否算是强人所难?此外,每个孩子发展的节奏不一样,对于其他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的内容也可能并不适合他(她),若一定要拔苗助长,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开始的“新鲜劲”过后,无法适应相对漫长的重复练习期
孩子可能因为看了几场羽毛球比赛,就觉得打羽毛球很酷;可能去看了一场钢琴演奏会之后,就对妈妈说自己要学弹钢琴;可能看了一场科幻电影后,就闹着要去学做机器人……而孩子真的去学后,开始的任务一般也都比较简单有趣,但随着进程,学习自然会进入到重复地练习基本功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一遍一遍重复相似的动作,打基本功的过程,如弹钢琴的指法练习。这个时期对孩子而言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也就容易产生厌倦。而孩子的这种厌倦之感,又常常会带出情绪反应——不想再坚持下去。
在活动中面对更高的难度,应对不足产生了挫败沮丧感
伴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的难度自然会越来越大,而对孩子而言就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要求孩子具有更高的活动技能水平。当孩子用已有的技能水平无法有效应对这种挑战时,就很难产生胜任感,进而会生出挫折感和沮丧感。由于孩子年龄尚小,所以还无法如成人般具备较好的元认知能力,即能够如成人般去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改进活动水平。在一次一次的挫败之后,这种沮丧感的累积也就使其产生放弃的念头。
如何应对
当然,现实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些,孩子从事一项活动无法坚持的原因不一定仅仅只有一种可能,可能是几种情况的组合。针对不同的成因,家长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和帮助孩子更好地坚持下去。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又欠缺天赋,不用过于强求
孩子对压根就不感兴趣的活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由此家长需要明确,为孩子选择某项活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如果家长过于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容易让孩子反感该项活动,还可能破坏亲子关系,这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家长就可以完全将这些活动排除在孩子的生活之外,不让其接触了解呢?也不尽然,如果要用“失配”教育的策略,即因为孩子某方面存在短板,就更想让孩子去学习的话,那么一方面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另一方面孩子的启蒙老师很重要。从心态的角度来讲,是让孩子接触一下,还是让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学习内容?两种不同的心态下对孩子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从老师的角度来讲,那些能够让孩子对本身无感的事情产生兴趣,或是能够让孩子看着老师就能领略到活动魅力的就是很好的启蒙老师。如果能碰到这样的老师,孩子即使开始可能不是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地被带入到活动之中,体会到从事该项活动的乐趣。
必要的鼓励与坚持:帮助孩子度过练习的枯燥期
如前所述,在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相对枯燥的重复练习期,比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挥拍动作要练习无数次之后才会有动作定型的效果。当孩子对这类练习感到无聊时,就特别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陪伴孩子,在孩子感到乏味时帮助其度过这个阶段。丰子恺的父亲在他幼时练习小提琴想放弃时就对他说:“你要记着,第一,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并非时时伴着兴味的。在未学成之前的练习时期,比练习英文、数学更加艰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第二,人生的事,苦乐必定相伴。吃苦愈多,享乐愈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乐。须得下大决心,准备吃大苦头,然后可以从事学习的。”父母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把自己练习某项技能的经历体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学习的必经阶段,枯燥非常正常,只要度过这个阶段就好了。这既会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容易与父母产生亲近感。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能否坚持某项活动,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品质,也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韧劲。在孩子必须通过机械枯燥的练习期向上攀爬的阶段,往往最先放弃的是家长,如果家长此时能够忍一忍,推一推,孩子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进入下一个更为深入有效的活动阶段。
小步子策略: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效能感,增强坚持的信心
孩子不似成人有着较强的理性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也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在他们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法则引导他们增强活动的效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活动中,不给他(她)们设置过高的目标,也不盲目比较,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与老师一起协商,找到孩子技能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调整学习的进程和步骤,让孩子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效能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最近發展区”概念提出的意义之一就是提示教育者在为孩子设置任务的时候,如果难度处于孩子能力的“跳一跳,摸得到”的区域,将更有利于让其发挥自身的潜能,也更有利于其体会到成功的效能感。这样的进步也许很小,但如果孩子能够感觉到,就是一种积极效能感的传递,也会增强孩子继续学习的信心。就如无法强迫一个人快乐起来一样,孩子在做事情中的体验具有“自我性”,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真实的感受。在做事的时候,只有孩子自己能让自己体验到能力感,也只有孩子自己才能让自己体验到愉悦感。
此外,当孩子面对困难产生畏难或放弃的情绪时,较之来自家长的抱怨指责,他们更需要实质性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如果孩子产生了挫败沮丧的情绪,家长不应首先考虑孩子是否该坚持的问题,而是应对其情绪有回应和关照,在传达对其情绪理解的同时给予抚慰,比如告诉他(她)已经做得不错,现在事情越来越难,的确不太容易,的确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等等。接着可以思考如何从元策略的角度帮助、支持孩子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改进活动的效果。比如加长练习的时间、改进学习的方法、适当降低难度目标等都是可行的方式与策略。当孩子在父母或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困难,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时,他们的内在能量就得到了释放,其才能也得到了创造性发挥。当一个坚持绘画的孩子,在涂涂改改之后,让一张白纸在笔下慢慢呈现出令自己满意的图案时;当一个坚持建构的孩子,看到经过推翻、重建之后,木块变成了一座城堡时;当一个坚持弹琴的孩子,一首曲子从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弹得流畅优美时,他们就自然体验到了自己的能力感,也得到了最高的内在报偿。
如果从学习品质的角度来看,坚持性是孩子学习品质的表现性指标,并不是孩子学习品质的内容性指标。在坚持性背后隐藏着兴趣、专注度、勇于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能力等更为内在的学习品质要素。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坚持性如何的同时,也更需要关注这些隐性的内容。而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了一两项技能,还可以让孩子体悟到:面对一项新的任务或活动,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完美。相对技能的学习,这样的价值观的熏陶和养成,对孩子更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孩子不能坚持的表象:
分析内在原因,区别对待,灵活处理
事实上,孩子在活动中坚持性不够只是表象,就如发烧只表明生病,而不是病因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想放弃的想法或者行为,作为家长就需要仔细观察并分析,孩子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了解清楚之后才有可能针对性地应对,并帮助孩子。一般来说,孩子不能坚持的内在因素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
很多时候家长喜欢抱怨孩子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却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让孩子坚持做的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就有问题?这个有问题并不是指这种活动本身对孩子没有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说对“你的孩子”而言,它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弹钢琴固然可以很好地熏陶孩子的音乐素养,但是若孩子真的既无天赋,又无兴趣,强迫其学习是否算是强人所难?此外,每个孩子发展的节奏不一样,对于其他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的内容也可能并不适合他(她),若一定要拔苗助长,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开始的“新鲜劲”过后,无法适应相对漫长的重复练习期
孩子可能因为看了几场羽毛球比赛,就觉得打羽毛球很酷;可能去看了一场钢琴演奏会之后,就对妈妈说自己要学弹钢琴;可能看了一场科幻电影后,就闹着要去学做机器人……而孩子真的去学后,开始的任务一般也都比较简单有趣,但随着进程,学习自然会进入到重复地练习基本功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一遍一遍重复相似的动作,打基本功的过程,如弹钢琴的指法练习。这个时期对孩子而言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也就容易产生厌倦。而孩子的这种厌倦之感,又常常会带出情绪反应——不想再坚持下去。
在活动中面对更高的难度,应对不足产生了挫败沮丧感
伴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的难度自然会越来越大,而对孩子而言就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要求孩子具有更高的活动技能水平。当孩子用已有的技能水平无法有效应对这种挑战时,就很难产生胜任感,进而会生出挫折感和沮丧感。由于孩子年龄尚小,所以还无法如成人般具备较好的元认知能力,即能够如成人般去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改进活动水平。在一次一次的挫败之后,这种沮丧感的累积也就使其产生放弃的念头。
如何应对
当然,现实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些,孩子从事一项活动无法坚持的原因不一定仅仅只有一种可能,可能是几种情况的组合。针对不同的成因,家长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和帮助孩子更好地坚持下去。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又欠缺天赋,不用过于强求
孩子对压根就不感兴趣的活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由此家长需要明确,为孩子选择某项活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如果家长过于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容易让孩子反感该项活动,还可能破坏亲子关系,这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家长就可以完全将这些活动排除在孩子的生活之外,不让其接触了解呢?也不尽然,如果要用“失配”教育的策略,即因为孩子某方面存在短板,就更想让孩子去学习的话,那么一方面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另一方面孩子的启蒙老师很重要。从心态的角度来讲,是让孩子接触一下,还是让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学习内容?两种不同的心态下对孩子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从老师的角度来讲,那些能够让孩子对本身无感的事情产生兴趣,或是能够让孩子看着老师就能领略到活动魅力的就是很好的启蒙老师。如果能碰到这样的老师,孩子即使开始可能不是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地被带入到活动之中,体会到从事该项活动的乐趣。
必要的鼓励与坚持:帮助孩子度过练习的枯燥期
如前所述,在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相对枯燥的重复练习期,比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挥拍动作要练习无数次之后才会有动作定型的效果。当孩子对这类练习感到无聊时,就特别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陪伴孩子,在孩子感到乏味时帮助其度过这个阶段。丰子恺的父亲在他幼时练习小提琴想放弃时就对他说:“你要记着,第一,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并非时时伴着兴味的。在未学成之前的练习时期,比练习英文、数学更加艰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第二,人生的事,苦乐必定相伴。吃苦愈多,享乐愈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乐。须得下大决心,准备吃大苦头,然后可以从事学习的。”父母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把自己练习某项技能的经历体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学习的必经阶段,枯燥非常正常,只要度过这个阶段就好了。这既会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容易与父母产生亲近感。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能否坚持某项活动,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品质,也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韧劲。在孩子必须通过机械枯燥的练习期向上攀爬的阶段,往往最先放弃的是家长,如果家长此时能够忍一忍,推一推,孩子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进入下一个更为深入有效的活动阶段。
小步子策略: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效能感,增强坚持的信心
孩子不似成人有着较强的理性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也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在他们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法则引导他们增强活动的效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活动中,不给他(她)们设置过高的目标,也不盲目比较,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与老师一起协商,找到孩子技能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调整学习的进程和步骤,让孩子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效能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最近發展区”概念提出的意义之一就是提示教育者在为孩子设置任务的时候,如果难度处于孩子能力的“跳一跳,摸得到”的区域,将更有利于让其发挥自身的潜能,也更有利于其体会到成功的效能感。这样的进步也许很小,但如果孩子能够感觉到,就是一种积极效能感的传递,也会增强孩子继续学习的信心。就如无法强迫一个人快乐起来一样,孩子在做事情中的体验具有“自我性”,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真实的感受。在做事的时候,只有孩子自己能让自己体验到能力感,也只有孩子自己才能让自己体验到愉悦感。
此外,当孩子面对困难产生畏难或放弃的情绪时,较之来自家长的抱怨指责,他们更需要实质性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如果孩子产生了挫败沮丧的情绪,家长不应首先考虑孩子是否该坚持的问题,而是应对其情绪有回应和关照,在传达对其情绪理解的同时给予抚慰,比如告诉他(她)已经做得不错,现在事情越来越难,的确不太容易,的确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等等。接着可以思考如何从元策略的角度帮助、支持孩子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改进活动的效果。比如加长练习的时间、改进学习的方法、适当降低难度目标等都是可行的方式与策略。当孩子在父母或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困难,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时,他们的内在能量就得到了释放,其才能也得到了创造性发挥。当一个坚持绘画的孩子,在涂涂改改之后,让一张白纸在笔下慢慢呈现出令自己满意的图案时;当一个坚持建构的孩子,看到经过推翻、重建之后,木块变成了一座城堡时;当一个坚持弹琴的孩子,一首曲子从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弹得流畅优美时,他们就自然体验到了自己的能力感,也得到了最高的内在报偿。
如果从学习品质的角度来看,坚持性是孩子学习品质的表现性指标,并不是孩子学习品质的内容性指标。在坚持性背后隐藏着兴趣、专注度、勇于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能力等更为内在的学习品质要素。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坚持性如何的同时,也更需要关注这些隐性的内容。而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了一两项技能,还可以让孩子体悟到:面对一项新的任务或活动,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完美。相对技能的学习,这样的价值观的熏陶和养成,对孩子更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