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数学教学要将儿童的“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的数学”有机地沟通与融合。那么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实践性策略呢?
一、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因子”,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习化难为易。因此,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为,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要努力挖掘现实生活的“数学因子”,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自然地、适时地引入数学课堂;二是我们还要努力创设符合生活背景的情境,将原本与儿童有一定距离的数学学习内容以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认知特点的生活化情境呈现,有效地实现“生活数学”于“学校数学”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后,设计了如下生活情景:明天我们将组织全班同学到郊外进行野炊活动,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寻找数学模型的“生活原型”,将生活原型“数学化”
我们知道,传统数学教学都比较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很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数学教学,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数学模型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在富有数学内涵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促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进而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例如:低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加法的“生活原型”。诸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又买了2个,一共有5个苹果”;“小明家有1只灰兔,3只白兔,一共有4只兔”等等。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不是合并起来的事情呢?有学生说:“妈妈发了2箱梨子,送掉了1箱,只有1箱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对减法的“生活原型”进行抽象概括:像这样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一部分,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减法。
三、侧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致力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1.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例
笔者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数学系统的学习,掌握数学的方法、策略,以及“数学地思维”的思维习惯,进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具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例。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乘除法”以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理财趣题”:
张叔叔最近正考虑买一辆汽车用于上下班,可是又担心汽车的消费太高,不划算。请你帮他当一当参谋。下面是有关汽车消费的信息:
(1)1辆中档轿车的价格约在15万元左右。
(2)一辆价格15万元左右的轿车,使用五年后大约价值5万元。
(3)每辆轿车的年检费、交强险、养路费、保养费、油费等合计约1.2万元每年。
(4)如果张叔叔上班打车的话,每天需30元,每月需660元(每月计22天)。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来研究这些信息,你会给张叔叔提出什么建议呢?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其中之一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从下面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会比较表中三种蔬菜的钙含量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01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
一、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因子”,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习化难为易。因此,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为,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要努力挖掘现实生活的“数学因子”,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自然地、适时地引入数学课堂;二是我们还要努力创设符合生活背景的情境,将原本与儿童有一定距离的数学学习内容以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认知特点的生活化情境呈现,有效地实现“生活数学”于“学校数学”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后,设计了如下生活情景:明天我们将组织全班同学到郊外进行野炊活动,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寻找数学模型的“生活原型”,将生活原型“数学化”
我们知道,传统数学教学都比较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很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数学教学,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数学模型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在富有数学内涵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促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进而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例如:低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加法的“生活原型”。诸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又买了2个,一共有5个苹果”;“小明家有1只灰兔,3只白兔,一共有4只兔”等等。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不是合并起来的事情呢?有学生说:“妈妈发了2箱梨子,送掉了1箱,只有1箱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对减法的“生活原型”进行抽象概括:像这样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一部分,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减法。
三、侧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致力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1.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例
笔者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数学系统的学习,掌握数学的方法、策略,以及“数学地思维”的思维习惯,进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具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例。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乘除法”以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理财趣题”:
张叔叔最近正考虑买一辆汽车用于上下班,可是又担心汽车的消费太高,不划算。请你帮他当一当参谋。下面是有关汽车消费的信息:
(1)1辆中档轿车的价格约在15万元左右。
(2)一辆价格15万元左右的轿车,使用五年后大约价值5万元。
(3)每辆轿车的年检费、交强险、养路费、保养费、油费等合计约1.2万元每年。
(4)如果张叔叔上班打车的话,每天需30元,每月需660元(每月计22天)。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来研究这些信息,你会给张叔叔提出什么建议呢?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其中之一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从下面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会比较表中三种蔬菜的钙含量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01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