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单钉铆接最大变形预测

来源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飞机装配过程中无法准确预测铆接变形的问题,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铆接最大变形量预测领域.首先,利用Python语言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参数化建模和批量处理;其次,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方法设计了500个样本量,其中450个样本作为训练、50个样本作为测试;最后,以铆钉直径、钉杆长度、板件孔径及压铆位移量作为输入变量,以最大变形量作为输出,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单钉铆接最大变形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此模型在单钉铆接最大变形量预测方面平均预测精度达到95.86%.
其他文献
针对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算法中深度弱磁区域电流不可控问题,在便于工程应用的转矩转速二维查表法上进行改进.改进二维查表法是为了应对电压波动而要使用电压多张表的复杂工程量问题,通过对转速进行推导公式比例转换,实现单张表转矩转速二维查表法实现弱磁控制.该方法实现了电机在母线电压波动的情况下在深度弱磁区平稳运行,具有工程量小、易于实现与参数整定等优点.通过建模仿真,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实现了预期的成果.
针对三相逆变器死区效应导致PMSM电流畸变的问题,对死区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死区电压计算公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跟踪微分器的死区补偿策略.应用跟踪微分器构建带有相位补偿的滤波器对PMSM的d,q轴电流进行滤波.将其反变换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得到正确的相电流极性.计算死区电压,并进行死区补偿.仿真及实验结果可知,基于跟踪微分器的死区补偿策略能有效滤除电流噪声,解决由于死区效应引起的电流畸变的问题.
为解决传统贴式面膜亲肤柔软性差、贴敷效果不佳、活性营养物质易氧化及精华液浪费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乙烯醇(PVA)、蚕丝肽和透明质酸制备成水溶性保湿微纳米纤维面膜,探究纺丝工艺参数对其微观形貌的影响.对最优工艺制备的微纳米纤维面膜进行水溶性和接触角测试,并选用3种不同的海藻酸盐纤维面膜基布作为接收基材,制备复合微纳米纤维面膜,测试其保湿功效.结果表明:当PVA质量分数为12%,溶液中PVA、蚕丝肽、透明质酸质量比为6:1:1,纺丝电压20 kV,给液速率0.4 mL/h,接收距离18 cm,辊筒转速
磁性传动齿轮能够实现转矩的非接触式传递,它具有无摩擦、免维护以及自动过载保护等优势,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传动装置.回顾磁性传动齿轮的发展过程,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磁性传动齿轮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磁性传动齿轮几种较为典型的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讨论了磁性传动齿轮潜在的工程应用场景,对磁性传动齿轮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该研究有助于认识磁性传动齿轮的工作原理及发展概况,旨在为磁性传动齿轮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为提高三唑类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在水和乙腈混合溶剂中以4,4\'-二-(4氢-1,2,4-三氮唑-4)-1,1\'-联苯(dtb)与Zn2+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1例锌(Ⅱ)配合物[Zn(dtb)Cl2]·2H2 O(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等对配合物1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I12/a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73031(13)nm,b=1.387946(18)nm,c=1.300051(16)nm,α=γ=90°
考虑控制延时的情况下,利用复阻抗法分析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等效电阻和电抗的影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阻和电感变化,导致谐振频率移动至负阻性区间,进而降低了系统稳定性.提出一种带有补偿系数的延时补偿方法,一方面通过延时补偿环节来降低控制延时所带来的影响,拓宽了等效电阻的有效阻尼区间,有效区间由(0~1/6fs)变为(0~1/2fs),另一方面通过补偿系数在兼顾快速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之上改善了系统的稳定裕度,提高了应对数字控制所带来的延时以及电机参数的宽范围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
应用硫氰酸钠法纺丝制备腈纶纤维,并研究腈纶致密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收缩率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腈纶纤维的最佳致密化温度为110℃,致密化时间约为90 s;致密化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收缩率,以提高致密化效果.随着致密化时纤维回缩率的增加,致密化后纤维的密度增大,而取向度降低,断裂比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大;致密化后纤维的断面由粗糙变得细密,表明致密化过程使得纤维内部的不均匀得以消除,组织结构变得密实.
为了获得去除重金属铅离子(Pb2+)的高性能吸附剂,以海藻酸钠为骨架结构,采用共沉淀法和凝胶法制备一种新型颗粒状吸附剂(Fe-Mn-Ce-SA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吸附剂的形貌特征,并研究Fe-Mn-Ce-SA凝胶球对水中Pb2+的吸附,考察pH、离子浓度、温度对Pb2+去除率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等温实验,探讨其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98.15 K、pH=5、离子浓度为0.1 mol/L、吸附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凝胶球对Pb2+最大吸附量达到182.071 mg/g,凝
为解决寒冷地区冬季自然通风状态下高校教学建筑室内的空气品质问题,对西安某高校13个自然通风教室内/外温湿度、CO2质量浓度、风速等参数进行监测,同时记录了698名学生对室内温湿度和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冬季学生群体平均服装热阻为1.29 clo,室内热中性温度为20.7℃;被测教室室内除湿度外,温度和CO2质量浓度均不符合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得出未合理使用门窗进行通风,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学生对感知上课期间整体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均较低,且伴随犯困、皮肤干燥、
探讨在不同热环境下,佩戴不同类型口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内,以26℃(中性热环境)和32℃(偏热环境)为操作温度,测试男女受试者的生理参数(核心温度、心率、皮肤温度)和主观反应(热感觉和热舒适),研究口罩对受试者热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操作温度下,男性和女性佩戴不同类型口罩时的核心温度、心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平均皮肤温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操作温度为32℃时,女性佩戴不同类型口罩时平均皮肤温度有显著性差异;同一操作温度下,男性和女性佩戴不同类型口罩时,其热感觉和热舒适有显著性差异,且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